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传统道德资源
2022-04-02栾淳钰
摘 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成为涵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鉴于此,以道德为抓手,充分重视和挖掘重孝慈、讲勤俭、尚和合,守忠信、尚廉洁、崇正义,讲仁爱、懂礼节、知荣耻等传统道德资源,把握好时代新人的家庭教养、学校培养和社会滋养,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关键词:时代新人;传统道德;民族复兴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148-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以下简称时代新人)的重要战略,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同时,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规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系统认识,贯穿、渗透于个体成长历程,并能够在个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个体化”。因此,以道德为抓手,充分重视和挖掘育人的传统道德资源,把握好时代新人的家庭教养、学校培养和社会滋养,以德育人,成风化人,既有利于实现传统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有助于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重孝慈、讲勤俭、尚和合:有道德、有情怀时代新人的家庭教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时代新人的培养也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时代新人的家庭养成,可以借助重孝慈、讲勤俭、尚和合等传统道德来涵养时代新人,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也即为学校和社会教育“打胚模”。
1.重孝慈,严爱有加
重孝尚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指向。孝德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孝德,蕴含不同的时代要求和具体内容。立足当前时代境遇,辩证审视传统孝德文化,其所蕴含的赡养父母、爱惜身体、兄弟孝悌等价值理念依然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家庭教养提供基本参照。例如,个体有身、心、志三个层面,同样,时代新人的家庭养成,也要注重对父母的三层次孝养,分别是孝父母的“身”、孝父母的“心”和孝父母的“志”,培养具备完美“孝”人格的时代新人。据《孝经》记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走向社会有所作为,在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中回馈父母,让父母为之而骄傲。尤其是家与国密切关联,时代新人所蕴含的担当和使命也要求其做好“小孝”,致力“大孝”,“小孝”孝父母、“大孝”爱祖国,助力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礼之善物也。”管子认为:“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慈的升华在于教子有方。可见,作为贤父慈母对于子女,不仅要养,更重要的是要育,为子孙儿女成长为时代新人奠定基础。新时代慈的道德规范涵养时代新人涉及多个层面,一是亲爱子女,鼓励心怀“大我”。贾谊在《新书·道术》提及,不仅要“亲爱”,而且要“怜悯”。亲爱,主要是对自己儿女的爱戴,“抚循饮食,以全其身”;而怜悯,则是一种慈善义举。如今,在日常生活方面,作为父母必怀仁爱之心抚养子女,保证基本的衣食供给,使其健康成长。当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时代新人要具备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大我”中成就小我。二是严爱有加,教育子女“立业”。爱之有道很关键。正如司马光曾借助曾子言论曰:“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当今,身为父母对儿女的慈爱要注重方法,尤其要树立威信,借助时代新人的要求和内容,在日常点滴生活中渗透、磨砺。与此同时,父母对子孙儿女的“慈”与子孙儿女对父母长辈的“孝”相对应,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2]颜之推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传统的孝慈之德,还强调“立业”。可谓“教子须令其有常业”,也是有本领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当今,父母对儿女子孙的慈爱,尤其要注重引导他们做人做事,增强独立意识,立志将来成就一番事业、成就出彩人生。
2.讲勤俭,自强不息
勤与俭并用,其中勤的本质在于尽己之力、勤勤恳恳,而俭的本质在于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与珍惜。《说文解字》也说:“勤,劳也。”可见,勤与劳,并非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实际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有相通的意蕴。可以说,勤字的主体意义,就是劳。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此正是勤劳的另一种表述。盘古开天僻地,神农遍尝百草,尧舜勤劳躬耕,精卫衔木填海,愚公大智移山,这些传说都反映出中华文化勤劳精神,正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同样,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把“克勤于邦,允俭于家”联系起来阐述,说明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就明确认识到勤奋与节俭密不可分,这不仅是良好的道德规范,也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应有之意。
