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慢就业”态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2022-04-02刘明月王会云孙婧雅
刘明月 王会云 孙婧雅
摘 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重要保障,构建全面、科学、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就业,仍需要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切实合理的工作方案,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困难帮扶,加强就业投入保障,充分缓解“慢就业”的态势。
关键词:慢就业; 毕业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2-00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2.002
2020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件,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稳定就业工作的决心。高校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完整的促进就业的保障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一、拓展就业渠道
(一)招聘服务智能化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就业困难,政府、企业和高校联手,在互联网时代出台了“云端招聘”“线上面试”“先应聘后考证”等一系列新政新规。技术智能化使得就业空间更宽广,从“面对面”到“线对线”,远程化、智能化的招聘服务集信息共享、远程见面、咨询指导等为一体,全方位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各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智能化就业服务,符合条件的高校也可采用“直播”等新型招聘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积极探索更多、更新、更实用的招聘方式。
(二)就业方式多元化
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开发多种就业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信息和举措来帮助毕业生就业,如力推特殊类型就业:做好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就业政策的及时发布与引导,为特殊岗位选拔优秀人才。高校内部扩大科研助理的招录规模,增强科研助理的岗位吸引力。拓展新兴领域的就业空间,鼓励学生到战略新兴产业就业创业,如利用平台优势的直播带货、共享经济、发展智慧养老行业等。灵活就业也是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如大学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参加各种社会公益组织,或去贫困地区支教,锻炼自己。
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一)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各高校应建立就业创业专任教师团队,除了高校自主培养、评聘高质量优秀教师外,还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可聘请校外优秀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校友等进校讲座。可将创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评聘考核体系,增强教师的竞争力和活力。成立职业发展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案,并辅助以思想政治教育。在授课方法及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授课内容与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相匹配,增强学生的体验。定期进行教师教研活动,进行教师队伍培训,分批次、分类型地进行模块化学习,显著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促进就业服务的精准化程度
首先,要精准掌握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年级开始,就要对就业进行规划,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可以专业为单位搜集学生的就业意向,汇总整理为就业意向统计表,在发布就业信息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随时掌握学生的求职动态、心理变化等,方便及时调整,也避免了就业服务的盲目性。
其次,要精准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单位的数量和所提供的岗位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实施程度,但不能把其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还要考虑招聘单位的质量和提供岗位的有效度,提升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的匹配度。高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引进优质的大中型、小微型企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不同的岗位,相近专业也可进行联合推荐,让岗位和毕业生有拓展的空间。要积极开展用人单位调研和回访,及时调整学校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为企业精准化输送人才。
最后,要精准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高校应利用当今社会的技术优势,推进网络平台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优化就业的服务流程和结构。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精准化推送信息,学生也可个性化定制推送信息的类型、数量,高校定时对招聘单位数量、岗位数量、供需比例、匹配程度等进行动态监控,方便为下一步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内部成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可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尽快融入职场,也有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实际教学中却更加注重理论灌输,鲜有案例教学和课外实践,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有些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通识选修课,没有实际的作用和效果;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多属于行政类教师或辅导员,既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或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背景,也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学习浮于表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也是保证学生职业规划合理、健全的重要保证,针对不同整体进行团体辅导,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咨询,建立学生个人规划发展档案,系统掌握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应用心理学相应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和职业倾向测验,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倾向性和心理特点。在实践环节,可以开展模拟面试,锻炼学生面试的应对技巧,开展简历制作大赛,锻炼学生精练简历的能力,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求职能力。
三、开展就业困难帮扶
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学校应落实精准帮扶,“一人一策”。成立就业帮扶小组,及时掌握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简历设计、就业政策解读、心理调适、职业能力测试等相关课程,提供精准化的一对一服务。对生活困难的毕业生,可及时给予一定资助,防止因为生活困难导致的盲目就业。对于已经毕业但由于求职不顺暂未离校的学生,学校可弹性管理,为其提供临时性岗位和住宿保障,发放生活补贴等。对于离校未就业学生,学校应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就业服务不断提高,困难学生稳定就业。
四、就业投入保障
(一)完善就业统计评价
就业统计工作对高校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需要高校精准化、科学化、及时性地统计就业数据。首先要不断完善就业统计评价指标,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就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型、精准化统计就业形式,改变过去单纯以“就业率”评价就业状况的做法,融入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贡献度、毕业生职业发展度等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就业质量。其次,要不断加強就业统计核查机制,建立第三方核查机制,利用省级统计部门的数据反馈进行全过程跟踪,建立台账、逐条核查,对弄虚作假的情况进行通报,向相关负责人问责。
(二)多举措鼓励创业
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举措,如贷款支持、住房保障、专业化服务等,高校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多举措鼓励毕业生创业。在课程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进校讲座,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在平台方面,依托高校内部的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园、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鼓励大学生创业;在能力培养方面,成立创业项目组,组织创业体验赛,为学生创业提供空间,高校通过与企业联合,成立专家辅导团,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培训,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在创业保障方面,高校可将创业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有效融合,对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奖励,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校友支持和企业捐赠、学校资助等形式降低创业风险,提供创业保障。
总之,构建全面、科学、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就业,仍需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切实合理的工作方案,缓解“慢就业”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
[2] 刘姗姗.强化劳动意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N].中国教育报,2020-6-16.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