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022-04-02李永华刘红马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李永华 刘红 马明

[摘 要]全面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全覆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析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从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精准定位开始,教师应当统一思想认识,深入领会课程思政内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3-0070-03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批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宏伟奋斗目标的实现,即21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给高等教育单位和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够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其中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要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多。贺武华等对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基础问题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模式、课程思政课程开设以及改进思路等方面,并指出了今后课程思政研究的可能方向。[1]为了克服育人内容方面的“孤岛效应”等不足,高帅和张大良分别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究。[2-3]彭紫新和李娜等各自探讨了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渠道。[4-5]张罗琦提出通过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途径。[6]顾晓英和陈健等分别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7-8]杨足仪和吴姗等分别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有效性。[9-10]鱼海涛等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提出了理工科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的主要举措。[11]敖祖辉等在探究“课程思政”价值内核的基础上、[12]项波等从定位、体系、课程、考评入手、[13]刘静等从“三全育人”的视角等,[14]分别提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陈旻从“同心聚力、同向发力、同行助力”三个方面探究了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15]王慧等讨论了具体的城市生态学“课程思政”实践。[16]

本文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三、工科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是系统性的工程。工科专业应当结合自身应用性强和工程化的特点,从顶层设计入手,统一思想,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健全激励与评价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一)做好顶层设计,做到精准定位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重要通知,专业负责人应当在学校的领导下,统筹部署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实到培养计划中,落实到具体课程和主讲教师,精准定位,形成课程思政的建设机制。营造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课程思政氛围。

(二)教职员工统一思想,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主讲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抓好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流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团队,是实施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和保障。课程思政,教师先行。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印发的课程思政的通知,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请名师传授宝贵经验。搭建高水平的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交流沟通平台,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学业导师,通过沙龙等形式进行研讨,交流经验和心得,通过集体备课、听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等多种方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在做好“言传”的同时,还要做好“身教”。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课程思政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熏陶学生,以端庄的举止、得体的仪表、文明的语言、严谨的作风去感召学生。广大高校教师要满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家国情怀,关爱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形成协同效应,共绘立德树人的新蓝图。

(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凸显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为宗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弘扬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使命感、责任感。

各专业应当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明确办学定位、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充分调研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要求,专业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做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面向地方和国家的重大需求,持续改进,征求用人单位、毕业生、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及时整合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gzslib202204021911

工科专业的特点为应用性强,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主讲教师应针对每门课程充分挖掘课程里蕴涵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有效结合学科和专业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突出重大科学和工程成果以及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事迹,凸显“楷模”效应,树立大学生的榜样意识。

例如,挖掘“材料力学性能”课程“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讲故事、说历史的方式,介绍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先生长期致力于高温合金叶片的攻坚研发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爱国、奉献、敬业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众多科技工作者,是我们的学习楷模。通过显性插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将创新教育引入课堂,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的研发需要不断自主创新,如多晶→空心→单晶叶片,性能不断改进,才能占领技术高地,满足军工和民用的需求。

在讲授“疲劳”章节时,介绍火车轴的疲劳极限等力学性能要求,讲解我国动车和高铁的发展历程;挖掘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科学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

同时应注重课程思政的时效性。例如,“沖击载荷下力学性能”章节,引入最近的国产C919飞机的起落架的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要求案例,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挖掘独立自主、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爱国等思政元素。

(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正确认识和实践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拼盘,更不是简单的只讲思政元素或者去知识化,课程思政教师应当回归教育的育人本来属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雨课堂”布置预习作业以及通过在线答题等方式,使教师能够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有条件的专业可根据需求开发虚拟仿真(VR)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启发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通过问题情境和价值判断情境等,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通过“显性直播”“隐性插播”等方式,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改革课业考核方式。鉴于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会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学习过程,依赖考试前所谓的教师划重点和突击复习,机械式记忆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速度相对较快的问题。采用多元化的课业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例如,加大平时成绩权重,将预习成绩、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课堂探讨成绩等计入平时成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热情,达成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主管部门应当表彰落实课程思政卓有成效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支持。可以通过“教改立项”等方式激励大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从而建立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

校院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课程思政工作的评价机制。可以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教师和专家听课、课程学习效果等的反馈来综合评价主讲教师的课程思政成效。经过探索,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工科专业应当从课程思政教师动员、专业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成效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全员参与,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6-30.

[2]高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30-32.

[3]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4]彭紫新,朱梦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5):58-59.

[5]李娜,卢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1(28):8-9.

[6]张罗琦.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5):70-72.

[7]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8]陈健,时翔,胡戬.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8):43-45.

[9]杨足仪,李国健.面向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活动型思政课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3):121-125.

[10]吴姗,王让新.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思想教育研究, 2020(9):102-107.

[11]鱼海涛,解忧,刘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100-103,151.

[12]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13]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4):152-155.

[14]刘静,万明,赵小惠.“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J].大学,2021(50): 110-112.

[15]陈旻.“三同三力”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1(5): 122-126.

[16]王慧.高校园林、景观专业城市生态学“课程思政”实践初探[J].大学教育,2021(7):122-124.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