纵观中国古代有关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类似内容仍是时代新人家庭养成的重要资源。譬如,俭以养德、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等方面,都是时代新人必备品行。其一,俭以养德。《左传》曾记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故节俭是所有德行中所共同的,反之,奢侈是所有邪恶中最大的。《诸葛亮集·诫子书》中记载“俭以养德”,明确指出富有良好德行的人,往往以节俭培养良好的品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而俭以养德的精神生活境界仍需要发扬,用节俭的生活塑造吃苦耐劳的时代新人。其二,勤俭持家。针对家国而言,勤俭兴家,奢侈败家。韩非子曾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诚然,“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3]。當今,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勤俭节约教育,在勤勉敬事、厉行节俭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其三,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蕴含自强不息之意。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然需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息。这既是时代新人立人成德之本,也是中华民族强盛不衰的精神力量。总之,在当代社会,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成家之道,曰勤曰俭”。换句话说,勤俭持家是家庭的经济法则,是成家立业之本,更是家庭重要美德。这必然有利于为子女营造热爱劳动、拒绝浪费、自强不息的良好的家风,同时有助于时代新人的培养。gzslib2022040219003.尚和合,天人合一
中华“和合”文化极其丰富,而“和合”并非完全一致,蕴含“和而不同”“和中求异”等疑云。贵和、求和意识源远流长,也蕴含“多元素和合”与“互动型和合”[4]。“和”的概念时常被诸子百家挂在口头,并借助“和”阐发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譬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的观念,“和”乃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和优良品德;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明确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上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为人处世、成就大业的追求;荀子从源发性和存在性的角度,在《荀子·天论》中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管仲在《管子·幼官》中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在《老子·第五十五章》中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等。可见,“和合”乃重要的传统道德,其意蕴丰富,也是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资源。
和合,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界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和谐,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时代新人家庭养成教育的道德理路与价值指向。一是和而不同,凝聚共识。毋庸置疑,人与人之间因为知识、经验、性格、爱好等原因,存在不同,甚至是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不是“质”上的差别,而且可以实现在共同的道德规范或者说是价值取向的指引下,达到不同个体之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譬如,新时代家庭教育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力争在团结和睦、友好相处的环境中引领时代新人的培养。二是尊重规律,天人合一。自然万物自身成长、发展规律,也就是基于一定“顺序”或“秩序”所体现出的“和”。譬如,植物的春生,夏长,秋熟,冬藏,这展示了植物自然的生命运动规律及其良性运转秩序。当然,由植物拓展到动物界,再延伸到整个生物界,其必然存在自然的良性和谐秩序,这也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平等以及对时代新人所倡导的对待自然界和生物界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主张“天知人”与“人知天”,寓“天道”于“人道”,体现出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并非对立的状态,人乃自然中的一部分,在时代新人教育培养过程中也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担当生态文明建设要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二、守忠信、尚廉洁、崇正义:有理想、有本领时代新人的学校培养
时代新人的提出,其新颖和创新之处是从素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凸显了作为时代新人所具备的理想和抱负精神状态的重要性。[5]显然,学校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环节,可借助守忠信、尚廉洁、崇正义,来涵养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少年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
1.守忠信,兢兢业业
忠信是指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主要指不论在家内,还是在外以及社会交往,个体都要尽心尽力,诚实守信。先秦时期,忠的指代对象或者说主客体关系存在变化。孔子在《论语》提及“为人谋而不忠乎?”所指的是大众群体;《左传》中记载,“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对广大百姓的忠;当然也还有“臣事君以忠”,忠于国君等,这是在后来经过演变,主要是指忠于国君。在君臣关系上,最初也不是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主客体的基本要求是双方面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人伦关系,个体的人都是人伦关系上的“结”,作为个体的人在为人处世的生活中,都需要诚实无妄,这样才能树立威信,建功立业,也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
当今社会,我们倡导“忠”往往与“公”联系在一起的。正可谓“忠的哲学”便是个人小个体应“忠于”作为整体的社会。[6]《尚书·周官》记载,“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左传·僖公九年》中“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可见,作为时代新人要用公心消灭私欲,树立远大理想,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且履行自身义务,且一定能力的达成,离不开“由忠而成”。同样,《左传》载:“无私,忠也”,在此,忠是相对于“私”这点的。可见,其一,忠信的基本内涵是克己奉公、奉公无私。这是关于忠信的基本定调,便是需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对于国家而言,忠信,是国之大纲,为政者要讲诚信,可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当今,忠信已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人群等,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时代新人的学校培养也要将忠信纳入其中。