APP下载

聚焦幼儿学习品质 提升区域活动质量
——以益智区为例

2022-04-02陈颖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12期
关键词:益智区域材料

文/陈颖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创设的基于儿童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它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探索、自主操作的个别化学习活动。通常可以将班级区域划分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科学区、建构区、生活区、扮演区等。由于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征,教师在其中不仅能关注到幼儿领域关键经验的获得和思维、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关注和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能够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和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儿童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准,本课题研究中将“学习品质”分为四个维度七个组成部分,包括(1)情感维度:好奇心、坚持性、自主性;(2)认知维度:反思能力;(3)能力维度: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4)社会性维度:合作能力。

之所以本课题重点选择在区域活动中研究如何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是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区域活动的空间设置能营造安全、私密的活动氛围,更符合幼儿喜欢小团体游戏的需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更乐于主动参与、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充裕的时间,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可以细致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将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典型行为与学习品质的内容要素对照解读,让幼儿的学习品质“看得见”。

其次,区域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共同体氛围,能够引发每一个幼儿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幼儿学习品质提升提供心理环境支持,引导幼儿在小团队活动中充分互动和交流、共同学习、合力解决问题,有助于每个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发展。

此外,《指南》的“教育建议”中可见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性要素包括“教师对幼儿活动所持的支持性态度”。幼儿在区域中进行个别化游戏与学习,更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以“温暖和关爱”的情感态度参与其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且适宜的材料,给予多元化的支持策略,鼓励并支持幼儿尝试各种各样的探索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表达,这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以益智区活动为例,观察后分析解读幼儿的学习品质特征和要素,基于儿童视角审视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学习特点,深入实践探索适宜的教师指导策略,着力于有效提升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

益智区是教师根据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的一个供幼儿自主探究与操作益智类活动材料的个别化区域活动。幼儿学习品质中的好奇心、坚持性、自主性、创造力、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要素都能在益智区活动中得到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提出,益智区的活动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兴趣,也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自信心和坚持性等学习品质。

一、观察先行,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要素特点

为了提高益智区活动观察的有效性和聚焦性,我们将评价指标进行层次梳理,引导教师通过建立个体档案、点面结合的观察方法,既全面关注学习品质的组成要素,又全面观察班级的所有幼儿。

1.评估全覆盖。

根据“学习品质”的四个维度七个组成部分,我们梳理了“幼儿学习品质观察评估表(区域活动)”(见表1),将好奇心、坚持性、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子类目分别以二级指标和典型行为的方式进行层级化表述,教师可以根据更具体的指标和典型行为表现判断幼儿的行为大致处于什么水平,从而理性地分析幼儿的好奇心品质发展。《幼儿学习品质观察评估表(区域活动)》中既包括教师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现状的判断和量化评估,又包括教师对应幼儿学习品质行为指标的分析描述。

表1 幼儿学习品质观察评估表(区域活动)

教师将每个幼儿的学习品质典型行为记录整理在幼儿成长档案中,做到“关注每一名幼儿”的全覆盖评估。通过每学期初与学期末的量化评价对比,分析幼儿学习品质的动态变化,教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见图1、图2)

图1 小1班幼儿坚持性和自主性期初评估折线图

图2 小1班幼儿坚持性和自主性期末评估折线图

2.点与面结合。

观察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帮助教师基于幼儿视角、着眼幼儿发展创设区域活动,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但教师在观察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目的性,不能有效地获得幼儿发展的信息,观察记录之后不会分析,等等。因此,我认为在观察幼儿学习品质表现时,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观察方法。“面”是指采用检核表、等级评定、频率计算、作品分析等方法,了解班中每个幼儿活动的兴趣、活动的坚持性、创造力等学习品质,教师可定人或定区观察;“点”是指教师用区域定点观察法,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好奇心、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等典型行为;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定时观察,了解幼儿的专注力、坚持性等情况;用跟踪观察法对个体连续多次观察,了解幼儿学习品质的独特性。这样点面结合的观察方式除了能够更全面精确地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轨迹之外,教师也能发现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品质表现方式,并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潜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当教师在区域定点观察时,记录了3个小班幼儿“看点卡摆花片”的操作活动,发现幼儿普遍不感兴趣、活动坚持性不强时,就变换成“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用故事情境吸引幼儿随意抽取“食物盒”里的点子卡片,并根据卡片上的点数用勺子舀相应数量的豆子喂“小动物”,持续观察后发现,新的游戏形式增强了幼儿的活动自主性和坚持性。(见表2、表3)

表2 “看点卡摆花片”幼儿活动情况统计表

表3 “给小动物喂食”幼儿活动情况统计表

二、环境为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浸润发展

在益智区域环境的创设上,教师基于幼儿快乐游戏、专注操作的理念,将益智区创设在相对安静的一角,但并不割裂各区域内容之间的兼容性,使静态的环境呈动态性,幼儿利用活动室墙面、地面、桌面等各处尽情地游戏。

1.主题型区域环境。

幼儿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其学习体验也需要一个完整亲历的过程。益智区的主题如果能与幼儿的生活、游戏活动等整合起来,就能激励幼儿主动学习、深度探究。如:“春天”主题贯穿于益智区活动之中,创设了“制作小花”“花瓣项链”“给小动物排队”等情境,其中渗透了数量关系、对称排序、特征分类等多种数学学习经验,并与角色区“超市”场景整合。幼儿对这些活动非常着迷,运用多种表征方式积极表现着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自主数学学习能力,还综合提升了幼儿的积极主动、专注探究、乐于交往等学习品质。

