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方法的运用看中日两国思维方式的异同

2022-04-02罗晨韵陆琰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2期

罗晨韵 陆琰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表象,思维是语言的本质。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两国文化的差异,反过来又影响着思维方式的形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中日两国思维方式差异的形成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哲学体系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日翻译过程中,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问题就是常常会带入中文思维,使得译文很生硬,不符合日语语言的表达特点。因此我们应当从根本出发,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从而学习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从日本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提升日语翻译水平。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地理、文化差异出发,分析中日思维方式差异并探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关键词:中日思维差异;差异因素;恩惠意识;暧昧性

1.绪论

语言家沃尔夫认为:“每个语言的语言体系不仅是用于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本身又影响思想的形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谓思维,就是人类主观意识层面所产生的客观认知。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并没有具体的形态,因此我们常以内隐或外显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

中日两国毗邻而居,是一衣带水的友好近邻关系。早在很久以前两国的交流就十分频繁,日本从中国吸收了许多文化,因此中日两国的人民多多少少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思维方式。尽管如此,自然环境的不同还是会导致两国人民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会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我们在语言表达上产生不同。本文从中日翻译方法的运用简单的分析了关于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时的语言风格以及形成的原因,同时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作对比,分析两国人表达方式的不同,从而得出思维方式的异同之处。

2.中日两国思维方式出现差异的原因因素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受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会培育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以及艺术。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原始文化形成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该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中日两国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与中日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哲学体系以及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1地理环境

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下,导致我们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使得我们的性格变得内向保守,这也是中国为何长期实行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同时这样的环境也使得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与中国大陆不同,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的东部和南部面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朝、俄、菲律賓等国隔海相望,北接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处于一个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处于一种孤立状态,缺乏与外界文化的沟通,民族和文化均缺乏多样性。但这也使日本较好的保存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使得日本在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与欧亚大陆的国家交流,吸收其先进的文化。居住在沿海开放环境下的日本人,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视野较为开阔,偏向于重视空间。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导致了文化上的开放性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列岛处于太平洋西岸的火山地震带上,全境约有大小火山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火山群中,约有80座是活火山,几乎占全国火山总数的30%,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较为活跃或相当活跃。另外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以及火山爆发时引起的能量冲击使得日本频繁发生地震。其中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就有4次,有“地震国”之称。同时台风也是日本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台风的袭击导致河堤决堤,洪水泛滥。日本民族生活在这样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使得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大自然深怀敬畏之心。

2.2哲学体系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交流友好关系。5世纪前后,汉字和中国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中日两国都浸染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但日本在吸收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后与本国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结合,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

6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过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传到日本后,并没有引起日本天皇政府的重视,也没有被接受。当时日本还没有一种宗教占到统治地位,中世时代连年的战乱,加深了人们对世事无常的认识。自然灾害频发,百姓认为是鬼神作祟,而佛教也开始被渐渐大家看到,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佛”能镇护国家、保护王室,因而在8世纪初发布“僧尼令”,把佛教变成国教,确定了佛教的地位。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日本人也将佛教与他们自己原有的国家宗教神道教以及自身的政治、文化进行了结合,发生了宗派、经义的改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今,日本佛教在大部分上已脱离中国的范畴,发展出了民族化的佛教。

3.中日两国思维方式的相同之处

3.1上下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为了维护儒家崇尚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封建社会秩序,人人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其身份和政治地位,于是便有了“礼”。受到“礼”文化熏陶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兴衰,让中国人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在中国人身上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汉语中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语谦辞,中国也由此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受到儒家文化所熏陶的日本也同中国一样是一个纵向结构、等级分明的社会。日本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上下等级严明的纵向型社会,使得他们十分重视的上下意识,于是日本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敬语体系。现代汉语的敬语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革命运动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我们广泛使用的一些敬语,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如今现代汉语的敬语体系中留存下来的主要包括称谓类敬语和表达类敬语,主要靠词汇来表达敬谦。与现代汉语的敬语体系相比,日语的敬语体系更为发达。在日本的敬语体系中,除了一些动词专有的变形而来的词汇,还会通过以词汇和语法相结合、在动词的基础上加前后缀的方式及专门的敬语句型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敬意。其中经常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授受关系最能体现敬语的运用,也能鲜明的反映日本人的上下意识。比如:“老师送了我一本书。”日本人会说:“先生は私に本を贈ってくださいました。”在中文中只是单纯诉述了老师送给我书的动作,而日本人通过用尊敬语“くださる”首先表明了动作的主体在于“老师”,同时“老师”在对话关系中处于“上”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上下意识。

3.2恩惠意识

日本人的恩惠意识根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十分重视对方给予己方的恩惠。比如日本人最常用的寒暄语之一:“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即使自己并没有受到对方的恩惠,但他们还是会时时刻刻将自己置于受到他人恩惠的关系。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受了他人的恩惠就必须要换回去,也就是“恩返し”。因此日本人不喜欢接受他人的恩惠,同时也会尽量不让他人觉得接受了自己的恩惠。所以如果自己要施与对方恩惠时则会在言行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解释,尽可能不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例如当日本人在给别人送礼物时常常会说:“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どうぞ。”“誠に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想要表达这只是一件小礼物,不必还礼的意思。在中国我们也常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同样有着减轻对方心里负担的含义。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看,他们会觉得:你自己说这礼物不怎么好,你还要来送给我?其实这句话深层含义是“我非常敬仰您,送给您的这份礼物也表达不了我对您的敬意或感激之情”,代表了送礼人的敬重之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授受表现感受日本人们对恩惠意识的敏感程度。在授受动词的使用上,即便是接受了他人微不足道的恩惠,也要使用くれる、もらう的形式来体现;即使是自己施与对方恩惠,也不会使用あげる的形式,避免让他人有受人恩惠之感。例如:“クリスマスに受け取ったプレゼントかわいいですよ、ありがとう。”“クリスマスにもらったプレゼントかわいいですよ、ありがとう。”在中文中同样表示为“圣诞节那天送我的礼物很可爱,谢谢你”,但在日语中如果使用的是受け取った,而不是这个授受助动词もらった,说明说话人并没有将得到礼物这个行为没有看做是恩惠,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因此恩惠意识非常高的日本人使用“くれる、もらう”这类授受动词的频率非常高。

