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十大趋向

2022-04-02司成勇饶佳佳吕董英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内容

司成勇 饶佳佳 吕董英

摘要:建基于知识经济的当代社会面临着三大挑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现实生活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科技文化知识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带来的挑战,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与现实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带来的挑战。因此,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趋向是基础化、基本化、范例化、综合化、均衡化、结构化、选择化、策略化、生活化、最优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变革;教学内容变革趋向

中圖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68-08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社会变革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强调工业制造,关注工业品的生产及其创造的利润。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社会不仅创造了新兴的产业、新兴的行业,如软件业、快递业、咨询服务业、培训业等,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产业与行业,使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焕发了生机,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当下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人类正面临着一个个巨大的挑战。其中有三大挑战异常尖锐,矛盾也异常激烈:一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现实生活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给当代社会带来的挑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没有停止,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但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比如恐怖主义、核扩散、种族冲突、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疾病传播、自然灾害等。这些问题正困扰着人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幸福安康。二是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不断增长,科技总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个异常广阔的知识海洋,人类科技文化知识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无限增长的趋势。然而,人类个体生命的生存与发展至今仍然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人类的生理生命是非常有限的,人类个体的最长生命时间也仅仅只有一百多年。在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历程中,怎么用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掌握无限的科技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的需要,这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三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与现实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带来的挑战。社会越发展,人类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就越强烈。人才从哪里来?当然主要还是从教育、从学校中来。但现实的教育、现实的学校状况如何?现实的教育能否满足人们对人才的需求?据中国小康研究中心欧阳海燕2010年的调查,受访者对当地教育发展感到“满意”的占271%(不到3成),感到“不满意”的达到566%,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教育感到“不满”的比例达到578%[1]。可见,群众对现实的学校教育并不满意。在中国,“择校”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费尽心思择校,为何?因为许多人对自己身边的学校教育不满意。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突出的民生问题。可见,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与现实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怎么应对以上这三大社会挑战,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也是对人类教育教学变革的强烈呼唤。

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力量的有力推动下,在迎接三大社会挑战的严峻形势下,国际基础教育变革异常活跃。随着各国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阶段?这一阶段有哪些新的特点?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界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基于对当代世界著名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正表现出如下十大基本趋向。

一、教学内容基础化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尊重其基础性特点,其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表现为更加注重基础化。教学内容基础化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越来越注重基础性,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方法、基础价值的教学。因为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其他教学内容教学的基础,学生没有掌握这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将会面临严重的困难。教学内容的基础化,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适应他们的基本经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即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最基础的东西[2],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基础教育是为个体人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被动的知到主动的知,从继承的知到创造的知的艰难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的转变,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因此,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注重基础性。基础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国防的强大等,无论哪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都需要教育为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没有基础教育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素质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领域的发展都必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说人类社会整个教育体系是一座大厦的话,基础教育就好比整个教育大厦的地基,没有全面的、牢固的地基,整个教育大厦的建造就非常困难。即使勉强建造成功,也难以长久地屹立不倒,更难以保证整个教育大厦的质量,难以保证整个教育体系输送给社会的人才质量。

正是由于基础教育这种独特的基础性,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建构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时,都十分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划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把更多的教学精力投放在最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之上,以便集中精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基本化

人类社会积累的文化知识丰富多样,浩如烟海。一定学段的学校教育能够容纳的教学内容是很有限的,基础教育要完成为学生和社会发展奠基的任务,必须有所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本化。教学内容基本化指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也就是教给学生各个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3]。每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学科,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往往繁多而杂散。这对正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过分繁多而杂芜的知识,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而且会激发他们的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因为应付繁多的知识延长学习时间,耗费过多的精力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把那些主要的、基本的知识编入教学内容。这正如斯卡特金所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在每一门课中必须划分出主要的结构成分。”[4]巴班斯基也主张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划分出最主要、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5]。教学内容的基本化是由基础教育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属于青少年儿童。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未成熟期,主要是未成年人,他们身体比较弱小,智力水平、非智力水平都还处于急剧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既没有达到最高峰,也不够稳定。因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安排教学内容,就不能贪多求全,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更不能按照专家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而要按照一个合格公民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只要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了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能够承担起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履行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基础教育就算完成了它的基本任务。有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生毕业后在高一级教育阶段继续学习,或者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生活,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如果忽视教学内容的基本性,一味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数量,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不仅不利于学校完成基础教育任务,而且很可能影响中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工作和生活。基础教育首先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为高等院校、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优质人才。

