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德育元素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

2022-04-02庄保寿

学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堂创新实践创新生物教学

庄保寿

摘 要: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和德育元素比较浓厚,深刻挖掘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改的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中注重德育元素的挖掘,在施教时注重德育元素的融合,在实践中注重德育元素的升华。只要教师时刻抱着创新的心态,抱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本着打造尽量凸显德育元素的人文课堂的目的,一心想着开掘德行成长的“生成点”与“延伸点”,那么,生物教学中打造摇曳生姿的德育生态,就会指日可待。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元素;备课创新;课堂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2-015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2.051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意蘊和德育元素比较浓厚,因为生物学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多样性面临威胁等方面作用巨大,在带给学生生物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品行进行锻造与滋养。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仅靠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人文和德育的角度加以审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基于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凸显德育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既是学生品行成长的需要,也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和“五位一体”理念落地生根的需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中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正是凸显德育元素的典型课例。无论是物种的多样性,还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都对学生有多方面的启迪,都值得师生迈开创新和建设性的探究步伐,去不断涵咏其中的多重意蕴,不断深化德行和情感世界。深入此课的学习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局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具有重大意义。生物教师应该从备课、施教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力争让德育元素蕴含其中,让学生获得能力和德行上的多重滋养与锻造。

一、备课创新:注重德育元素的挖掘

课堂上的精彩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生物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摈弃”:坚决摈弃只有知识灌输没有人文渗透的教案,坚决摈弃完全抄袭网络而没有任何改动的教案,坚决摈弃表面花里胡哨而实际上远离学生实际和当下课堂实际的教案。相反,教师的导学方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注重”:注重德育元素的凸显,注重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注重课堂人文生态的重建,注重多重意蕴上的精心准备。这里的“精心”既包括基于理念嬗变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高效多样的技术支撑。

(一)教学目标及德育元素的重新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灵魂”[1]。的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设计走向与取舍,进而影响到课堂的人文生态、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物教学内涵的改革。教学目标既然需要凸显德育元素,那么就应该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构。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大力凸显德育元素的当下,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取舍,有所凸显,有所变化,尤其应该在指向学生情感价值的这一类教学目标上进行重新确定,力争让教学目标倾斜于德育元素,促使导学方案由技能到人文的华丽转身。

对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了“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的目标,显然这样的目标有点宏大,比较笼统,不容易快速理解。因此教师不妨将这一目标分解为“关爱生命、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观”等多个小目标,同时结合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这个大背景,增加“生命观念”“对自己、他人负责”和“对自己及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安全负责”等更为具象化的教学目标。如此,教学目标就变得清晰具体,并且小中见大,从而有利于课堂德育元素的挖掘和学生品行的锻造,为打造具有浓厚的人文生态的生物理想课堂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及德育元素的重新确定,有赖于初中生物教师高度的警觉与敏感。面对应试化教育的干扰,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成绩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创新性地设计能够凸显德育元素的导学方案,从而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华丽进阶。一旦教师完成这种进阶,那么,导学方案中的德育倾斜和课堂教学中人文姿态的呈现,将会是水到渠成的,而身在其中的学生也必将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提高。

(二)授课载体及德育元素的呈现选择

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的深化等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凭借和依托。过去,文字、图片和粉笔等就是生物教学中平常的“见面礼”。现在,立体网络中的动态视频等皆可以形象地介入生物课堂中,如此,德育元素便能够更加生动地凸显出来。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不妨制作“微课”,为德育元素的呈现保驾护航。微课具有“聚焦、节时、形象、动态”的优势,还具有“情境化”和“多样快速传播”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呈现生物的多样性,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多种措施清晰地展示出来。

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云平台或者“班班通”等设备,充分依托视频剪辑、配音及整合技术,将生物多样性的诸多资源制作成“微课”,包括诸多关于生物破坏和保护等方面的鲜活的图片、言论、事件和情境,将其生动地呈现在大屏幕上。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对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认知会更加深刻,道德认知的版图也更容易被打开。

当然,除了“微课”,其他恰到好处的形式,如课本剧、音乐、绘图、情景剧等皆可以运用到生物教学中,从而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境界”[2],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生成性体验,更有助于德育元素的落地生根。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因为呈现方式的新颖和快捷而打开的学习版图会越加开阔,其德育的生成也越有力,并且在自然而然的润泽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课堂创新:注重德育元素的融合

课堂是凸显德育元素的主阵地。课堂中的诸多环节如提问、追问、交流、练习、辩论、反馈等,均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凸显德育元素的初中生物课堂,应该进行大胆创新。既注重德育元素的融合,又注重渗入方法的多姿多彩,应该成为生物课堂创新的方向之一。

(一)有效追问不可或缺

教师在将课堂资源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之后,还要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有效追问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在提问时,要问出多重意蕴,问出德育生态,问出更多真相与精彩。不可否认,问题是生物课堂的灵魂,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创新之光和德育之光。教师的提问应该紧随鲜活的生物现象或情境,让“情境、文本、问题”融为一体。生物教师应该以“问”促思、以“问”促学、以“问”促德育的生成。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出示非法偷猎、贩卖野生动物等一些触目惊心的视频,然后追问学生:“如此偷猎和贩卖对于生物的多样性有什么影响?”同时出示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的评价:“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的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之后追问学生:“我们身边的保护区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做?”这样的追问中包含着沉甸甸的德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强化学生的生物保护意识,促使学生在德行方面的培养与深化。