2.交互型区域环境。

相对于区域的分割,幼儿更关注的是区域中有哪些好玩的内容。因此,益智区时常与其他区域交互融通。比如:当幼儿在益智区玩磁力拼图时,也感受到磁力相吸相斥的科学现象;生活区中夹豆豆的游戏也渗透着分类集合、数物对应的数学教育元素;益智区的一些材料是幼儿在美工区中自制的小手工。当我们把儿童这一主体放到首位时,幼儿也更加积极地展现出“主人翁”的姿态,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经验,反思回顾自己的游戏过程并想出创新的玩法。

3.流动型区域环境

幼儿的区域学习不应局限于室内,也可以拓展到户外,充分利用幼儿的自然天性学习。如:教师将分类汽车的材料投放到户外,幼儿在地方更大、自由度更高的场景中尽兴地玩着开车、停车等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除了比较和记录快慢、探索按多维标记分类的方法,他们还会因为材料、空间或规则等问题产生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提高自主交往与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为基,立足幼儿学习品质的有序发展

《学习环境的规划与运用》一书中将数学材料提升为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益智区中适宜的材料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1.材料内容源于生活。

益智区材料要与幼儿的生活联系紧密,这样才更能够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如:称东西、匹配瓶盖等都是融于生活的益智操作,扑克牌、拼图、下棋、搭积木等又是幼儿百玩不厌的益智游戏。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材料才能激起幼儿的学习意愿,只有与生活相关的益智活动才是幼儿真正能运用、能内化的。

2.材料使用关联搭配。

区域材料间的内在联系会对幼儿构成一定的知觉场,暗示幼儿的活动方向,对幼儿活动的性质和主题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建立新投放益智材料与已有益智材料之间的关联、幼儿数学关键经验的前后关联、材料与主题的关联等等,启发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样化的玩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可持续发展。如模式排序的材料可以投放串手链、种花、装饰领带等不同种类。“春天”里,幼儿通过自制花朵,按特征分类插花、排序、组合等形成小花园。教师以不同方式呈现材料、重组材料时,会重新引发幼儿产生探究不同情境下游戏新玩法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3.材料操作方便适宜。

相对于书面操作材料,幼儿更喜欢玩一些自己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求,投放不同类型的材料。如果投放的材料能满足幼儿摆放、拼插、系带、写画、剪贴、测量等多种操作方式的兴趣需求,成品材料与半成品材料、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随着活动主题灵活搭配,可以给幼儿适度挑战、提升自我效能感。

4.材料评价方式多样。

益智区活动让老师为难的评价问题,教师在设计材料时要思考如何引导幼儿自我发现错误。一些材料可以供幼儿自己检验操作结果,如找瓶盖、装豆子等;一些材料可以保留结果等活动结束后统一评价,如挂数字、拼图、画图案等;还有的材料可以通过同伴合作游戏的方式,由同伴相互学习评价,如棋牌游戏等。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及时评价,鼓励幼儿形成主动反思、交流合作的积极学习品质。

四、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学习品质的个性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教师在区域中培养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力量。研究表明,当师幼间建立温暖、安全的情感纽带时,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更主动的行为参与。幼儿在益智区游戏时经常需要面对任务和挑战,需要有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的自信和动机。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幼儿,在他们出现问题时及时鼓励,根据幼儿特点和困难所在及时提供材料、示范、启示等教育支架来支持幼儿的持续探究,就能有效增强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1.倾听幼儿的想法。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陪伴者。我们首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尊重、关怀、接纳”的态度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做到对幼儿的活动有更深层次的解析,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深入引导,使活动内容真正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如:我静静地观察了一名性格内向的小班女孩操作“点物接龙”卡片之后,有一个检查的细节,她从头到尾依次点数了所有已经摆成长条的卡片上的点子和实物图片,并且自我纠正其中的错误,这在小班幼儿身上是比较少见的,说明这名幼儿有自我反思的良好学习品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请这名幼儿做“小老师”,在区域中检查同伴的“接龙”操作,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2.理解幼儿的行为。

在幼儿活动时,教师要给予幼儿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从幼儿的问题中分析原因,从幼儿的视角理解其行为,从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比如:幼儿两两玩“五子棋”时,不时传来笑声,而且还有一桌散乱的棋子。如果我们即刻制止并要求幼儿整理,就无法了解到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教师深入观察之后,发现是因为棋盘太小,当幼儿已经掌握五子棋的游戏方法之后,棋子越摆越多时,难分胜负,所以他们最后开心地“和棋”,把棋子故意弄乱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变通规则,调整材料,提高挑战难度,满足幼儿不断生成的游戏需求,促进幼儿自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品质发展。

3.追随幼儿的成长。

持续观察记录能够深入了解幼儿个体的发展特点与轨迹,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中找到适宜的目标,形成学习品质的进阶式发展。我连续一学期跟踪观察了班中一名坚持性不强,但自主性非常强的小朋友在益智区中的学习行为。通过一次次驻足观察、一个个互动交流、一遍遍视频分析、一份份材料创新,教师发现该幼儿坚持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区域材料对他来说缺乏可玩性和挑战性。因此,教师将一些低结构材料巧妙创新变化,使材料对他来说更具有操作性和挑战性,更符合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与幼儿的持续深入师幼互动,有效促进了他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益智区域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分割区域
益智故事会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区域发展篇
材料
益智大比拼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