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2-04-02汤东喻衣鑫
汤东 喻衣鑫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每年都会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每几年都会微调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从各大招聘网、就业双选会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能力以外,明确提出还需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此作为岗位的基本条件来选用人才。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由于达不到企业的招聘要求,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因此降低工作标准或者转行。
1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渠道发生改变,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学校,普遍存在入学时分数较低、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现象[1]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同时社会需要的是兼具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可以在互联网的空间教学、微课视频渠道等获取更多知识信息。
2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提
2.1健全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以合作研发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行业一线,对强化实践技能、调动教师投身教學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引进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可以打造一支“骨干或双师型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为辅、兼职(课) 教师参与”的优秀教学团队。在开展课程分层教学时,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既要求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需要有纯熟丰富的实践技能以从事实践教学,他们就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授课的教师团队可分三个梯队实施教学:A 类配备中青年专任教师或聘请兼职(课)教师;B 类配备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较高的专任教师;C 类配备具有技能大赛经验的骨干教师或双师型教师。
2.2完善教学设施
通过普通机房的计算机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针对课程分层教学,可采用传统形式开展章节实践,但引入实践项目时,需要尽可能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预就业岗位来建设教学场所,或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校外合作企业办公场所等,贴近学生预就业岗位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营造真实或直接使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此外,配备专职人员或指导教师对实践场所进行管理与维护,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科学地、规范地保证实践场所和设备的良性运转[2] 。
2.3配备充足的教学资源
在实施分层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不同来选取教材,既可以选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和全国通用考试专用教材,也可以选用编写水平较高的技能大赛教材或其他优秀教材。教材确定后,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结合网络上的空间教学、微课视频等辅助资源,实行多样化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可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习题集、实训手册、练习题库、考试真题库和建立作品设计素材库等。
3提升教学质量
(1)设计课程分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所有的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正因为没有专业限制,可以根据专业需要、个人兴趣、用人单位对岗位技能要求等设计课程分层,组建技能程度不同的教学班,使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分别达到全国计算机一级标准、全国计算机二级标准以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标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灵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既满足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使其保持追求更高层次知识的积极性,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综合信息平台,避免了与初、中级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还能为课堂增加趣味性,让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层次的学习和就业需求,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就业率[3~6] 。
(2)制定课程标准,为教学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决定了学生学完课程后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能够满足与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专业知识所匹配的岗位需求。优秀的课程标准能在课程分层教学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7] ,如促使课程边缘化向主导地位靠拢,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目前,计算机课程老师普遍缺乏教授知识的兴趣,教学无成就感,只重科研、重论文等,而制定课程标准可以杜绝这一现象。激发老师进一步研究行业领域前沿技术的积极性,扩充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利用好课前时间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或分析行业的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提前了解到心仪企业的文化精神、就业岗位的招聘条件或与社会接轨的新技术。而邀请企业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到校内开展讲座交流,引入真实项目开展课程教学实训等,可以达到从课桌到工桌的无缝对接目的,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对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思考
4.1教学设计
建议课程理论和上机学时的比例应至少设置为1: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巩固操作性知识,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另外,教学设计的主题和内容选择要合理,目标制定要正确,要牢牢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理念。同时,教师要精选教学方法,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等[8] 。
4.2教学过程
计算机及其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我们需借助它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方面需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索或收集,然后处理信息和分析数据,最后开展设计、创造等活动,从而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建议以任务驱动为教学途径,提倡使用“一六五教学”方法(学训合一、课堂六步走、学习过程五步走)。其中,学训合一,即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课程六步走,即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提高;学习过程五步走,即自学教材?自选任务?自我练习?自我总结?自我检测。
另外,实施教学计划要做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相符,教学组织与方法得当,教学内容与呈现准确,教学环节与过渡流畅;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有机融合,突出以人学本;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严谨、表达规范等[9] 。
4.3教学评价
建议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形成一套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动态反馈系统。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技能、智力、品德的增长情况以及,第一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或意见;教师能够接收、浏览和管理教学评价和反馈意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监管和督导作用,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制定帮扶计划,指定专家开展一对一指导和评价,使教学活动发挥出最佳效果[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