其二,忠信的实践要求循法而行、尽己为人。关于循法而行,朱熹曾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如今,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去除私心,端正身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循法而行,这样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忠的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此外,忠信的较高层面便是“忠国”,指的是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左传》记载“忠,社稷之固也。”同样,“临患不忘国,忠也。”作为时代新人要与国家、民族高度结合,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至高地位,做到“又红又专”[7]。可见,今天提倡的公忠,显然是对传统的忠的尽心竭力、忠贞不二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的发展。时代新人培养教育仍然需要提倡对人、对朋友、对爱情、对事业的忠诚,提倡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中国共产党。
2.尚廉洁,艰苦奋斗
廉潔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正如《楚辞·招魂》所提及的“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主要是立身干净,不贪不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洁白自守”“清白无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实际上赞美的就是廉洁的道德规范。据《孟子·离娄下》记载:“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突出廉洁在取舍方面的作风;墨子主张的“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彰显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贵时表现出大义的与生俱来的品格。道家老子则从戒贪的角度,辩证地阐明了得与失、祸与福、足与不足的关系,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此外,法家从生死气节方面,指出“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系列论述均凸显廉洁规范在个体成长进步中的重要性。gzslib202204021900廉洁规范,不仅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是“吏德”“仕德”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整治腐败、倡导廉洁”,从中凸显廉洁规范的重要性。其一,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廉洁乃国家为政的根本,同时也是作为官吏的珍宝。可谓“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廉洁是为政的根本,礼让是德行的主体。廉洁就是公正,礼让就是保持德行。《舍人官箴·宋元学案》还认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此处,将清廉至于首要位置。可见,时代新人要在争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作用中,建立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其二,有廉无腐、存腐没廉。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的廉洁品质成为社会主流风气,那么必然会实现国家的安康、人民的安宁。反之,若是贪污行为泛滥,蔚然成风,那必然会造成民不聊生的后果。此外,反腐要倡廉,倡廉要养廉。毋庸置疑,廉,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品格,而此种品格的养成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廉洁教育,加强对“新一代人的训练、培养和教育”[8],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劳动、对待金钱,懂得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从学法习礼,到循法行礼,懂得礼义廉耻,认识贪污的祸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将来能够廉洁自律、成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3.崇正义,克己奉公
一般而言,“义”是指某个体或者说是群体的思想、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诸如,《中庸》记载“义者,宜也。”宜的意思是应当或应该。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可见,“宜”意味着是善的和美的,是应当的和合理的,它是指人在追求物欲之时,其言行举止要适合仁德的要求。传统儒家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并将“义”作为“五伦”之一,来处理和调节人际关系。《论语》中有二十多处涉及“义”的语句或者是词语,几乎涵盖政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可见,儒家高度强调了“义”的道德规范。联系现实,义在古代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主要用来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新时代的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依然需要义之德,从小教化个体,为人处世要义以为上、先义后利。
显然,义与利截然不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集中反映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人生“三观”的基本问题。新时代的义利关系,涉及物质与精神、公与私等方面内容,可以作用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其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义是指精神和道德的层面,利是指物质和功利的层面。义利关系就是指道德、精神的追求与物质、功利的追求的关系。当然,在此并不否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物质利益方面,“义”“可谓“利之本也”,是衡量与评价物质利益的追求动机、索取过程以及所获得的利益正当与否的条件和标准。[9]正像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言:“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鉴于此,真正的时代新人在义与利出现冲突之时,要尽可能实现“义以为上”。其二,公利和私欲的关系。据《荀子·君道》记载,荀子曾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可见,公与私的关系,也就是所强调的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尤其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义的道德规范要求将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当然也不否认个人价值。时代新人,就应该是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奉献者,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10]这既是时代新人的气节,也体现了中國特色的独立人格与价值取向。而且,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能够“舍生而取义”,紧急时刻为国家而献身也是义的行为。
