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山上的红飘带

2022-04-02刘永加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1期
关键词:总指挥部林县漳河

刘永加

60多年前的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这个地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缺水大县,人们多么渴望引来活水,灌溉干涸的土地。当时全县 550 个行政村中,有 307 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据《林县志》记载,在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民国九年不足500年的时间里,林县就发生旱情100多次,其中绝收的大旱34次。

解决林县人民吃水用水难题迫在眉睫。

马不停蹄催生引漳入林工程

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1959年10月10日夜,林县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县委书记杨贵主持会议。会议整整开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上7时,大会通过了一项足以改变林县命运的重大决议:与会人员一致同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10月29日,林县县委再次举行全体扩大会议,认真讨论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最后,林县县委决定,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引漳入林的前期准备。待请示上级批准后,工程立即上马。与此同时,测量设计工作也展开了,林縣县委派出了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实地勘测,提出了侯壁断、耽车村、辛安村3个引水点。杨贵千叮咛万嘱咐:“引漳入林修的是一条百姓渠。如果设计上出了差错,水引不过来,你我,咱们可就成了林县人民的千古罪人!”结果,测量队反复测量了4次,才郑重向林县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11月6日,林县县委正式向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

11月28日,林县县委举行常委会会议,听取了第三次测量汇报,对3个引水点做了比较,最后确定按从辛安村引水制订工程设计草案。

12月5日,杨贵向新乡地委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了引漳入林工程的设计情况。

12月31日,新乡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发出《关于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通知》。

1960年1月13日,林县县委召开书记处会议,对引漳入林工程又进一步进行了讨论,同意以林县人民委员会名义,向上级政府请示。

1960年2月1日,山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经过研究,向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协助林县选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点,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

1960年2月6日,正在郑州参加全省四级干部会议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得知山西省委已经同意他们的引水工程后,他当即给在县里主持工作的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打电话,通报了这一喜讯,并指示林县县委、县政府要高速运转起来,做好引漳入林工程开工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到领导落实,任务落实,施工地段落实,民工落实,后勤工作落实。

元宵节在引漳入林工程开工中度过

1960年2月7日下午,林县县委委员、县直各局委负责人、各公社党委书记们齐聚在任村公社盘阳村边的凤凰山上,由李运保主持,召开引漳入林工程筹备会议。会议研究通过了引漳入林工程的组织机构和工程施工方案。

196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就在这天晚上,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几百盏电灯、汽灯、马灯照得会场白昼一般。李运保走上台,代表林县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宣读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委、地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的多方面努力,这一理想很快就要变为现实了。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天(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引漳入林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迅速传遍了林县大地的角角落落。从县委机关到农家小院,人们热烈地议论着县委发出的动员令,十分激动,都愿意为引漳入林工程做贡献。各公社连夜召开党委紧急会议,做出具体部署,被批准上工地的民工紧张忙碌起来:有的打点行装,准备工具;有的串邻访友,互相邀约天一亮就相伴而行,到引漳入林工程上大干一场。采桑公社党委副书记秦宽录怕别的公社抢了先,听罢动员令不到一个时辰,就打着红旗,召集了一部分村的人马赶到县城戏院门口,坐等天亮出征。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3时,正是他们在红旗渠的咽喉部位点响了第一支雷管,一声炮响,半拉山头被崩到了漳河里。

1960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林县人民迎来了一个极不平凡的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窝铺同时出发。修渠民工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平车,推着手推车,满载粮食、炊具、铁锨、钢钎等物品,兴高采烈,轰轰烈烈地出征了。林县县委的领导走在这支浩大的队伍最前面。10万民工大军实行以公社编为营,以大队编为连,设连长、工程技术员和司务长、保管员各一人。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作业组。同时在各营、连中成立了党团组织。连队干部实行连长、技术员、司务长、保管员“四固定”办法。

一路上,林县豫剧团的演员们背着行李,扛着工具,手握竹板,边走边说快板书。“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等标语刷写在太行山上,大大地鼓舞了民工的士气。

一百二十太行汉子漳河截流大战

按照修建计划,引漳入林工程起点定在山西境内的平顺县,之后将穿过太行山,向南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这一段被称为“总干渠”;之后,从分水岭再修3条干渠,把水送入林县境内的3个主要方向;在干渠下,再修支渠、水电站、渡桥等配套工程,最终实现林县的“全覆盖”。

按照林县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千米的干渠修建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到了15个公社。浩浩荡荡的林县10万民工,潮水般涌向漳河两岸。

从省城郑州开完会议回来,杨贵放下手中的行李,马不停蹄到了引漳入林工地。在总指挥部所在地盘阳村召开中共引漳入林工程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杨贵再次作动员讲话:“引漳入林工程是艰巨的,任务是光荣的、伟大的,我们必须鼓足干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向太行山开战。”因为引漳入林工程是林县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杨贵建议把这道渠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表明他们要高举红旗跨过高山大河!

