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

2022-04-02许意蓝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许意蓝

摘  要:潮汕侨批蕴含着“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精神内涵,是鲜活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对拓宽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充分挖掘潮汕侨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将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潮汕侨批,侨批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侨批,俗称为“番批”,是早期出洋谋生的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向国内眷属提供生活、生产费和支援祖国革命、侨乡建设及兴办各种公益文教事业的费用,同时连带书信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1],其基本特征为“银、信合封”。据有关史料记载,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统归中国银行管理),前后历时150多年,通行地域主要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海南等地,其中以潮汕地区居多。

侨批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信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国际关系等领域,其以特有的文化价值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作为侨批流通居多的广东潮汕地区,先民素有出洋谋生的传统,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在海外努力拼搏,将“银”和“信”以特殊的渠道递寄到家乡。潮汕侨批是维系海外华人华侨与家乡关系的经济、情感纽带,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精神的彰显与体现,对拓宽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强化思想认知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把潮汕侨批的精神内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学习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建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新时代奋斗精神相融合,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潮汕侨批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

诚信,是侨批业的立业之本。侨批业诚信经营,是道德信誉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作为经营者的批局还是侨批派送员(俗称批脚),都坚守“见利不忘义、灵活要守信”的经商原则。“批银即日发派”是批局的公开承诺,批局在收办信款时准确快速“按址投送”,甚至还能“无址投送”,收批人因寄批地址不明无法回批,还可以委托批局代寻。对于一些收入微薄、生活拮据而又希望按时给家眷寄钱的华侨,水客(早期的侨批带送者)或批局会帮其“赊”账先垫付,后还款。“无论是地址不详、收款方目不识丁,还是由于战争等原因邮路中断,只要有线索可查,‘批脚’都会想方设法把一封封家书连同一笔笔批款送到各家各户以至穷乡僻壤的侨眷手中,一笔不漏、分文不差。这些‘批脚’多数自家贫穷,送批酬劳极低,但他们从不侵吞批款或丢失批信。1”

当时最为侨户所称道的是“批信未到,批银先还”。海外批信在邮寄中若有阻滞,收寄批局便会通知国内联号的投递批局按帮单(汇款目录)所列的名址及批银数额,用批笺抄录后先行把批银送还侨户。批局先还批银后,待批信到达国内,便在批信上面另盖一文字章:“银已先还/原批补发[2]。”另外,不同时期潮汕侨批业商号盖于批封上的“批银登门送现”“本局发批概用白银”“敝局批项亲带白银上门交收回批亦应随帮付暹顾客注意”“数未查核倘有错漏祈即指示”等各种印章所体现的对侨户的庄重承诺,更是经营有信、敬业有信的佐证。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进行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口岸。”[3]汕头开埠前,已是中国东南沿海要津,也是潮汕、梅州地区移民者远渡重洋的主要口岸。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为躲避战乱或为养家谋生,很多潮汕人利用地理优势外出讨生活,首选目的地为东南亚,俗称“过番”。早期潮汕先民历经种种艰辛谋求在异国他乡生存发展,他们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只能从事泥工、修路、饲养家禽等工种,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离乡背井、备受歧视的严峻现实,养成了海外华人刻苦耐劳的品质。有侨眷向笔者回忆谈起祖辈过番的艰辛:“我叔公刚到暹罗(即泰国)时,特别艰苦,先时水土不服生病,没钱看医生,医生好人给他赊医药费。叔公赚的是苦力钱,不敢停工,停工没工钱,打工一个月赚有十圆,还了欠的药费食物剩四圆半,寄四圆回乡。叔公说有过番的同乡工钱更少,甚至寄一圆给三家人分。2”

