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

2022-04-02肖新巧

声屏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

□ 肖新巧

博物馆是一种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播文化的特殊传播媒介。有学者这样定义“博物馆传播”: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利用博物馆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的信息交流、共享的传递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清两代的收藏品。现代化的智能技术应用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管理、展览陈列参观、民众文化教育、综艺文创推广等多个领域,智能化的技术体系开辟了“故宫模式”,5G、传感器、3D建模、虚拟技术、智能设备等技术实现了从文物复原到文化推广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多维综合技术实现文物的复原

多维综合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立体显示、传感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多维综合技术主要应用于文物的前期修复分析、材料的运用和后期的文物抢修性的还原。在我国的文物中存在大量的易损耗物品,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的侵蚀,文物容易出现破损、字迹模糊、脱色和掉皮等现象,人工修复还原难度大且还原期漫长,不利于文物的研究、收藏和展览。利用多维综合技术建立3D立体模型,可以分析文物的材质,提前研判修复所需要的材料。展览期间遇到文物修复期无法对外展览时,利用多维综合技术可以展现文物的虚拟动画。多维综合技术能够实现超越人类视野和视角的路径,将处在于不同视角、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叠加在画面之上,通过“视点”的锁定将文化遗产的内部构造具化成图像描绘出来,宏观全景和微观细节的构造能够实现对破损文物的修复和再现,既不会对于文化遗产造成二次伤害,又能提高观赏文物的真实性。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修缮力度和强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多名文物“医生”,为文物医院配备了先进的科学仪器,科研人员可以使用设备进行检测,利用高清晰、可移动的显微镜可以诊断文物的年龄、历代的材料变迁、金属构成和病状分析,对文物采取预防性的保护手段或者抢救性的修复工作,实现对文物的还原修复。经过环境的整治、文物的修复,故宫博物院也得以开放更多的区域,举办更多的展览。2014年,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突破50%,2016年达到76%,2020年已经到了80%。两种文物的复原模式都能够将受众内嵌于过往的时空中感受文物的独到魅力和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受众参与到文物的研究、鉴赏和推广中。

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沉浸式体验

多维综合的虚拟技术在实现文物复原的同时也可以将用户带到技术所构建的场景中,使用户产生沉浸感和现场感。三维立体空间使得历史文化和文化故事摆脱了传统的叙事手法,将用户器官体验传递并沉浸在虚拟的文化历史世界中,交互性的体验增强了用户的感知能力和信息可视化接收。虚拟现实系统使用户被虚拟世界完全包围,在非物质世界中感知到真实存在于其中的体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能获得较强的临场感,对真实物理环境产生更高程度的好感与兴趣。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故宫社区,100多万件的文物藏品全部在线展出,并配备了文物的实景动态动画,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物并进行360度全景和动画的观看,甚至可以转动文物的立体模型捕捉细节。在故宫博物院的线下实景演出中,2019年元宵节故宫开启夜场大型灯光秀,采用了全息技术、光影技术、AR技术、VR技术等智能化技术重构文化故事,突出光影效果构造沉浸式体验,精心筛选出金龙、祥云、宫灯、故宫建筑形式等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形象与符号,并将其转换成光影形式,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幻化于炫丽光影之中。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意义和解读方式,拉近与亚青年群体的距离,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区了解故宫博物院和文化遗产。技术赋能渗透文化、经济和教育等领域,创造中国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大IP,衍生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未来,可穿戴设备应用在文化景观的呈现和文物的展览时,可穿戴设备可以全时收集用户在观赏过程中的动态和情感变化的数据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维度。杜比实验室就曾使用生物传感器来获取人类对媒体节目的真实反应:多通道的脑电波帽用来测量神经元产生的脑电活动,手腕跟踪仪可以监测心率及流电皮肤反应,血氧传感器能够测定血液中的氧分压数据,热成像相机则用于实时获取用户表情和行为图像。人们也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原始生理数据来指导媒体内容的生产,从而形成内容生产与受众反馈间的良性闭环。通过对用户感官数据的收集和反馈来解读用户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作为智能化的测评工具有效的改进传播的路径和方法。人机交互的模式可以为受众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交互内容,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哪个朝代的文化历史景观或者和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进行互动,也可以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游戏体验。总之,多维综合技术既可以展现侧重严肃的文化历史功能,也可以侧重于以受众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提高受众与文化遗产的交互频率。

多渠道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各个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讯,建立关系链式,开辟民间舆论场域和构建虚拟社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利用社交媒体积极进行文化遗产宣传和推广,2010年3月,故宫博物院开通微博并发布第一条动态,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截至2020年累积用户超过1000万,微博日阅读量超过200万,近年来在官方微博上发起的互动话题如“故宫的雪”“上新了故宫”等话题超亿次的阅读量和超千万的讨论热度,引发了受众广泛的热议。微信推广上随后又开设了“数字故宫”等微信小程序,设置“故宫名画记”“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和“紫禁城600”等多个板块,为用户展现故宫全貌、预约门票和介绍历史文化提供了更为便捷快速高效的方式。此外,故宫又开通了“故宫淘宝”等淘宝账号,主要负责文创产品的宣传售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故宫在B站、抖音和快手等微视频平台相继注册账号,联合各大卫视出台原创性的综艺节目,创新性的真人秀节目破除了传统文化与受众之间的时空间隔,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受众的虚拟距离,吸引了更多的亚青年群体观看节目,增加历史文化底蕴感,增添历史文化厚重感。原创性文化综艺节目以“明星+设计师”“文化+商品”的形式推动故宫消费文化。在消费文化背景之下,特别是碎片化信息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媒体为商品穿上精美的、符合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外衣”,商品被赋予诱人的“景观”从而被受众所接受,“商品—景观—消费”这一过程逐渐成为消费社会的新逻辑。文化综艺节目中的文创产品以其“可爱幽默”的风格与人们刻板印象中严肃高冷的故宫形象形成了“反差萌”,既内嵌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又彰显了现代审美的独特风格,从而使得每一款产品都成为爆款,既带动了文创产业链的发展并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和流量,又实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商业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创新融合。

未来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

媒介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万物皆媒”成为常态,人类开始进入沉浸化的媒介生存状态。文化遗产的传播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和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未来文化遗产的传播还需要转变传播思维模式,重构关系表达内容,创新传播战略布局。平台化传播以其独有的传播机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和调适机能,依托平台搭建多样化交流沟通平台,让各国媒体和民众都能充分参与讨论文化宣传和推广的议题及事件,借助全球通用的符号讲好中国故事。媒体要重构与用户的关系,借势强大的移动社交平台拓展“弱连接优势”,借助用户组建关系网,充分运用人际关系的价值推动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创新传播战略布局要去分散各平台运营自主权,针对平台特性实现多声部传播的本地化与个性化。使用大数据技术深挖青年群体的内在需求,传播资源和内容要向青年网民倾斜,弥合代际沟壑。

结语

多维综合技术赋权逻辑使得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未来多维度的技术还将继续嵌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推广中,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促使文化遗产真正内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猜你喜欢

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雪中故宫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礼物
文物掉包案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