如果说红旗渠是一条蜿蜒在太行山上的巨龙,那么渠首就是这条巨龙的龙头。总指挥部要求,第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渠首截流,修建拦河坝,务必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任村公社500名民工承担了这项任务。这项工程必须在汛期前完成截流,否则一到汛期,滚滚山洪暴发,汹涌而下的漳河水流量就会骤增,截流根本没指望,那可就拖了全线工程建设的后腿。

前期截流大坝施工进展顺利,不断从两岸向河中心延伸,当河中心只剩下10米的时候,形成了龙口,河水咆哮,激流呼啸,这时再往河里投放渣土、石块,立即就被激流冲走。大家又用草包、麻袋装上沙土,再加上巨大的石块,一起往龙口投去,仍然无效,还是被冲走了。

面对这个难题,工地党委召开了干部、技术员和民工代表参加的攻关会,大家一起出主意,结果都未能成功。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段毓波和任村公社党委副书记刘乃杰赶来了,他们提出了用人墙挡水截流的方案。但是他们心中却顾虑重重:天寒地冻,漳河峡谷更是冰雪未消,河水砭骨,下水的人挺得住吗?会不会被激流冲走?这时,古城村民工连长董桃周看出了干部们的心思,二话没说,立马脱掉身上的衣服,扑向了打着旋下泄的冰水中,这行动就是无声的召唤。扑通,扑通,扑扑通通,1个,2个,3个,10个,20个,40个太行汉子游向了董桃周。水中,人们顶着激流手挽着手,臂扣着臂,组成了一道人墙。紧接着第二道人墙架起来了,第三道人墙架起来了。一连几道人墙,120多名太行汉子堵得漳河水打起了旋,水流慢了。岸上的人们噙着热泪赶紧行动起来,一根根木桩打下去,一袋袋沙土传过来,龙口在缩小,沙袋在增高。指挥部火速送来了烧酒,水中的英雄们不时吞上几口,增加身上的热力,驱赶刺骨的寒冷。终于,河水拦住了,渠首溢流坝合龙了。1960年5月1日,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漳河水终于按照林县人民的意志,被牵上了太行山。

鸻鹉崖和青年洞之战

在红旗渠总干渠经过的山西境内,有一座10千米长的大山叫作牛岭山。牛岭山中有一座长方形的山头,向北伸向漳河,朝河一面是90度的绝壁,有几百米高,经常雾气腾腾,白云缭绕。据当地老百姓讲,这里除了鸻鹉鸟以外,别的什么鸟也不敢飞上去。因此,群众称这个地方叫鸻鹉崖。

鸻鹉崖是红旗渠必须通过的一个险段。由于对此地势险要的认识不足和初次征战鸻鹉崖,在探险和爆破中出现了重大伤亡。连续的伤亡事故,讓总指挥部痛定思痛。为了总结经验,稳定民工情绪,避免伤亡事故发生,总指挥部采取果断措施:这一险工地段暂停施工,集中力量突击其他工程,从中摸索出经验,再策划对鸻鹉崖集中突破。

初上鸻鹉崖受挫,修渠大军感到十分憋气,几天后各个工地不断派人到总指挥部请缨出征。总指挥部专门召开了会议,分析了鸻鹉崖的险情,决定组织各公社的精兵强将,来一次大会战。6天之内,就收到了来自全线集体和个人的申请书1万多份,报名要求参战的人员达1.5万人。根据工程需要,总指挥部批准了其中5000余名健儿的申请,编成了15个突击队直扑鸻鹉崖。突击队员们提出了自己的口号:“鸻鹉崖就是张着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

县委派南谷洞水库工程指挥长马有金来到工地协助指挥。在鸻鹉崖会战工地,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奋战在第一线,抡锤打钎,装药放炮,哪里工程险恶,哪里就有干部坚守工地。被称为“飞虎神鹰”的老英雄任羊成率领18名勇士,每天在悬崖上除险,为建筑大军开路。经过50多天的大会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通过了鸻鹉崖半山腰。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林县任村公社卢家拐村西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进口的左后面是一道深沟,岩壁陡峭,西面有形如刀削的“小鬼脸”,中间是看起来快要倒下的“锅腰崖”,东面是巨石累累的狼牙山,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几锤下去,连个白点也没有。总干渠动工后,横水公社民工曾计划在这里绕山开明渠。林县县委和指挥部领导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考察,认为开明渠线路长,费工费料,最后决定开凿隧洞,让红旗渠戳破“小鬼脸”穿山而过。

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难关就是胜利。”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全民上阵终于迎来漳河水

从1960年2月开工后,可以想见当年红旗渠的工地上,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父子同行,夫妻并肩,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尘在飞,土在扬,不是去打仗,胜似上战场。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排险队”等动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上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

在那困难时期,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粮食,1.5公斤蔬菜,完全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林县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看着漳河水流进了林县大地,干部群众和民工们都流下了热泪。从1965年9月起,林县人民开始建设红旗渠3条干渠,这期间同样建设了不少艰难的工程:夺丰渡槽位于二干渠上,全长413米,是红旗渠上最长的渡槽;曙光洞,全长4千米,穿越比分水岭地地势还要高的火石山、豹子山、卢寨岭3座峻岭,地质结构特别复杂,是整个工程中规模最大最难的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都按期完成了,到了1966年4月,红旗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全部竣工。此后的红旗渠建设,转入总干渠加高加固和支渠配套,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竣工。红旗渠共建设了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千米;支渠51条,总长524.1千米;斗渠290条,总长697.3千米;农渠4281条,总长2488千米。

红旗渠——这穿行在太行山上的干支毛渠,犹如人间天河,更像是太行山上的红飘带,不仅一举解决了林县60万人民的用水困难,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的标志,红旗渠更是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光耀神州大地。

猜你喜欢

总指挥部林县漳河
漳河轶事
漳河三棱镜
漳河有一水库群
寂静的漳河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7年工作会议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全体会议召开 汪洋强调落实责任强化举措科学防控扎实有效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