三、教学内容范例化

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一个个比较成熟的学科,而且每个学科都建构了复杂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基础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必须有所取舍,控制好教学内容的数量。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越来越表现出范例化的倾向,“实际上教材有时候仅是一个例子、一个话题”[6]。教学内容范例化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编排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的理论,而是要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技能。这些经过精选的知识技能,应该是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这些精选的“范例”,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训练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和灵活应用[2]121。范例性的教学内容要力求做到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反对庞杂臃肿,面面俱到。教学内容的范例性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中小学的各科教学内容都是来自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中小学生学习的每个科目都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它的知识体系都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一些传统学科,经过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王国,这个王国不仅注意巩固自己的疆域,而且还在通过知识的分化与综合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域,也就是说,学科知识王国现在还处于不断膨胀之中。如数学学科,就可以分为代数、几何、三角等,而每一个领域又可以分为更多更细的领域。当今数学学科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的汪洋大海。如果学习者没有找到学习的正确路径,很可能被淹没在这一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怎样面对这一学习困难?集中精力学习各门学科的经典的范例性知识,通过范例性知识的“个”来掌握该知识的“类”,再通过知识的“类”来掌握该知识蕴藏的普遍规律,并进而掌握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合理选择。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轻装前进,全面发展,否则就很容易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所压垮,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身心的健康。

四、教学内容综合化

分化与综合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两大趋向,在尖端学术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建构要顺应这一科学发展的趋势。但基础教育毕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关注科学的分化趋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更加注重综合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教学内容综合化是指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全面的、综合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内容综合化即教学内容的全面化、多样化,学校既要教授自然科学的内容,也要教授社会科学的内容,还要教授人文科学的内容,要为学生打开多个通向世界的窗户,引导他们全面地观察和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能简单地灌输学科知识,而是要全面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既要教给学生该学科的事实性知识,又要教给学生概念性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性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价值性知识[7]86,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学内容综合化首先是知识的综合化,即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都应该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的总体结构中去,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对一些课程的内容予以忽视,甚至干脆将其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当下我国一些中小学编制“阴阳课表”的做法,就是一种违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其次,教学内容综合化还包括学科方法的综合化,即学校不仅要传授国家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国家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各门学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相应课程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应用相应学科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也包括学科价值的综合化,即学校要正确对待各个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尊重每个学科的育人价值,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价值,形成学习各门学科的正确态度,调动他们认真学习各门课程的积极性,防止因學校的不当宣传、教师的误导、家长的偏见使学生产生学科价值和地位的错误观念和态度,避免出现只重视主科内容,轻视副科内容,或者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内容,轻视非升学考试科目内容的不良现象。在基础教育中倡导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不是苛求教师,也不是苛求学生,而是儿童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教学规律的反映与要求,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五、教学内容均衡化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身体的健康发育与成长需要均衡的食物营养,精神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全面均衡的知识营养。當代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崇尚教育的生态观念、健康观念,表现为均衡化的倾向。教学内容均衡化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均衡合理,要在课程类型、科目类型、学科内容类型等方面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教学内容均衡化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理轻文”“重科学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8],保证课程类型、科目类型、科目内容类型等方面合理的比例和结构,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教学内容均衡化首先表现为课程类型的均衡化。学校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要坚持“课课平等”,不要人为地抬高一些课程的地位,降低另一些课程的地位,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课程类型观、课程结构观。学校既要重视学科课程,也要重视活动课程;既要重视分科课程,也要重视综合课程;既要重视必修课程,也要重视选修课程;既要重视国家课程,也要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要重视隐性课程;既要重视预设课程,也要重视生成课程。学校要全面发挥各类课程的作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其次,教学内容均衡化也表现在科目类型的均衡化。学校在科目类型的选择上,要坚持“科科平等”,不能人为地抬高一些科目的地位,压制另一些科目的地位,使人们形成主科重要,副科不重要,主科要好好学习,副科可以不学习的错误科目类型观、科目价值观。再次,教学内容均衡化还表现在学科自身内容类型的均衡化。教师在学科内容类型的选择上,要坚持“知识平等”,不能人为地抬高一类知识的地位,贬低另一类知识的地位,既要重视显性知识的教学,也要重视缄默知识的教学;既要重视社会知识的教学,也要重视个人知识的教学;既要重视普遍知识的教学,也要重视本土知识的教学;既要注重常识性知识的积累,也要重视科学性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现象学知识的洞见。

