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山水空间营建研究

2022-04-02陈欣怡廖宇航

广东园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景观格局社会文化

陈欣怡 廖宇航

摘要:以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其营建过程中的人地互动和营建方式导向下形成的聚落景观格局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归纳了聚落的水利系统、土地开发格局和居住空间格局,并对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特性相结合而营造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客观解读客家聚落景观蕴藏的耕读并行、重视宗社的文化内涵,同时揭示了兴修水利协同农业、土地开发因地制宜、有机调节居住模式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客家聚落;社会文化;营建智慧;景观格局;君子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1-0022-06

收稿日期:2021-11-18

修回日期:2021-12-0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Junzidong, a Hakk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man-land inter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ts construction and the settlement landscape pattern form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field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pape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land use pattern and living space pattern of the settlement. It analyzes the human landscape cre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bjectively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education and clan society contained in the Hakka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reveals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in coordination with agriculture, land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and organic adjustment of living mode.

Key words: Hakka settlement; Soc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wisdom; Landscape pattern; Junzidong

貴港市所处的桂东南地区是广西省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其优良的农业和交通条件,对于客家移民具有天然吸引力。随着明末清初客家大本营地区人多地少矛盾激化引起的第四次迁徙,贵港成为理想的目标地之一。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客家聚落风貌的同时,也是广西在一个村落内客家民居数量最多的客家聚落,现存的传统客家民居有19座,均为贵港市文物保护单位。鉴于完整的空间格局和保存状况,君子垌客家聚落于 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当前针对客家传统聚落的研究视角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1)将聚落分解为街巷体系、建筑类型、水利系统、农业系统等多个独立分支进行研究[1~2];2)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人文社会形态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内在形成规律[3~4];3)对聚落的景观格局类型[5],景观形成和演进机制[6],以及景观要素的特征识别进行探讨与研究[7]。总体而言,客家传统聚落的既有研究关注面较广,涵盖了聚落空间形态、社会历史形态以及人类活动三方面,但是对于整个客家聚落的景观营建,缺少由整体到局部,由社会文化到景观格局的分析考量。

本文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还原清代乾隆时期至民国时期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的景观格局,及其具有客家文化特性的乡土景观。透过聚落景观格局厘清背后复杂的人地共生关系,总结归纳其内在蕴含的营建智慧,以期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桂东南客家传统聚落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研究背景

从迁居的历史来看,客家民系大多聚居于丘陵山地区域,地瘠民贫,山多田少[8]48。君子垌的自然环境也不例外,以丘陵、山地为主,三面丘陵环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形。聚落自然坏境开发之前仅有南边4条小溪提供水资源,呈现出广西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模式。

清代乾隆三十年 (1765年),广东兴宁县何氏兄弟带着母亲骨骸迁入君子垌。自此之后的百年间,陆续有20多个不同姓氏族人迁入了君子垌,相继在聚落中择良址开辟基业,兴修水利,垦荒造田。

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客家民系特有的社会文化决定了聚落景观格局与居民生活方式。客家人的南迁,使得当地惰农地瘠的现状得到了改善[9]138,把客家民系特有的哲学观念、农耕文明与丘陵地形有机结合,在单一封闭的生态环境中营建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富有人文内涵的景观格局。

2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构成

乡土聚落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子系统,在研究时不能局限于聚落物质空间的微观视角,而应将乡土聚落置于宏观视野中,以整体的观念,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个聚落的组成,不仅要有人工的构筑物,还包括构筑物之间组合的内部空间,以及其外围经过改造的自然环境”[10]。不仅如此,在乡土聚落的物质空间表现中,同样蕴含着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素。因此,作为研究对象,君子垌客家聚落的人居环境应该由自然环境空间、社会文化特性、人工营建空间三方面要素共同构成(图1)。

2.1山茂水寥的自然环境空间

居住在君子垌的客家人基本上是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由于客家住地内部人口膨胀,生存空间压缩,而被迫从粤东、粤中等地迁来的。对于稻作民族来说,土地可否耕作,水系能否灌溉,是选址的核心问题。而对于迁居异乡的客家人来说,自然环境是否符合理想形态,能否成为躲避灾害的天然屏障,更是选址考量的重点。

