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 服务区域发展研究

2022-04-02袁冬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发展

袁冬梅

[摘 要]“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与政府和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政府、高校、产业之间的“三螺旋”关系充分体现了三者之间的交织联系和紧密合作。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动作为引导、高校的人才科研支撑以及产业的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在明确政府、产业和大学各自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高校需要主动对接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加强合作共建,更好地服务区域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三螺旋;双一流;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3-0004-03

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从国家层面推动实施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社会贡献度、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双一流”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加大地方区域统筹,加强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双一流”建设与政府、产业关系密切,只有同向发力,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目标。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Etzkowitz)就开始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与荷兰学者劳埃德·雷德斯多夫教授(LoetLeydesdorff)等开创了三螺旋创新理论范式,旨在强调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关系,努力形成三方相互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的新关系,促进三者整体协同创新,提高区域创新效率。[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三个创新主体在密切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同时,相互交叠渗透,强化了每个主体职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其他主体的部分职能,总体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一、政府、产业和大学的“三螺旋”关系的演变过程

在“三螺旋”关系模型中,政府包括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产业包括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包括各级各类高校。从“三螺旋”模型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创新体系的演变,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先后经历了极权钳制模型、放任模型和三螺旋关系模型三个阶段(见图1)。[2]在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极权钳制模型中,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导着产业和大学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中,高校和产业一样处于被领导地位,创新会受到限制,这种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发展模型。在政府、大学和产业之间的放任模型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虽然发生了一定的联系,但是带有严格的边界,降低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螺旋”关系模型中,政府、产业和大学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主导权,又扮演着混合的角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织、互为影响,这样一种模型相对稳定,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嵌入政府、产业和大学这三者的关系中,逐渐衍生出一种区域创新体系,从而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以政府、产业和大学为主体的创新模型逐渐将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纳入其中,形成了多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但是,政府、产业和大学仍然是目前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合作共存关系更加紧密。

二、政府、产业和大学的角色定位

高校要服务区域的创新发展,根据“三螺旋”关系模型,必然要与政府和产业发生紧密的联系。地方的创新发展,需要各创新要素集聚,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创新主体既要聚焦自身的主责主业,也要明确自身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同向发力,协同创新,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地方创新发展。

(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地方政府作为引领地方发展的主导者,拥有国家所赋予的权利,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特色发展需求,一方面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研评价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经费投入使用机制等一系列与地方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在履行行政职权的过程中,要从政策层面加以推动落实,给予财政资金支持,精准发力,使得各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同时还要协调各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分配和利益关系,加强监督管理,从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产业的角色定位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地方新兴产业是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作为直接推动生产力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特别注重科技创新,用创新来引领发展,维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产业发展政策,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和人才资源的投入,大力招录科研技术骨干和高校毕业生,开展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快技术转移,主动与高校对接,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化,形成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生产力。另外,企业也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提供资金支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产业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主要扮演技術转化者的角色,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力量,从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gzslib202204021507

(三)高校的角色定位

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主体,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移的引领者,也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人力资本提供者。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知识、科技、人才等集聚,决定了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知识创新主体地位。[3]服务区域发展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有力体现。高校由于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于一体,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都保持密切联系,在推动区域发展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要扮演主体角色,应主动参与地方创新发展,大力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三、“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

根据“三螺旋”关系模型,无论是政府、产业和高校,在模型中除了自身独特的职责功能外,还有一部分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功能。这就要求政府、产业和高校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同时,发挥优势,互为支撑,在共同的目标引领下,通过紧密的合作共建来实现多方共赢,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一)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改革

协同创新,就是以政府、高校、企业等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根据政府、产业企业和高校的角色定位,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共同目标,在政府牵头引领下,建立定期的协商机制,基于现有产业布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分析困境瓶颈,共商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高校主体作用和企业成果转化作用。政府将协商的意见建议转化成可以落地的政策制度,给予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企业、高校大力的政策扶持,支持高校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標。在协同创新进程中,三者都需要大力落实“放管服”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地方创新发展。

(二)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和科技的支撑,这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更多的优势学科、更高层次的人才、更高水平的科研,综合类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类大学学科特色优势明显。各高校都要紧抓“双一流”发展机遇,以实现自身新一轮的发展。

1.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对于高校而言,传统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既有独特的优势,但又易形成天然的学科壁垒,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域而言,有的传统产业优势不在,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新的产业布局。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双一流”指导意见》指出,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分类重点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对于学科专业的布局与调整,高校有着一定的自主权。因此,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在保持优势传统学科、特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布局,合理布局新兴学科,试点发展交叉学科,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整合学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科学的谋划学科布局,既彰显学校学科特色优势,又满足区域发展需求;既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又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立身之本。“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应体现高质量,服务大局,服务发展。《“双一流”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内涵发展,要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统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履行大学职能,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以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发展环境。[4]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更应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用一流的社会服务来赢得政府和企业更大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瞄准企业社会需求,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本、硕、博三个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助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实现科教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精尖紧缺人才,满足企业社会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3.加强科技联合攻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研究主力,“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科学研究与政府、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应用可以促进地方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和特色学科优势,坚决“破五唯”,主动承担与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相契合的科学研究任务,加大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在重点发展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作为技术转化的最终主体,肩负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职责,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区域创新经济发展。

(三)加强合作共建,提升服务水平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就必须以更广、更深的合作共建来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内涵建设,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学科特色优势、科学研究水平等多方面出发,科学准确地进行自身评估,主动出击,既履行传统大学职能本色,又在新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与合作机遇。

在与企业合作方面,除了“1+1”的单一合作模式,高校可以依托产业联盟,与众多企业共同协商,开展合作共建,形成“1+N”的合作模式,打通企业之间的壁垒,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速度,从而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在与政府合作方面,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地方高校提供的研发资助越多,地方的教育、科技、创新水平就越高。[5]地方政府在支持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方面投入普遍较多,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纵观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的也已打破“高校+地方政府”的“1+1”模式,上级教育部门、行业委员会等也逐渐加入,形成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多方共建,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总之,高校与企业、行业、政府等的合作共建,可以汇聚多方力量,努力达到创新驱动、协同提升、融合发展的目标。将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转化为共同发展优势,高校自身的发展也能够实现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黄晓颖.三螺旋理论:传统“产学研”理论的创新范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1-6.

[2][美]亨利·埃茨科维兹. 三螺旋创新模式[M]. 陈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25,274-276.

[3]王钱永,任丽清.“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8-42.

[4]周浩波.统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使命与担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6.

[5]钟玮.教育、科技、创新——珠三角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8(2):35-37.

猜你喜欢

双一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