侨胞们不仅刻苦耐劳,而且勇于开拓。如新加坡华侨黄懿桢在写给妻子的批信中表示准备与“亲人磋商,欲扩充合盘生意”;马来西亚华侨林汉松在批信感慨“对店内各账目自应究研,勤慎以图上进。薪金每月8元,但愚不论薪金之厚薄,事苦之劳逸,只欲任业到底,以求名誉。”[4]在外谋生的侨胞们以刻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积累,尽赡养长辈妻儿的义务,在金融业与邮政业未正式建立或极不完善的年代,将辛苦劳动换来的钱财便通过“寄批”送回故里。鉴于此,侨批也成为了海外侨胞坚持信念、奋斗拼搏的历史见证。

(三)孝亲顾家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理念影响深远,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潮汕人民秉承“孝亲传家”的道德理念,亲乡、行孝、爱家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道德信条。受到传统的家庭伦理思想影响,潮汕的海外侨民们虽身处异域,却心系故里牵挂着双亲妻儿友戚,将辛苦所得酬劳汇寄家乡以赡养亲人:“父在叻(即新加坡)勞苦工作,每月薪金不外五十元而已,除洗衣之后,实仅四十余元,尽量寄为家批,而自己衣服等物,以及私费等等一无所着1”;并且冀望晚辈好学向上,格外重视下一代的培养:“楚标须再读书,来日谋事正易”“对于两孙望切养教……人生于世,小不努力,老有何为?……使免被邻戚之笑耻。[5]”

侨胞们对家乡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家族宗亲乃至邻里乡亲都充满温情,对于有困难的宗亲,则想方设法从经济和物质上给予接济。同时不忘关注家乡的建设,且热心公益事业。据华侨后人谢昭璧先生回忆:“父亲一生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爱家庭,并且多次捐赠家乡公益事业……在国家困难时大量资助家庭和亲戚……1961年,父亲特意回国并带回1000斤德国产化肥,其中800斤无偿赠送生产队和大队,在当时国内价格高达2500元,可谓一笔巨款。2”

大量的侨批回信中,还记录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许多华侨纷纷捐资,热心于办学、建祠堂、修桥路等公益事业以及到家乡投资的情况。[6]这些侨批中提到的汇款金额、资助物资以及附带的叮嘱与教诲,反映出侨胞们心系桑梓的家乡情怀,其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亲情的联结。潮汕侨批中所蕴含的孝亲仁义的文化价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精髓。

(四)心系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侨批中有大量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近代历史中重大事件的记载,记录了在抗日战争中海外侨胞集体抵制日货、为国捐资的壮举,彰显了侨胞们期盼祖国振兴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御侮救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侨批局在批封上加盖“实用国货 誓雪国仇”等印章进行宣传;潮籍南洋华侨积极捐款,踊跃购买救国公债,表现出了团结抗战的爱国热情,“至于南洋捐赈灾,买公债为救国,人皆购买,每月平均约三四元。自倭寇侵犯我国,潮汕防务亦为重要……”。3

抗战时期,潮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等3人捐资国币200元,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笔款通过“口批”的方式(即寄批人口头说定,将款交由可信任的送批人凭代号与密码到汕头的钱庄取款后,送到指定地点指定人之手),转交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接到批款后,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给苏君谦等人写了回批,对他们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盼望他们在泰国“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日知识”。4这是华侨通过侨批递送支援祖国人民正义斗争的典型实例。

此外,大量的潮汕侨批中还记载了不同时期的华人华侨关心战争中家人安全、心系国家安危、对祖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欢呼家乡解放、向海外介绍新中国、为“四化”唱赞歌、投资家乡建设等内容,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二、潮汕“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潮汕“侨批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具有鲜明的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品格培育的主渠道,将侨批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具体要求的不断升级,以及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使命。侨批作为凸显地域特色、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时代要求将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在课堂讲授中运用真实的图片为学生展现生动且形象的侨批故事,宣扬诚信理念、契约精神、家风家教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真善美,引导学生进一步直观地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思想精髓,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心,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增强道德自觉

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存在不同步性。随着信息化普及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性提升,但是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这些消极思潮使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以道德修养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道德修养观,自觉承担用先进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将“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向学生充分展示传统道德思想中积极、正向的一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重视道德践履,陶冶道德情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好“四史”

