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路径

2022-04-02王红霞

甘肃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路径探析小学数学

王红霞

【摘要】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生成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将学习过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更具活力,让学生在课堂取得更大的收获,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课堂生成就是解决这一现状的最好途径。文章从当前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入手,先分析了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意义,然后从激疑引学、互动启发、课堂留白、巧妙追问、学会等待、错误解析、激励评价等方面着手,深刻阐述课堂生成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5—0095—04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手段,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期盼教学结果的成功是每个教师的希冀。教学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力求平衡的过程,是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既追求预设又追求生成,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然而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预设上,忽略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现代化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传授,更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的转变,即动态生成,生成是一种动态教学、一种多样化的教学、一种提升的教学。动态生成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教学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用好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有活力。

余文森教授说:“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1]纵观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重预设、轻生成”,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案开展教学,学生只是教师预设文案的配角,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动力;其次,教学过程刻板呆滞,使本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缺乏生机活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就谈不上自主学习了;再次,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探索新知、创造实践、扩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受限;最后,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不了新的知识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思路,学生的个性天赋被掩盖。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整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高低,如果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算教师的教学预设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课堂生成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动态的开放性,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效率、体验过程和质量。有效生成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兴趣情感、自主探索,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触发学生学习的灵感,提高学习能力。重视生成的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形成更多的生成,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有机结合生成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及数学思维,灵活调控不同个体,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质的转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学生自由、全面、综合化发展,充分实现自我。

1.激疑解惑,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惑学生才会探索,才会主动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设置疑问、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就是课堂生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关键,问题从哪里来是课堂生成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预设问题,也可以根据课堂动态的变化随时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讨论状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原因,认识问题的内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一定意义上来说,课堂生成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吴正宪老师的“认识分数”,一开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大字“分数”,问学生在哪儿见过分数,有学生说“考试的时候见过”,教师幽默地回应“此分数非彼分数”,接着问学生关于分数想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分数是怎么来的?”“分数怎么写?”“分数怎么读?”“分数有什么用?”等等,吴老师把这些问题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去解决,随着一个个问号的擦去,学生认识了分数,真正做到了“以问引学,因学而导”。由此可见,教师的有效发问、鼓励学生提问、解决疑惑、利用问题导向可促进课堂生成。

2.互动启发,引发思考。生成源于启,发课堂生成的过程就是启发探究的过程[3]。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求在课堂上体现“双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求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决定着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而有的学生却把着眼点放在观察图形的对角线上,教师就组织学生通过拼剪、涂色,讨论结论的成立。正是这样不按常规思考的想法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精彩讨论,给课堂互动提供了导火索,也让课堂教学取得了意外的收获。正如,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错着错着就对了,讨论讨论就明白了”。所以,在课堂生成中教师要客观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问题才会有探讨的机会,探讨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3.课堂留白,学会等待。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预设,有意识的给课堂一些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通过留白引发学生的思考,为课堂生成创造了可能。留白的时机可由教师随机掌握,既可以是在课前留白,也可以在课中留白,还可以在课堂结束时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授“角的度量”一课时,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留一道操作题,让学生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把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加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此时,马上有学生说他知道这三个角加起来就是180°,教师不急于回答,引导学生:“是这样吗?请你们课后试试看?”这样就把探究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同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其实很多课时都可以用此法引入下一课时,如学习完“年、月、日”第一课时可问问学生还有其他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问“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自然引入第二课时平年和闰年的判断。诸如此类,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留白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导,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提示下进行深入的想象和探索,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4.巧妙追问,深层探究。追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问题的答案再次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追问应顺势而为,抓住亮点,适时进行,旨在激发学生的再次思考。数学课堂的追问既要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还要面向全体学生细腻巧妙。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理解的粗浅处、错误处、意外处、矛盾处适时追问,引发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度。教师要做到巧妙追问,不仅要熟练教材,处理好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对内容做足预设,还要清楚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方式,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科学的预判。教师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追问,达到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3]。例如,在利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二一班有女生23人,男生比女生少8人,二一班共有多少名学生?”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的答案是23-8= 15(人),面对学生的答案,笔者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反过来思考“23-8表示什么?”很快学生看出题目中告诉男生比女生少8人,那么23-8表示的应该是女生的人数?接着教师又提问题目中要求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再次读题,讨论分析问题,列出完整的算式。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这道题的错误所在,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进行总结,学生就会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达到会一题进而会一类题的目的。由此可见,不断地、逐渐递进地追问让学生学会了思考,还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探究,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5.错误解析,答疑解惑。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由不知变为已知的过程,也是教学生成的过程。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不全面,甚至没有理解,不时发生错误都是很正常的现象,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充分了解错误的根源,针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错误。所以,学习本身就是在不断错误、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进步和提高。错误的产生就是生成的表现,在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对待每个学生的错误问题,一个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全班同学都会发生的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合理解析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巩固和加强,对理解不到位的学生来说是进一步的补充和提升。因此,针对性的问题分析和解答有助于课堂生成发生,对学生的教学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6.评价激励、营造氛围。合理的评价激励为课堂生成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情感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肯定,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教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特长等优点进行激励,让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通过激励评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和谐有序、积极上进、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能促使学生学习技巧的掌握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增强自主探索意识,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到一定的激励后,探究欲望和思维的灵活度更加活跃,合作更加密切,教学效果更加有效;通过激励评价点燃学习的欲望,在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促进其人格魅力的形成,为学生的学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课堂是師生之间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是贯彻新课改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课堂生成既是预设的目的,又是对预设的拓展和丰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也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绝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偶然,而应该选择适合的途径,让课堂生成成为一种真实的常态存在,尊重客观规律、思辨求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学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方面,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取得明显效果提供了可能,选择合理的生成途径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1]余文森.没有预设不负责,没有生成不精彩[N].中国教育报,2011(10)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08):48.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28.

[5]冯蓉兰.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的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路径探析小学数学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