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
2022-04-02韩笑
韩笑
摘 要: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复杂的就业心理,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首先,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源;其次,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高校毕业生出现的焦虑心理、悲观心理、固执心理和畏难心理等心理问题进行描述;最后,提出可通过自身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调节、高校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等策略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4-0121-03
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今又有新冠疫情的影响,可谓是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具体表现在复杂的心理状态上。这些复杂的心理状态所带来的就业心理上的压力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回收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呈现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分析
(一)逐年增加的待就业人数与同比下降的用人需求量的反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同比2019年增加40余万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909万人,比2020年增加35万人,再次刷新历史新高[1]。自1991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只增不减。同时,往届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形成了一定的累积,逐年攀升。在大学应届毕业人数和往届待业人数都增加的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一些可大量接收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的用人需求量同比往年却大幅度减少,使得总体就业岗位数明显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剧,这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二)实习活动的不足使学生无法客观地认识自身水平
大四这一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育实习活动,为接下来进入正式的工作岗位做准备工作。但许多大四学生并没有完整地执行实习活动,部分有考研计划的学生为了能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考前复习,只在实习单位签好实习证明,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习中去;部分学生确实参与到实习活动中,但实习单位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近两年来,受疫情的影响,有些实习活动无法完全展开。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单位主要是小学,但小学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对校外人员进出校园管控非常严格,因此各学校实习生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实习。无法按时完成教育实习活动,学生的一些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训练,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客观准确地对自身就业水平进行判断,这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三)就业“求稳”心态,“公考热”只增不减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首选公务员、事业编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每年参加公招的人数只增不减,甚至出现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尤其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体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反而强化了高校毕业生求稳的就业心理,他们不再贸然决定创业或升学,而是更倾向于参加公招考试,力求“一步到位”,寻求就业的稳定性。求稳心态本身没有对错,尤其是有些专业的特点使得毕业生首选考取编制,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多数将考取编制作为就业目标。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过于执着于此,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的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同时给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四)“顺境”的成长环境
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以“95后”为主,这一代人是在国家经济环境逐年向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此背景下,每一个小家庭对子女的撫育质量也随之提高。也就是说,这一代人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遇到太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这一代人的抗压能力相对来说较弱。在离开大学前,遇到问题可以寻求父母、教师的帮助,而开始进行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毕业生独立面对和解决,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态指的是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容易出现复杂的就业心理。为了准确了解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笔者对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发放了13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20份,问卷回收率为 88.88%。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心理、悲观心理、固执心理和畏难心理。
(一)焦虑心理
在就业人数逐渐攀升和疫情爆发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毕业生最显著的心理状态即焦虑心理。所谓焦虑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反映状态,它可能导致心理冲突或挫折,伴随着某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3]。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120名毕业生中男生和女生人数分别为30和90,各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 25%和75%。调查结果显示,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有52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3.33%。其中,存在焦虑心理的男生有6人,占参与调查男生人数的20%,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存在焦虑心理的女生有46人,占参与调查女生人数的51.11%,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8.33%。调查结果表明,超1/3以上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就业焦虑心理,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就业焦虑心理。
(二)悲观心理
高校毕业生的悲观心理主要指的是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能否顺利就业持消极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悲观心理主要源自于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扎实的原因。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学生认为自己能一次性就业;认为自己能在2次求职后即可就业的学生仅有8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6%;认为自己能在3—5次求职后即可就业的学生有84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70%;认为自己能在5次以上求职后才能实现就业的学生有28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3.33%。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需要进行多次求职才能完成就业任务。同时在对这一部分毕业生做进一步访谈后发现,不少毕业生认为,即使认为自己在3—5次求职后即可就业,最终的就业结果也不一定是自己最理想的选择。由此可见,多数毕业生对于就业持悲观心理。这种消极的、悲观的心理持续下去不仅影响毕业生整体身心的发展,同时对其就业观也会产生歪曲的影响。
(三)固执心理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中也常常出现固执心理。所谓固执心理就是指在面对问题时不懂得变通,执意钻牛角尖的现象。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有32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6.66%;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有18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15%;选择参加事业编制考试的学生有64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3.33%;选择其他就业形式的学生有6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从中可以看出,超一半以上学生选择参加事业编考试。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考取编制是自己唯一的就业选择或最佳的就业选择,如果不能一次性考取事业编制,将会继续参加考试以完成既定目标。在考取编制期间,多数学生表示不会选择兼职工作,要完全投入到考取编制的复习中去。这种执着心理超过一定标准后就成了固执心理。意味地追求唯一目标,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四)畏难心理
所谓畏难心理,指的是在遇到一定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退缩、回避和逃避的态度的心里状态。高校毕业生的这种畏难心理与悲观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在上文悲观心理部分的论述中提到,被调查的毕业生多数认为自己需要多次求职才可能求职成功并且即使求职成功也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毕业生之所以有如此想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如在进行事业编制考试中,自己很难做到全面的复习,复习内容较多较杂,自己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这种畏难心理会进一步引发毕业生的焦虑心理,从而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心理压力的有效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调节
首先,在认知方面。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应清晰地、客观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并不是说疫情的出现就完全斩断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为应对疫情的影响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政策来帮扶高校毕业生,以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当前就业环境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毕业生客观地认清这一就业形势,焦虑的心理就能得到一定的緩解。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高校毕业生应当对自身就业情况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清楚地了解自身专业能力的强弱、性格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就业目标的上下限。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认知,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适的目标,有合理的就业规划,悲观心理自然而然即可消除。
其次,在情绪方面。高校毕业生应当学会一些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如呼吸放松法、理性情绪疗法等。在出现不良情绪时,能及时排解和疏导自己,给自己解压。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才能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就业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环境,分析就业形势,能增加毕业生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就业自信心,缓解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三,在行动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查阅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从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多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制作并投放工作简历,把握每一次面试机会。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经验多了,毕业生的自信心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在实践中能发现,就业并没有想象中困难,畏难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要秉承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多了,自信心也就逐渐建立起来,畏难心理和焦虑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多关注国家层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向。认真研读《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把握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方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的形势。如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就业处在毕业季期间举办和协办多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同时基于学院师范专业特色,发布《吉林省2021特岗招聘网上报名指南》等指导学生就业的通知,以协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其次,建立多渠道的就业指导平台,促进学生就业。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课堂、线上讲座等方式指导学生了解多样的就业渠道,如网络海投、微信推送等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对一”实习就业导师制。专业教师从学生开始实习到最终就业这段期间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答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学院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划分为7个小组,分配给7位专业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式就业辅导。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指定教师及时沟通。
第三,建立针对就业的心理辅导机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学院辅导员老师和班级负责教师三级心理疏导机制。一方面,组织线上线下混合方式的心理讲座,对所有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在讲座中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就业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学生可以通过一般的讲座了解自我调节的方法,但个别毕业生心理问题表现比较严重,不能进行自我调节,这就需要专业人士介入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三)政府政策的调整与倾斜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主要受政府政策调控的影响,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的运行,而企业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大方向。因此,政府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制定多元化的就业辅助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设适合的就业环境。在合理、适当的政策引导下,高校毕业生能更有针对性地就业,从而提升其就业自信心,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首先,在疫情可控范围内,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在用人招聘上给予一定的补助,促使其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带动就业。就业岗位增多,就业竞争压力便得到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自然能得到缓解。其次,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相关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如吉林省四平市的《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焦虑心理。最后,在合理范围内,扩大研究生招考范围,使得一部分学生可以暂缓就业,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金秀平,宗春燕.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与策略[J].就业与保障,2021,(14):187-188.
[2] 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3-84.
[3] 魏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