潮汕侨批记载了华人华侨的奋斗史,见证了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侨批记载翔实,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国际关系史的珍贵档案文献。把“侨批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讲述侨批产生的背景与原因以及侨胞们的海外奋斗史,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习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社情,引导青年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在学史的过程中运用大历史思维领悟侨批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汇聚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群体都是革命的先锋队、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青年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在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时代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应进一步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品格培育平台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忠于祖国、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和具有责任意识的建设者。侨批是中国近代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如今侨批业的繁荣早已尘封,但潮汕侨批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永不过时,仍能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涵养自身品德与坚定理想信念的催化剂。

(一)充实教学素材,增添教育感染力

在思政课课程中融入侨批文化素材,使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生动化、具体化。例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领悟人生真谛”章节讲解中通过图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潮汕侨批文化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中讲述华侨公忠爱国的故事,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认知,深层次理解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还可把侨批文化蕴含的诚实守信、行孝顾家精神内涵有机融入第四、五章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道德品格”等内容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主动性,自觉积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再者,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教学中,设置特色专题,重温百年金融发展史,介绍潮汕侨批的产生和在金融史中的地位,以及爱国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侨批这个特殊的载体,慷慨解囊、共纾国难的壮举,加深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辛酸屈辱史与海外侨胞们的家国情怀,从而树立居安思危、忧国忧民意识,勇于担起历史赋予新时代青年的使命。

(二)融合“四史”学习教育,拓宽教学渠道

当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样化,借助各种网络媒介获取所需资讯,加上各种教育类APP、慕课等平台的出现,使教育方式多元化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展现更加充分。这种突出的变化促使教学方式作出改变从而适应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将潮汕侨批故事作为讲解素材,以“图文+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展示并介绍当时的国情、社情;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分析侨批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问题,用大历史观看待国家的变革和发展。课后,老师则可利用班级微信群为学生搭建交流和表达见解的渠道。

将潮汕侨批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中,鼓励学生以“侨批精神”为切入点,挖掘百年党史中广大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与中国的发展建设的故事,探索与个人专业学科特色的契合点,形成推文、图片集、微电影、纪录片等学习成果,并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分享,以此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

(三)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增进学生文化体验感

打破灌输式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积极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氛围。首先,“线下线上”相结合,既可以实地实践,也可以“云”实践。组织学生线下以独自或组团的方式展开研学活动,如参观侨批文物馆、档案馆,走访学习了解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史,使学生亲身感受侨批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了解其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线上依托网络媒体平台阅读倾听侨批故事,学习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体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以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演讲稿、微视频等形成实践成果,择优进行展示宣传。除了让学生走出去,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例如举办文化讲坛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校讲学,围绕潮汕地域特色文化开展专题讲座与学术研讨会,加深学生对潮汕侨批的精神底蕴的理解。

另外,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走进社区”学习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围绕党史学习、红色文化教育等主题活动,结合弘扬“侨批精神”到实践基地、社区开展演讲、故事宣讲会等,身体力行宣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潮汕侨批文化探索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养成传承中华美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小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青年,向新时代青年提出明确的要求。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赞誉侨批具有“海邦剩馥”的文化价值[7],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不仅为青年学生塑造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思想养分”,也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与传承其意义所在。因此,高校思政课可将潮汕侨批作为拓展教学方式的鲜活素材,激发教师进一步研究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诠释新担当,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氣、底气,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参考文献:

[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编.潮汕侨批文化图片巡览(第二版)[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11:1.

[2]曾旭波.潮汕侨批业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1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4][5][6]沈建文,徐名文.真实的原始记录——侨批例话[M].汕头:中国邮史出版社,2010:166-168.

[7]刘进.饶宗颐先生对弘扬侨批价值的贡献[J].八桂侨刊,2015(4):14.

责任编辑  韩  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