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显本真
2022-04-02王海富
王海富
摘要:探究FeCl3水解平衡移動实验中,对反应物溶解的现象,以及生成物浓度增大时不同平衡之间竞争的探究。
关键词:水解平衡,FeCl3晶体,浓盐酸,黄色,棕黄色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4-0093-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4.021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73页[探究]反应条件对FeCl3水解平衡的影响[1]。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用品,向0.01mol/L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以期增大氯化铁的浓度,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加深;向0.01mol/L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浓盐酸,以期增大氯化氢的浓度,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
关于本实验,笔者有两点实践体会和各位同仁交流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常温下,将FeCl3晶体溶解在pH=2左右的0.01mol/LFeCl3溶液或pH=7的蒸馏水中是否会形成悬浊液?
不少老师凭自身经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根据Ksp[Fe(OH)3]=2.8×10-39,0.1mol/LFeCl3溶液中Fe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分别为1.87、3.2。常温下,将FeCl3晶体溶解在pH=2左右的0.01mol/LFeCl3或pH=7的蒸馏水中应该形成悬浊液。事实是否如此呢?
笔者将FeCl3晶体溶解在0.01mol/LFeCl3溶液或蒸馏水中,均得到了棕黄色液体,且具有丁达尔效应。说明FeCl3晶体溶于0.01mol/LFeCl3溶液或蒸馏水均没有得到淡紫色的[Fe(H2O)6]3+,而是逐渐水解生成棕黄色的[Fe(OH)(H2O)5]2+及二聚体[Fe2(OH)2(H2O)8]4+;随着pH升高,生成棕色的β-FeO(OH)胶体;随着pH继续升高,溶液由黄棕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析出红棕色的胶状Fe(OH)(3或Fe2O3·nH2O)沉淀[2]。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8页[实验1-1]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成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Fe(OH)3胶体[3];如果持续加热则得到Fe(OH)(3或Fe2O3·nH2O)的悬浊液。
FeCl3+3H2O△Fe(OH)(3胶体)+3H+
因为持续加热有利于胶体的聚沉,以及持续加热及氢离子浓度减小均促进水解,说明只有在更高的温度或pH下,最终才生成Fe2O3·nH2O。而常温下FeCl3晶体充分溶解在蒸馏水中,溶液的pH可以达到1左右,该情况下难以形成悬浊液。实验室中配制FeCl3溶液时经常加入一些盐酸,主要考虑FeCl3溶液久置,盐酸挥发,pH变大,会形成悬浊液。不少老师基于这样的经验和认识,误以为本实验中FeCl3晶体溶解在0.01mol/LFeCl3或蒸馏水中也会形成悬浊液。
实际上,向0.01mol/L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增大了氯化铁的浓度,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加深,与教材设计的初衷一致,可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向棕黄色FeCl3溶液中滴入浓盐酸的量不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不少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FeCl3水解方程式:Fe3++3H2OFe(OH)3+3H+,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左移,铁离子浓度增大,颜色变浅。而事实上,笔者向棕黄色FeCl3溶液中滴入2-3滴浓盐酸,瞬间变黄色,颜色变浅;当继续滴入浓盐酸时,黄色液体又变成了棕黄色。这是为什么呢?
在盐酸中,Fe3+与氯离子形成黄色的[FeCl4]-及[FeCl(4H2O)2]-配离子,易溶于水的黄色FeCl3·6H2O,实际上是一种配位化合物[Fe(H2O)4Cl2]Cl·2H2O,其中的配位单元具有反式结构。FeCl3在水溶液中随着氯离子浓度的不同,可能以[FeC(lH2O)5]2+,[FeCl(2H2O)4]+,[FeCl(4H2O)2]-等形式存在[4]。
[FeC(lH2O)5]2++Cl-[FeCl(2H2O)4]++H2O
[FeCl(2H2O)4]++2Cl-[FeCl(4H2O)2]-+2H2O
笔者向棕黄色FeCl3溶液中滴入2-3滴6mol/L硫酸,液体变黄色;随着硫酸的加入,液体没有出现棕黄色。由此可见,随着浓盐酸量的增多,氯离子浓度增大,上述络合平衡与FeCl3水解平衡之间可能形成竞争,从而导致液体颜色的变化。建议教材在本实验中尽可能回避盐酸,减少氯离子的竞争反应对本实验的干扰,应选择更为理想的试剂。
中学课本上貌似简单的一个实验,里面却包含了较多的、复杂的道理或原理。如果教师仅仅限于简单的操作或者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变化,那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思考和成长的机会。化学实验特别强调教师的动手和实践,现象反常一定事出有因。教师只有积极探究其中的“因”,知晓其中的“真”,才能不断地向学生传授求是的教学本真,这也是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育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2]王晶,郑长龙.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择性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3.
[3]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下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0.
[4]宋天佑等.无机化学(下册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