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葵丘会盟中的流域治理管理理念

2022-04-02牛志奇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1期
关键词:会盟诸侯国齐桓公

牛志奇

葵丘会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大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举行诸侯大会,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重要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诸侯会盟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连年战争不断,严重影响了各诸侯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当时的齐国,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就是要尊崇周王室的地位,维护邦国制度,并联合各诸侯抗击夷狄、戎狄等游牧部落的入侵。齐桓公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齐桓公多次组织各诸侯国的国君召开会盟大会,如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这是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随后还有柯地会盟、鄄地会盟、幽地会盟等。通过会盟活动,其主旨在于减少战争的影响,各诸侯国之间和平修好,防止诸侯国内部矛盾和危机的发生,让各国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葵丘会盟是众多会盟中一次重要的活动,正是因为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对春秋各诸侯国的分布格局、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齐桓公在诸侯国中的威望不断提高。

葵丘会盟的历史记载

有关葵丘会盟的历史在古籍史料中多有记载,也反映出这次会盟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动,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秋,复会诸侯於葵丘,益有骄色。” 这里,共记载了齐桓公在一年中的夏季和秋季两次在葵丘会盟 。据《春秋·僖公九年》记载:“夏,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这里,具体记载了参加会盟的人员。据《管子·霸形》记载:“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与楚王遇于召陵之上,而令于遇上曰:‘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这是讲不准囤积粮食,不准到处修筑堤坝,不准擅自废除嫡子,不准立妾为妻。从管仲的记载看,齐桓公在与楚王见面时,也提出与葵丘盟约相一致的事宜,其中仍然强调“毋曲堤”。据《孟子·告子下》记载:“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孟子·告子下》对葵丘会盟的记载与《史记》《春秋》《管子》的记载相一致,而且最全面。首先,明确记载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五霸,桓公为盛”,这与《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相一致,周襄王派大臣参加了葵丘会盟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其次,详细记载了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要怠慢贵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录用士子一定要得当 ,不要独断专行地杀戮大夫;五是不准人为修筑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不报告盟主(周天子)。这“五禁”条款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有的是维护礼制道德的要求,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其中还有一条,是对诸侯各国修筑水利堤防的要求和限制,这条盟约反映出黄河下游各诸侯国对黄河统一治理管理的愿望,也反映出春秋时期黄河治理管理与安澜对诸侯国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盟约中的治理管理理念

春秋中期黄河下游各诸侯国以修堤防的方式,以邻为壑,以水代兵,把水祸引向别国,进行兼并称霸战争,其结果是直接造成了黄河下游水流壅滞、下泄不畅、河势游荡,使得黄河泛滥,殃及百姓,导致生灵涂炭,威胁各诸侯国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对黄河下游的治理管理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所以,齐桓公召集了这次葵丘会盟,签订了在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安顺,不人为设堤防的共同盟约,协调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实施统一管理,即第五条盟辞 “不要人为修筑堤坝”, 这种以盟约的形式,规范各诸侯国对黄河治理管理的行为,维护好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各诸侯国的安全和利益,树立共同维护黄河统一治理管理的理念,是领时代之先的。同时,也为自春秋以降历朝历代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理念。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这段话反映了战国时期仍然沿用了春秋时期的做法,战国七雄还在修筑堤防,以达到以水代兵、削弱对方的目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拆除六国境内城墙,破除战国时期各国修的阻碍黄河水流的堤防,使得河流畅通,减少水害对秦帝国的影响,维护黄河的安澜,促进秦王朝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保证秦帝国“传之无穷”。再如,西汉著名治黄战略家贾让的“治河三策” 中,也十分详细地反映出黄河下游人为修筑堤防对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这里,贾让把齐国、赵国、魏国修堤防调水的史实描写得极为详细,连位置和距离黄河多少里都一一反映出来,这为贾让“治河三策”的提出,特别是其“下策”的“缮完故堤”,提供了春秋时期对黄河下游治理管理的历史经验。贾让的“治河三策”,是中国最早对黄河下游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知古鉴今,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黄河的治理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也多次对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水利部也高度重视流域治理管理工作,2021年12月3日,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工作,提出“四统一”的要求,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各项要求为黄河流域治理管理指明了方向。1E8FFA27-C512-4549-B383-634CDF32E4E7

猜你喜欢

会盟诸侯国齐桓公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屈原之死
没法守妇道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没法守妇道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先秦会盟与政治秩序的交互性建构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