因此,桂东南区域的丘陵地带成为当时客家先民的最优选择。尽管当时的君子垌人烟稀少,资源尚未开发,但得利于其东、南、西三面环山,加之东西走向的山丘形成了小型盆地的地貌,既围成天然地理屏障,也是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聚落中没有河流穿过,仅在基址的西南方向有4个溪水口,但聚落地下水埋藏较浅。同時丘陵上覆盖的大面积林地可提供建设材料,也为涵养水源打下基础。君子垌的自然资源为客家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格局和山水要素,是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图2)。

2.2独特的客家社会文化特性

善于迁徙,是客家民系与固守“安土重迁”观念的汉族主体的重要区别[11]。被迫迁移的磨难,催生了客家人的怀旧情结,在浓厚的宗族观念的影响下,君子垌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延续“祠宅合一”兼顾两套功能体系的聚居建筑形式;同时重视“耕读”,冀望以农养仕,提高客家人在异乡的现实地位,更是为宗族扩张与聚落建设提供支持。

在迁居的社会背景、宗社情结与耕读文化影响下,君子垌客家人在聚落营建过程中不仅传承其原住地的文脉特征,还结合君子垌的地理基因,对其景观格局作出了地方性的调整,建立了以环境适应为基础的人居环境观。

2.3灵活理性的人工营建空间

聚落的建设活动是长期过程,人工营建空间作为从业、建设活动的成果,主要由水利设施、农耕生产、民居营建3种要素相互叠加演变而成。

客家人通过水利设施“理水”,满足水源需求,进而根据地貌“开田”,进行农耕生产,同时建设民居,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形成居住空间与山地、水体、耕地紧密联系、相互嵌套的聚落空间格局,体现了客家人适应山地环境的生存智慧。

3结合自然环境营建聚落景观格局

宗族礼制、风水意象、民俗文化是君子垌客家人居环境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影响客家聚落景观格局的内核。君子垌的自然环境空间便是其载体。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生长于乡土社会,其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12]。山体坡度、水系径流不仅限定了农业生产方式,也影响了民居的布局方式。在聚落营建过程中,君子垌的客家先民积累了能够满足理想人居环境观、自然依赖、聚落防御等多重需求下的营造方法和空间范式。

3.1陂池水渠系统

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复杂,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十日不雨,则田龟坼;十日霆雨,则潦水成灾”的情况时常发生。迁自山地稻作区的君子垌客家人善于修筑陂池水利工程,光绪《贵县志》卷五《纪人·风俗》中记载:“潮、惠、嘉民籍于贵者,颇讲水利,筑陂池,化晓瘠为膏腴”。

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水源。客家人拦截山体中的水源,在山腰处建立陂池(人工池),开垦陂池之下的缓坡成梯田,通过高位蓄水(相对于农田),将水分流至农田中的水渠网络,使不同高程的耕地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图3)。为了防止溪水量小和少雨引起的旱灾,在聚落盆地中还建设了相当多的小型石湖;农田中的田梗高筑而水渠深挖,以此达到雨季储水、防洪的作用,水至为壑,水退为田,可进行理性调节。在无水可聚的条件下,客家人于宅前开凿半月形池塘,建筑的排水渠道通过半月形池塘与农田水渠相结合[13],构成“建筑—农田”排水灌溉系统,形成排水、净化、储水、灌溉的良性循环。各种储蓄水体通过水渠联系,保证了给排水循环(图4)。

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君子垌的水利系统运作良好,主要得益于宗族文化与风水意象的结合。宗族组织下的陂池水渠建设和定期清淤,保障了农田的有效灌溉。聚水于宅前的半月池不仅是风水意象中祈求家族团聚的隐喻,也为生活和生产带来实用功能。在君子垌客家的人居环境观指导下,聚居点与农田能够各就其便,营造出了丘陵地区的农耕水利景观。

