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
2022-04-02何芳
何芳
【内容摘要】:新高考背景下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就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组内合作、组间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阐述,以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自主学习、组内合作、组间探究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要求改变目前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培养个性、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过程。那么应如何在地理课教学中应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阶段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教材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学习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
因此,教师对预习目标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制定出合理的,便于操作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的设计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归纳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我设计了以下提纲:1、不同河段的流速如何变化?2、不同河段的堆积物颗粒大小如何变化?3、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吗?4、河流地貌对于聚落分布有何影响?
2、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把学习知识当成自己的内需。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创设情景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例如,在《传统工业和新型工业》的学习中,我创设了这样情景:某镇区新成立了国家级高新区,如果你是政府部门的官员,谈谈该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发展新工业?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阶段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与影响,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呢?我认为,不管是组内合作和组间探究,都应该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發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取舍,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点。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学习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生成与预设常产生矛盾,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会偏离预设轨道。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而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预设的框框,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鼓励求异创新,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课堂学习活动“静”与“动”的关系
课堂学习活动需要规则,但规则要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戒律。因此,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效进行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
三、测试反馈阶段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为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只是迁移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反馈。检测题目的设计必须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典型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要精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具有思维价值的题目,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和富有挑战的状态下完成检测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检测反馈情况及时做好评讲,对出现的错误进行矫正,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条件与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这跟主线,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迎接新高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