总之,学校要统筹规划和安排学校的教学内容,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均衡化,既要关注工具性学科内容,也要关注技能性学科内容,还要关注艺术性、思想性学科内容;既要关注自然学科内容,也要关注人文社科内容,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六、教学内容结构化

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科目大都是比较成熟的学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只能把最基本的、主要的知识教给学生。这在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指教师注重选择教学内容中基本的、基础的、范例性的知识、技能来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地发展。教学内容结构化要求教师重视学科基本结构,注重把学科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教给学生,注重学科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化、理论化、逻辑化、范例化、系统化。在教育发展史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是强调学科基本结构教学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9]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强调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主张“把教学的认识方面提到首要地位”“理论知识绝不限于术语和定义。掌握各种依存关系和规律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各门学科中都注意提供多方面的理论知识”[10]。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强调教学内容的基本性、范例性,认为“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取一般的,更确切地说是或多或少可作为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性的关系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就多少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通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11]。其实,无论是学科基本结构,还是理论知识,还是范例性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关注学科内容的基本结构,把结构化的知识教给学生。只有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才是简约的、精练的、高效的,也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当下思维导图在国内外的流行,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表现。学校师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还有助于学生对高级知识的掌握,特别是有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当代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建构恰当的知识地图,描绘完整的知识树,形成纵横联系的有机统一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迁移与运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选择化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学生的个性也是多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能不顺应这一社会发展潮流,在教学内容的建构上努力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增加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变革表现出选择化的特点。教学内容选择化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一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等特点进行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和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12]学校教育要对所有学生负责,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条件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完全统一的教学内容来应对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校在教好必要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内容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实际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得其所。教学内容选择化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在知识储备水平上,也表现在兴趣爱好上,还表现在学生的特长上。对于知识储备水平、特长性质、兴趣爱好方向不同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不能一刀切,可以采取能力分组、活动分组等不同形式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简单地用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压抑学生的个性,忽视差异性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学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既需要不同行业领域的人才,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管理、科技、体育、卫生等。社会有五行八作,“三百六十行”,每一行每一作都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都需要相应的人才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社会也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既需要行业领域的专家,如设计师、工程师、精算师等精英型人才,也需要普通技术人才,还需要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农民等。每一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只有各类人才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化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开设好必修课程的同时,开发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促进学生差异化、特色化、最优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课标统一要求的知识,也要补充不同类型和水平学生所需的差异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八、教学内容策略化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但仅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关注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日益注重教学内容的策略化,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内容策略化是指教学内容安排不仅要教给学生普通的学科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以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因为只有拥有策略化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教师只教给学生普通的学科知识,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而不教给学生策略性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再多,他也可能只是成为一个知识仓库,而不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美国教育家加涅主张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13],心学家安德森更明确地提出要教给学生策略性知识[14],国内学者季苹主张教给学生方法性知识[7]168-193,黄甫全、王本陆也明确主张将方法或怎么办的知识作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部分[15]。策略化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促进儿童自身迅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要提倡教学内容的策略化?首先,从知识分类学来看,策略性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缺少策略性知识,其知识结构就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完整必将严重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策略化知识(教学内容)具有非策略化知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策略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掌握了某种策略,往往意味着他已经具备或即将具备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学内容的策略化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下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变革的基本方向。