4.中日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

4.1内外意识

日本人对社会交际中的内外亲疏关系是十分重视的,其内外意识根深蒂固,在敬语的使用中就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日本人很喜欢用“ウチ”和“ソト”来区分内外,“うちの会社”“そちの会社”等等。当双方公司交会,与对方公司的人谈到己方公司的人时,即使是地位比对方公司的人高许多的社长,也要用自谦语。因为这时是将己方公司看做是一个整体,除己方之外的都是“ソト”,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就能很清晰的知道双方的定位。

日语授受关系中的三组授受动词:①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②くれる、くださる;③もらう、いただく也是日本人表达内外关系的手段之一。以あげる和くれる为例,这两个词在中文里都是“给与”的意思,但在日语中如果对象是“ウチ”时使用的是“くれる”;如果对象是“ソト”,则使用的是“あげる”。

其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有这样的内外意识,在汉语中也有用“令尊”“家父”等敬语谦辞来区分内外关系。日本人在对外人和自己人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同是日本人,如果长期离开日本再回来,那么他也将会被视作外人而受到排斥。而在中国人看来,无论我们在外漂泊多久多远,回国之后依然被大家视作大家庭的一份子。

4.2无自我性

从电视剧或现实生活中的接触,我们发现日本人在交谈、待人处事上总是从对方立场上考虑。在对话中常出现的“はい、ええ、そうですね”,这些“あいづち”一方面是为了双方能够顺利的进行对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无自我性的思维方式。所谓“无自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对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的意识尽可能弱化,从而强化他人的意识,时刻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使自己的言行尽可能与对方保持一致。例如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他们会说:“おっしゃるとおりですが...”或“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先肯定对方的看法,再补充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日本公司企业里,会议上上司的发表的言论,下属总是持同意、顺从的态度,而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见,生怕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这也是日本人“无自我”思维方式的体现。而在中国则是提倡创新,希望有更多不同的、更好的选择。

另外我们还发现从中文角度来看,日语中有许多逻辑自相矛盾的表达方式。例如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当我们受到了他人的帮助时,应该表达自己的感谢、感激之情,这时我们会对对方说:“謝谢”或“多亏你的帮忙”等。但是发生在日本人身上,他们说的是:“すみません、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在我们看来不合逻辑,但日本人认为对方帮助了自己,可能给对方造成了麻烦,因此在感谢的同时还要表示自己的歉意。

4.3暧昧性

谈起日本人的说话方式,我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暧昧”。日本人总喜欢话说一半,让听话者来推测说话者的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比如丈夫对妻子说:“雨ですよ。”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外面下雨了哦。”其深层含义是想要提醒妻子外面下雨了,赶紧把衣服收回来。如果直接说:“早く洗濯物をお取り帰ってください。”就会有一种命令的感觉。而日本人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给对方造成不愉快,因此总是委婉、暧昧。

我们还可以从日本人在拒绝对方时的语言表达方式中看出他们在语言表达方式的暧昧性。比如在面对对方的盛情邀请而自己又有其他安排的情况时,日本人会说:“行きたいですが…”这类“言い差し表現”的表达方式,对方马上就能意会到拒绝的深层意思。又或者会说:“いけならいく”“ちょっと考えておきます。”这样一些当场不明确表态的拖延型表达方式。如果对话双方是中国人,那么就是单纯的表达自己还要再考虑一下,根据日程安排再回复对方,但如果是日本人这样说言外之意却是拒绝。日本人从来不会正面直接拒绝对方或否定对方,因此總是以委婉的方式回应对方,从而维护对方的面子。

不仅如此,在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播报员说:“名古屋は午後三時ごろ雨が降るところがあるでしょう。”意思是下午三点左右名古屋有降雨的可能。为什么天气播报员不直接说三点会降雨而说可能会降雨呢?这也是日语中暧昧的一种表达方式。日本人总是避免肯定的句式,即使是很清楚的事情也会习惯用“我猜想”“可能、大概”这样一些模糊、暧昧的词汇,以此顾及对方的感受。而中国人认为双方在交谈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因此中国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直言自己的观点。

5.结论

中日两种语言之所以不同,主要是两国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又反映到语言当中去。本文主要介绍了中日两国在地理环境及哲学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下,两国人民在上下意识和恩惠意识的相同之处,以及中日在对待内外关系上的不同态度;日本人的无自我、盲从与中国人的创新;日本人暧昧的语言方式与中国人直言的个性。

我们总说:学习一种语言不止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等。日本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孕育了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通过这些特殊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语言表达。我们了解日本文化,实际上是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只有学会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使用语言,才是真正地掌握了日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 张美华. 谈谈日语中关于“恩惠行为”表述的几个问题[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6,(01)

[2] 徐萍飞. 日语的定型化表达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4)

[3] 李光贞.浅析中日思维方式的差异[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6,(03)

[4] 符夏鹭. 日语授受关系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J]. 外语学刊. 2007,(06)

[5] 魏娇. 浅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J]. 科技信息. 2009,(13)

[6] 李艳华,邓湘宁. 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看语言的表现形式[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作者简介:罗晨韵,2000年5月,女,广西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生;陆琰,1981年9月,女,广西南宁,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日本公共外交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东盟概述日语翻译实践(项目编号:20201383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