三、讲仁爱、懂礼节、知荣耻:有担当、有使命的时代新人的社会滋养
不论是有道德、有情怀的时代新人,还是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最终都要外化和表现为时代新人的担当和使命。时代新人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更需要崇德、向上、向善、和谐的社会环境滋养。正可谓,要想改变人“只有改变了环境, 他们才会不再是‘旧人”[11]。鉴于此,讲仁爱、懂礼节、知荣耻,可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涵养有担当、有使命的时代新人。
1.讲仁爱,团结友善
根据《说文解字》的释义,“仁”的本义是“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最普遍的为人之道。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个体生活的中心。群体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道德规范,都可以归为仁的范围。因此,可以说仁德是统摄一切道德的范畴,同样,也是社会层面涵养时代新人的道德规范。譬如,由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到与人共处、共生、共存,由和谐亲朋关系到治国平天下,无不归于求仁。至于仁的真切含义,孔子对弟子们的解答也不尽相同。譬如,颜渊问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孔子说:“友其士之仁者”;子张问仁,孔子说:能具备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五种品德,便是有仁德之人。
虽然关于仁的阐释有多层含义,但是,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后来孟子曰“仁者爱人”,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同样,朱熹说仁是“爱之理,心之德”,都共同表达了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博爱”等,在时代新人培养方面仍适用,且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提供指导。其一,仁之爱乃是一种情感。爱表现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纯洁的爱,主要是由人内心的善良之情所驱使。当然,这种爱涉及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爱。可见,时代新人作为社会一员,不论是“先己后人”,还是“先人后己”,都是一种内心的优良情感。其二,仁之爱涉及“博爱”。仁爱,作为一种人情的本然和道德规范,其情感特征和精神内涵包括由近及远的“泛爱”,追求爱“人之老”与“人之幼”。如果人人具备“博爱”的品质,那么“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质疑之声便会逐步消失。当然,儒家的“仁”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爱,还涉及人与自然层面的“仁”,也蕴含“博爱”的情怀,由对亲人、对他人和对社会之爱,推及到对“山川鬼神鸟兽草木”的爱。正如古语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2]。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儒家的“仁”之爱,不仅适用于人与人,而且内涵对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并且需要将“仁”扩展到对“鸟兽昆虫”等自然万物的仁爱,内涵当今生态伦理道德。此外,孔子还提及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里体现出仁者是辨是非、明好恶、爱憎分明的人。总之,仁是全德、总德,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如今,仁德更应该赋予它爱他人、为祖国、护自然的精神品质,“也要有人类关怀,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3],蕴含担当和责任意识,也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注入精神元素。gzslib2022040219002.懂礼节,宽以待人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在社会教育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注重人伦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传统,尤其是对人群伦理关系的特殊关注,不仅体现在中国社会丰富的伦理思想,而且也体现于完备的礼仪系统。追根溯源,礼的产生具有渊源的历史,据考证,卜辞中的“礼”字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做供奉,表示对先祖或鬼神的敬意。可知,“礼”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至夏商两代,这种敬祭之礼被逐渐引入尊卑贵贱的宗法体制中。周代为了限制等级的僭越,维护统治秩序,又制定了详尽的礼制礼法。周人所确立的礼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致成为规范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道德范畴。