九、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来自生活,但往往又高于生活。一些书本知识往往远离了社会生活。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只有关注生活,增添生活气息,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深谙此理,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上非常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要关注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生產劳动、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学校和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上,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生产、劳动、学习、锻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创造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求的人才。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反映。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一基本认识规律,教育理论家们总结出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必然联系的教学规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必然联系的教学规律,即简约性规律,是对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的概括与总结,它一方面强调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间接经验的掌握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简约性规律的指导下,教育家们又演绎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发展、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知识的本质和核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生是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儿童,他们缺少生活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在一些复杂的生产、生活问题面前往往无能为力。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鲜活的案例、实际的经验、生产的要求、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理解人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欠缺,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尽快地得到发展。

教学脱胎于生活并始终关照着生活,是“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生活”[15]。传统教学论重视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但“没有将受教育者作为其未来生活潜在的和必然的主人、主体看待”[16]。现代教学论认识到教育本就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当下生活,却没有关注生活在其中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没有尊重受教育者在建构自身未来生活中的主体性,只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17]。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在“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生活承担起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生成的责任。

十、教学内容最优化

教学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知识、技能、理论、方法、思想、观念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内容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还是教学过程的规划、安排,都必须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使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实施做到体系和结构的最优化,这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普遍要求。教学内容最优化是指教学内容总有一个最优化的内容安排,以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教学内容最优化是现代社会科学主义管理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许多教育家的基本主张。如赞可夫提出的小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五大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19],就是一种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思想。巴班斯基在其教学教育最优化理论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要求,他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6条标准、11条完善学校教学内容的途径、5条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程序[5]72-82。其实,教学内容最优化是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化密切联系的,只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结构要素,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科课程的教学来看,教学内容最优化必须处理好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与学生心理发展程序之间的关系,学科的纵向组织(主要是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联系)与横向组织(主要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配合联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的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之间的关系(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点)。

教学内容的最优化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怎么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一般来讲,教学内容的组织有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纵向组织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它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的知识联系,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广度,它按照某一学科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来组织教学内容,力求建立学科内容之间的广泛联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逻辑组织是指教学内容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系统连贯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心理组织是指教学内容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心理上的简单与逻辑上的简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往往是不统一的,需要教师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直线式组织是指一门学科的前后教学内容互不重复、直线递进的编排形式;螺旋式组织则是指一门学科的前后教学内容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适当重复,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正确地处理好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化组合,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教学内容最优化既包括教学内容要素的最优化,也包括教学内容组织关系的最优化。教学内容要素的最优化要求学校和教师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素,既要安排好课程类型要素,也要安排好科目类型要素,还要安排好知识类型要素,使教学内容要素完整、全面,不存在严重的要素缺失。教学内容组织关系的最优化要求学校和教师合理建构各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各要素之间合理联系,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形成最佳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总之,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十大趋向是当代教学生活的现实反映。关注教学变革,不能不关注教学内容变革,因为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构成部分。只有教学内容的建构思路符合教学变革发展的方向,教学才有望对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海燕.2009—2010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67.6中国教育满意度大调查[J].小康,2010(9):46-49.

[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1.

[3]万云英,方展画,张伟远,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89.

[4]斯卡特金.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3.

[5]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M].赵维贤,译.丁酉成,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2-82.

[6]褚树荣.关于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2006(9):20-21.

[7]季苹.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8]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8.

[9]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

[10]列·符·赞可夫.教学论与生活[M].俞翔辉,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37.

[11]克拉夫基.范例教学[J].徐长根,译.外国教育资料,1988(1):36-44.

[12]布卢姆.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

[13]R.M.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6-84.

[14]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修订版.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

[15]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31.

[16]张广君.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价值论的视角[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13.

[17]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

[1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0.

[19]列·符·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5-278.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economy is facing three challenges which are aroused from the following contradictions, name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complex social problems in real lif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imitation of human individual life and the infinite growth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demand for talents and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upply in reality. Therefor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tendencies in content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s follows: being fundamental, being basic, being exemplary, being comprehensive, being balanced, being structured, being selective, being strategic, being life-oriented, and optimization.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reform tendency of teaching content

(責任编辑:杨波钟昭会)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教学内容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