3.2土地开发格局

君子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1.5℃,年均降雨量 1 428 mm[14]36,夏长炎热,冬短微冷,光热环境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君子垌所处的丘陵地带内东、南、西三面山岭土壤以沙页岩为主,中部盆地以酸性赤红壤为主[14]36。农为根本,各业并举,是君子垌经济生活的主轴,在客家人的生活观念中农田不怕水火,不忌兵匪,只要努力经营,总会有成,“耕读传家”是其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9]137。因此客家人尤其重视耕地潜力的挖掘,对应不同的海拔,发展了以农耕生产为主,山林种植为辅的农业经济模式,并建构合理的土地开发格局。

聚落盆地中部的赤红壤经过水耕熟化处理,形成了可耕作的土地。在平坦耕地资源稀缺的状况下,客家先民将聚落中的缓坡开垦为梯田,加以充分利用。由于海拔较高的山体浇灌不便,所以聚落中的山顶地带大量种植用于保护水土的耐旱作物,同时在山腰处种植适宜山地生长的经济作物。

种植的稻谷按照收割季节分为早晚两熟制,包括早稻“乌笃占”“八十红”,晚稻“吕牙占”“陆川占”等。此外,客家人还在晚稻收割后冬种蔬菜和甘蔗;在坡度较缓的低海拔区域种植喜温、喜阳的茶、油茶和肉桂等经济作物;在经济林之上海拔更高的山体种植马尾松、湿地松等抗旱耐劳的树种,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面对起伏较大的地形,君子垌的客家人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农作物,形成了“宜耕地—宜林地”的立体格局,也形成了具有垂直分异特性的产业景观(表1)。

3.3居住空间格局

君子垌聚落中客家民居群的组合呈现散点式布局模式,这种低密度扩张过程与其文化特性密不可分。聚落中的客家民居初建之时,建筑形态较为松散开放。在聚族而居的习俗导向下,建筑有以堂屋为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机制(图5)。为了既满足客家人的理想人居模式,又留出空地以备后代的增建,聚居点的布局较为分散而均质。客家聚居建筑在与自然融合的同时,其总体环境构成往往超越村寨的局限,直接与自然环境产生关联,风水理论的构想可以在聚居建筑的构建中得以实现[8]144。

客家人重视宅居基址与地形走向之间的关系,讲求坐北朝南,依山面水[15],而现存的聚居建筑没有一座是正南北朝向(图6)。究其原因,与丘陵地形相关,北面地势低,南、西方向的山岭较高,更有“靠山”的安全感[16],且客家民系的营建习惯也包括随山体变化调整朝向和位置,形成朝向多元、有机分布的聚居空间肌理[5]。

清代道光年间,聚居建筑初建时大多依山而建,是为了满足风水意象,亦是应对聚落营建早期人力物力不足导致的山地开发难的困境,将有限的平地让与耕地。建筑依附坡度形成前低后高的态势,与农田交融分布于丘陵间,形成“山—林—宅—水—田”的初级空间格局,人们生活其中可尽享林木之利和用水、耕作之便(图7)。至同治年间,人口增长,住居饱和,宗族后代从前代民居中析出,营建新的聚居点,此时耕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在不断地扩张。为了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在宗族控制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新建的聚居点并没有按照传统布局选址于山脚,而是倾向于选择盆地中的开阔场地,与旧的聚居点拉开了相当的空间距离(图8)。笔者截取黎氏宗族在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中的聚居建筑布局片段,发现其聚居点的选址产生了由“近山性”到“近田性”的发展,可见君子垌客家人的人居环境观在人地关系协调过程中是不断进行有益调整的。为营建理想的居住环境格局,客家人在新建的聚居点后种植了高大的树群,以此象征“靠山”的意向[17],形成了“田—林—宅—水—田”的衍生空间格局(图9)。

3.4小结

清朝末年,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的原生自然环境已被客家人彻底改造,山地、水体、林木、耕地、聚居建筑一体的聚落景观格局基本形成(图10),充分映射了君子垌客家族群的人居环境观对于山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思想,以敬畏和谦卑的态度对自然进行适度干预,并在历时性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使聚落景观格局稳定发展。

