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2022-04-02翁致远
翁致远
2021年是王安石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他的争议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代伟人,还是导致“靖康之变”的罪魁祸首?
《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专门对此写了两章节给予论述王安石变法。林语堂认为,苏东坡与王安石对变法的冲突,决定了王安石一生的经历,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书中,他充分肯定了王安石的修养良好、思想创新,而且也认为其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改革措施也具有积极性。林语堂书中举例了评价新法颁布后社会的上产生的“悲惨结果”。所以,林语堂对王安石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变法是失败的。因此,他对因反对变法而屡遭贬谪的苏东坡是深表同情的。
阅读《东坡传》,引起我对王安石变法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索王安石及其主持的变法,我专门阅读了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的著作《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三不足”精神。所谓“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就是王安石为实行变法而提出的口号,这也体现了他勇往直前的态度和信念。在此后的变法中,这一口号对扫除重重的思想障碍,击退保守派的进攻,皆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编写《春秋》时,对于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加以记录。他认为自然界的这类灾异和人类社会政治事变具有必然联系,董仲舒将其演化为“人天感应”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有着深远影响。战国时期的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一文中推翻了这一谬论,而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思想与其一脉相承的。事实证明,倘使王安石没有“天变不足畏”这样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他的变法革新从一开始就会被扼杀的危险。因为,王安石入朝执政之初,当他刚刚开始制定变法的计划时,那些官绅豪强地主的代言人,也就是那些保守派官僚,拿“天变”对宋神宗进行恐吓,妄图以此来阻挠变法工作的进行。
孔子曾再三地表示,他要“从周”“继周”,要“宪章文武”。也就是说,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无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他期待回到西周旧制以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孔子的这一保守言行,对后代部分儒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也都把守成作为反对革新的一个盾牌。保守派司马光等人除受这一思想支配而选择维护祖宗之法而阻挠改革派实施变法,更是要借此维护他们的既得权益。王安石则认为“祖宗不足法,祖宗之法不足守”。北宋立国至宋神宗时期,已经“积贫积弱”,官僚体制僵化,改革势在必行。他对宋朝建国以来所施行的规章制度,几乎全部采取了否定态度。
所谓“流俗之言”,就是专指那些流俗之见、流俗人的言论说的。王安石认为,只要对流俗之言有所迁就,就不能一有所立。如果一切都顾忌流俗之言,那一定会贻害国家大事,所以他才坚决主张“流俗之言不是恤”。再看看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以王安石变法中最为重要的理财措施之一:农田水利法,苏轼在《万言书》中说“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忧”。但是,在《农田水利法》首先就指明“应官吏诸色人”中,有能“知土地所宜、种植之法”的人员,怎能说是:“即鹿无虞”呢?再从苏轼的诗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可知苏轼只是运用他的妙笔进行冷嘲热讽,却对国计民生没有建设性的意见。
我要指出《东坡传》的一些不足之处。本书第八章题为“拗相公”与司马光见解一致。司马光形容王安石是一个“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的人,这就把“人言不是恤”曲解为了“执拗”。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对王安石政治行动的看法也把这一口号曲解为“违众自用”。
反觀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尽管在他当政时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实现,但它毕竟发扬了我国思想家们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我国的思想史上也增添了一笔具有现实意义的精财富。
最后是从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在《东坡传》中林语堂多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自身,而我在阅读邓广铭先生的《北宋政法改革家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始终不够坚决,这才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时说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秦孝公确实也做到了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变法,并取得了成功。王安石依靠宋神宗进行变法,而宋神宗对此变法的态度始终是不够坚决的。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宋神宗将反对派留在朝中担任要职以对王安石形成掣肘之势力、制造虚假的“熙河探报”挫败王安石全盘的改革计划,即可说明其立场。究其原因,在于宋神宗上台若干年后,他想“正君臣之分”要主政,必定与王安石的关系疏远,不再“上与安石如一人!”(曾公亮语)的关系,也难以回到君臣二人刚刚相处的:“得君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已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利用反对派司马光之口,逼迫王安石辞职不可。宋神宗一遇风浪就摇摆,而且还有意地把几个保守派人物留在政府当中,对其构成一股牵制力量。北宋建朝以来,唯恐大权落入宰辅大臣一人或一派之手,总是同时并用政见不同的人,使彼此互相牵制。想必这也是王安石之所以对北宋规章制度采取否定态度的一大缘由吧。可见,宋神宗有意要要把保守派的部分势力保存在北宋朝廷中,不肯给以真正有效的打击。既然如此,待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在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的庇护下一拥而上,变法成果全被推翻,变法失败是必然的历史结局,是王安石个人的悲剧,也是宋王朝的历史悲剧。
孟子曾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打开我的知识视野,给我许多启发,但也让我存在疑问。为此,阅读了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的《北宋政法改革家王安石》解开了我的疑惑,是阅读带给我的又一收获。
而作为王安石政治立场的对立派苏轼,在王安石去世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智足以达其德,辩足以行其道……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指导老师:颜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