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及实践路径
2022-04-02鲁思婷
鲁思婷
一、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漠视学生生活经验,热衷知识原理剖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但在高考的重负之下,许多教师仍把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完全漠视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经验。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研究教材、剖析地理原理,注重教学的程式化而不重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搭建起地理的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2.忽视学生学习潜能,探究情境呆板单一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发展潜能。但当下的教师很少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法”“发现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很少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情境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多数教师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地理知识生活的应用。
3.弱化教材德育功能, 知识迁移生搬硬套
地理教育必须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具体而言,学生不仅要通过地理的学习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但在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是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弱化地理德育培养的现状。教师不仅没有重视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教育与生活情境没有充分结合,不仅教材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且知识原理的建构和应用由于脱离生活情境而显得生搬硬套。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避免过于理论化的地理教学状况。在地理课程中地理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学习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地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十分必要,其不仅可以加强师生的互动,还能促进学生与社会进行沟通,让课堂更充满活力和生命的张力。
三、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借用多元素材,创设探究情境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教育与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师通过精选生活事例,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寓于地理教学中,还原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与感知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活中很多流行的影视、歌曲、各類娱乐休闲节目等都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元素。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影视、歌曲、休闲娱乐节目片段时,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眼光”捕捉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还能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探究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如高中生喜欢观看NBA,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说出NBA的队名,引导学生思考NBA队名透射出美国地域经济的特征。如芝加哥公牛队的队名与当地乳畜业发达息息相关;底特律活塞队的队名则反映了当地汽车制造业发达。前几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受到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吃货”的追捧,教师可以播放《时节》篇,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精致的画面中悠然地欣赏各地的美食美味并从中感受到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地域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2.活用生活事例,巧析地理原理
在自然地理学习中,面对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学生思维活动往往容易受到极大抑制,接受能力明显削弱。尽管教师“全心投入”教学,可学生却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形成“高投入,收效微”的不良局面。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地理原理的剖析寓于生活常识和生活现象中,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便捷而又顺畅地引导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不仅让地理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而且利于地理知识原理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而提高学生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原理的能力。
课堂实例:利用冬夏日出日落来解释昼夜长短的变化;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原理来解释大气的受热;利用空调和暖气安装位置的不同来解释大气的运动;利用“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等气候谚语来解释相关的锋面知识;利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诗词来解析初夏的梅雨天气;利用《长江之歌》和《黄土高坡》等歌曲解析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利用各民族建筑、饮食及服饰文化的不同特色来解析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利用乞力马扎罗山的旅游标语“一山看世界,一天游全球”来解释山地垂直地带性等。
3.撷取生活案例,拓展地理视野
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相比,地理教材更替速度较慢,内容相对滞后。因此,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撷取社会生活热点和焦点的相关素材,大胆地将新颖素材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地理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课堂实例:澳大利亚森林山火、台风“鹦鹉”登陆海南、近期中印边界冲突……在学习自然灾害台风时,教师结合“鹦鹉号”台风,引导学生运用气旋相关知识解释“鹦鹉号”台风的形成原理,分析“鹦鹉号”台风的登陆路径,并提出预防台风的有效措施,在这一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台风并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台风分析与研究可以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摘取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的相关报道,分析森林大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4.开展生活实践,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的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上,力求课堂和实践同步。课堂教学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的,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开展校内地理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向;观察月相的变化;测量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开展校外的地理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地形地貌;进行土地资源调查;考察工业分布与工业类型;进行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
实践活动一:组织学生考察溧水的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卧龙湖的湿地保护;中山水库水质调查及水源地的保护等相关自然地理知识。
实践活动二:组织学生考察溧水傅家边的草莓采摘园,探究农业的区位因素; 组织学生参观溧水城北的创业园区,探究工业集聚的优缺点;组织学生绘制溧水商业网点的布局图,探究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律及区位因素;组织学生调查溧水公交站台的变化,了解溧水区内交通的发展变化等。
综上可知,来源于生活的事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既可以内容包罗万象,如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谈天说地、人间百态等,也可以形式万千,如绚丽的图画、悠扬的乐曲、精美的视频等。因此,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在地理教学中如何甄别、选择、组织、设计,发挥其最大的教学功能是所有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建议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地理教学生活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地理教学生活化,精选的生活事例要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要使学生熟知,能够感知、体会与应用。例如,在讲授“季风水田农业”时,教师通过水稻的播种,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导入新课时,竟发现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传统的农耕文化感到陌生和遥远。
2.生活情境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
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科學性、典型性和逻辑性,避免片面化、肤浅化与泛化。不少教师选择用抽水马桶里水流的旋转方向来解释地转偏向力,甚至告诉学生打开水龙头就能知道自己身处哪个半球,实际上这是谬论,地转偏向力造成的运动效应是针对大面积液体的流动而言,对于盥洗盆里和抽水马桶里的少量的水是根本不起作用的。
3.情感渗透要具有正能量
地理教学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情感渗透时一定要积极向上、健康正面,情感渗透不应出现生活悲观颓丧的事例。例如,在对当前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时,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观,分别是乐观者、悲观者以及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渗透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