生物教师应该抓住教学契机与生成性资源,在疑惑中反问,在迷茫中反问,在一知半解中追问,力争问出学生的精彩,问出沉甸甸的素养,问出生机盎然的德育。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指向那些知识上的疑难点,也要指向道德上的生成点;既要在智力因素上旁敲侧击,也要在非智力因素上追根问底,通过反思、批判和顿悟,完成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正所谓“多一些追问,有机会发现真相;多一些反问,有机会批判质疑;多一些深问,有机会精神升华”。

(二)角色扮演不可或缺

古人云:“入境始于亲。”入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辩论,就是其中较为高效的一种。不论扮演哪一种角色,由于“身临其境”,学生的体验更深,感悟更广,德育元素的凸显就会变得自然而然。角色扮演不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而是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上镜”,尤其应该让学困生多登台亮相,在激发生成体验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情感的滋养和心灵的成长。其他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场景中得到暗示、启迪和唤醒,在有意义的互动中发现生物的多重意蕴。如此,于不经意间激活德育元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文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选取武威野驴这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设置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正反角色”的辩论,比如“商人”认为驴肉味美可盈利,可捕杀;“环保人士”认为不可猎杀,“政府官员”对前两类人的不同观点进行协商处理……这样的辩论赛形式活泼,趣味连连,在促进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还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种子。

除了角色扮演、辩论之外,其他诸如轻松的小品、扣人心弦的演讲等,皆可以为生态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助力。教师应该是角色扮演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应尽最大可能让生物课堂中的情境变得鲜活真实。沉浸在这样的场域中,学生不仅习得了技能,也培养了道德,而这正是新时代生物教学中凸显德育元素的有力体现。

三、实践创新:注重德育元素的升华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3]德育元素只有在实践的大天地中去升华,才能更持久地成为学生精神钙质中的一部分。生活和社会是个大熔炉,不仅能让课本中的知识得到有效印证,更能让德行锻造变得实实在在。陶行知的生活理论不仅仅适合于知识层面的学习,更适合于道德教育的提高。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纯理论和纯教材的讲解,而应引领学生在实践的大天地中去印证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历练与提高。

(一)深入印证生活经验

从理论到生活,实际就是由“观察、欣赏和思考”到“印证、解决和应用”的过程。这一由此及彼的过程对于学生德行的锻造不可或缺。只有从知道到实践,由说到做,由印证到经历,学生品行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生物学习中尤其应该注重生活经验的印证,一方面,唯有生活印证过的知识,才是经得起检验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贮存在学生的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唯有经过实践,唯有学用结合,德育元素才会落地生根。《保護生物的多样性》一课正是理论与生活进行对接和印证的典型课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对接,用理论去反哺生活,真正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从而提升生物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德育水平。

学生自身生活中既有生物多样性的例子,也有反面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事件。例如部分家在农村的学生有过饲养家畜或种植农作物的经历,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印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做出“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承诺”[4],并在实践中亲力亲为,从而升华学生的德育认知与情感。

(二)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学生的身边不乏一些鲜活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既能对课堂进行有益的滋补,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依托。社会资源浩如烟海,需要学生加以辨别,并将其作用于学生的德行成长之中。社会资源的选取易近不易远,教师应该在学生身边就地选材。学生在亲切感的督促下,便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德育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一种“内隐的温柔情怀”[5],要引领学生触摸身边的社会资源,辨析现实中的德育元素,力争让课堂内外成为一泓彼此勾连的活水,让校内外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循环系统。

教师不妨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调查活动,从调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角度,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A组为“直接价值组”,选择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等,观察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生物;B组为“间接价值组”,选择学校附近的公园和树林等,观察、记录和调查与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有关的生物;C组为“潜在价值组”,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调查更多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比如与制药或治疗重大疾病或攻克重大科技项目有关的生物)。如此,通过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水平便能得到同步提高。

综上所述,凸显德育元素的初中生物教学,一定还有更多创新的方法与策略。比如自主能力的大范围培养,生物实验中的合作探究,“互联网+”支撑下的德育元素的重组,等等,这些都值得师生迈出创新实践的一步。初中生物教师要时刻抱着创新的心态和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打造尽量凸显德育元素的人文课堂,开掘学生德行成长的“生成点”与“延伸点”,并且真正演绎生物教学的精彩与厚重,那么初中生物教学中打造摇曳生姿的德育生态就会指日可待,而学生也会在德育元素的加持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翁庆双.提炼学科德育元素   彰显学科育人价值[J].中学生物教学,2020(7):10.

[2] 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3] 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7.

[4] 蔡德,李韶山.通过辩论开展情境化教学——以洞庭湖鼠害情境在生物多样性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0(25):76.

[5] 赵建华.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J].中小学德育,2016(12):69.

[责任编辑 康兰明]

猜你喜欢

课堂创新实践创新生物教学
文秘专业“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生本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探析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