4自然环境与文化特性相结合的景观

4.1“因地之形,用地之利”的防御景观

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不同族群间的资源争夺,为了自保求生,君子垌客家人的居住空间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君子垌客家聚居建筑的防御体系依靠自然山水态势和建筑布局组合而成,依山就势,既营造了天然防卫环境,又满足了趋吉避害的求安心态;同时利用大门、禾坪、半月池和高耸的四角碉楼等实体构造暗示客家人的防御空间领域[18]。平面布局上“山—宅—塘—田”充满秩序的空间序列,造就了宜守、宜耕、宜居的防御体系,形成宅依山势、田环宅下、群山拱卫的独特防御性景观(图11)。

4.2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景观

君子垌的客家人素有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倡导“读书与耕种并行,虽穷乡僻壤,亦有书馆,延师教子,信不诬也”[14]161。当地的祠堂亦为学堂,建筑入口的牌匾上大都寓意深长地题写“大夫第”“乡贤第”等,体现宗族的辉煌成就。在客家聚居区中了科举的族人被视为全族的骄傲,可在屋宇前竖起桅杆。这类纪念性构筑物没有具体功能,但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出现在聚落中,激励宗族子孙求取功名。

4.3“兴公灭私”的聚居文化景观

君子垌的客家聚居建筑内存在着两套性质完全不同的系列空间:一种是以祠堂为主体,具有礼制秩序的核心空间;一种是以住宅为主体,具有居住功能的从属空间[19]。体现着礼制秩序的祠堂永远位于聚居建筑的几何中心,而居住用房由一排排没有个性的单一横屋构成。且客家人在营建房屋时为了突出祠堂的主体地位,采用“明堂暗屋”的手法,使堂屋开敞明亮,横屋封闭狭小,抹杀了象征家庭的单元房间的特点,从而突出象征宗族的礼制空间(图12)。

5结语

本研究将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特性、人工营建空间视为整体,分析了自然格局与客家人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在客家民系的宗族观念、自然崇拜和理想人居环境观的指导下,通过土地开发格局、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等营建智慧,克服了复杂地形和水资源不平衡的劣势,形成山地、水体、林木、耕地、聚居建筑共同组成的聚落景观格局。这是一种以客家民系的社会文化为内核,以营建技艺为手段,以客家居民长期维护为基础的营建机制,有效统筹了自然山水、生产用地和聚居空间,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通过空间礼序与自然环境的要素关联,使客家民系的文化特性扎根于自然系统之中,造就了富有诗意的山水人居环境。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陈志华,李秋香. 梅县三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秋香. 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3]孙莹.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4]乔硕. 梅县侨乡村村落形态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5]潘莹,段佳卉,施瑛. 环境选择视角下的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选址与景观格局分析[J]. 建筑遗产,2019(2):24-31.

[6]范建红,朱雪梅,雷汝林. 岭南客家聚落景观:演进、分异及融合研究[J]. 中外建筑,2016(8):74-77.

[7]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 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 人文地理,2009,24(6):40-43.

[8]潘安. 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钟文典. 广西客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吴良镛. 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 城市规划,2010,34(2):9-12.

[11]杨希. 清初至民国深圳客家聚居区文化景观及其驱动机制[J]. 风景园林,2014(4):81-86.

[12]袁晓梅,朱锦心,李凌,等. 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河坑土楼群聚落景观解析[J]. 中国园林,2021,37(7):31-36.

[13]陈志华. 村落[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4-35.

[14]邓希文. 云峒村志[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15]龙彬. 风水与城市营建(第2版)[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

[16]魏宏杨,潘洌,廖宇航. 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民居聚落空间安全意义解读[J]. 新建筑,2018(2):123-127.

[17]杨国荣. 关于中国传统林业遗存——风水林的历史文化初探[J]. 林业经济问题,1999(6):60-63.

[18]潘安. 客家民居[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79.

[19]陆元鼎. 中国民居建筑(中)[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557-558.

作者简介:

陈欣怡/1996年生/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530004)/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通信作者)廖宇航/1978年生/女/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530004)/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设计、城市更新、旧建筑改造、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E-mail: 5774027@qq.com

猜你喜欢

景观格局社会文化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
矿区土地复垦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效应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