礼既是一种标志,又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保障。无可讳言,当今礼意识、礼行为淡化,乃至缺失,使得增强和丰富礼文化成为必要。其一,礼是人之为人的标志。譬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不可少的,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也是一个人气质和风度的体现。可谓,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可见,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时代新人,一定要知礼、明礼、通情达理。反之,正如孔子所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同样,“满招损,谦受益”。谦敬与恭逊、谨慎、节制等,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是对人处事的道德要求,也是有“礼”之人的体现。正如《贾子道术》记载“以己量人谓之恕”。《论语·公冶长》记载,“人无完人”,尽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且“不念旧恶”。宽以待人,涉及仁爱之心、忠厚老实以及宽恕之道等,也做宽量、恕免之意。我们倡导时代新人养成教育必然离不开“宽恕”之道,良好的社会风气之中洋溢着“宽恕”的意蕴,同样,时代新人的责任和担当也表现在“宽恕”之道中。其二,礼是人际交往的精神。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又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是对社会规范,对尊者、长者抱恭敬的态度,心怀辞让、恭敬之心的精神态度。此外,類似“安国家,莫无于礼”;“礼之用,和为贵”等阐释还充分说明,礼不仅可以实现社会层面的人际关系的协调,也是作为社会保障的生动体现,必然可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譬如,以融“大德”和“小德”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4],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各类关系的和谐,才能随之带动家风、政风以及民风的互动,共筑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助力时代新人的培养。
3.知荣耻,明辨是非
无羞恶、羞耻之心,非人也。知耻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乃人性或者说本能的体现。耻,是道德内容,也是道德情感,同时,也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内在动力。此外,荣耻也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种道德评价标准。可谓,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明礼义,才能知廉耻,而之所以悖礼、无义、不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耻的结果。可见,耻之德与其他德行关系密切。孔子讲过:“邦有道,贫有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耻,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也就是内在良心的内化与外化。譬如,当具有知耻之心的个体,在所作所为有所冒犯之时,而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其必然会感到羞涩,甚至是羞辱,从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逐步提升。
荣与耻的道德规范与“羞”“辱”“疚”“愧”等含义与用法相近。可见,我们可以借助知与行的逻辑进路,来阐释荣与耻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内容,同时应用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其一,内在层面,荣耻乃羞恶之心、之情。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朱熹更是明确指出,耻就是所谓的羞恶之心。譬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将“耻”视为“人兽之别”的标志。人有善恶之心、知耻,以及在羞耻之心基础上所具备的维护个体尊严的正向道德情感等,这是“人禽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之为人在心理和情感上,以及意识层面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和最起码的条件。同时,孔子还教导我们要做到“行已有耻”,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有知耻之心。其二,外在层面,荣耻需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朱熹所言“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有明辨善恶是非的理论思维,故而人是天地间最灵最秀者。”[15]一个人只有具备羞耻之心,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确地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自觉坚持真、善、美,拒斥假、恶、丑。此外,“知耻近乎勇”,把知耻和悔改联系起来,其基本含义就是勇于自责和改正过错。鉴于此,羞耻心的培养应以勇气为后盾,即由自愧而自责,是需要有解剖自己、否定自己、改过自己的勇气,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反之,有勇方能真知耻。总之,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荣耻具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特别是在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中,荣耻规范不仅是时代新人的基本品质和精神,也关乎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甚至是国家繁荣富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2] 栾淳钰.家风建设中的个人品德养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70-71.
[3] [唐]魏征.群书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4:2.
[4] 向世陵.“和合”义解[J].哲学动态,2019(3):62-68.
[5] 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2):4-9.
[6] 余源培.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9.
[7]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3.
[8]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282.
[9] 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2.
[10]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9.
[1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70.
[1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1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15] 张瑞涛.论培育时代新人理论思维的内在逻辑及其基本意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5):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