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活动构建

2022-04-01■文/邹

幸福家庭 2022年22期
关键词:幼小阶段德育

■文/邹 青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就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它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条件和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努力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以帮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德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发展,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要求教师以优化教学品质为路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继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基于此,本文围绕德育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活动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为了帮助儿童尽快地适应小学新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在幼小衔接的教学工作方面,教师需要立足实际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

一、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

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和颜色鲜艳的特点,教师会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与幼儿园相比,部分小学的教学环境则显得比较单调,儿童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固定。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已经习惯了在美观、形象、富有童趣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到了小学阶段,仅由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构成的单调的教学环境很难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固定,都是根据教育教学的大纲来开展的,不会因为部分儿童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就单独安排他们学习这些内容。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就如同儿童的家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名儿童,在儿童开展游戏时,教师会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实践,与儿童共同探索、学习新的知识。但小学阶段的教师主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授和儿童的学习方面,并不会过多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也很少参与儿童自发的游戏活动。

此外,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幼儿园教育比较注重让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主要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而小学有严格的课程标准,以知识讲授、练习为主。

二、德育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活动构建

(一)奠定基础,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德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保证幼小衔接的效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有选择地将德育作为幼儿园的重点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促进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构建。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儿童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对于这些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教师在带领儿童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非常直观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主感知学习内容,并引导儿童进行模仿书写,培养儿童的前书写能力。在进行模仿书写之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儿童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并在练习过程中监督和提醒儿童。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需要仔细观察每名儿童的坐姿、站姿等。如果发现他们的姿势不规范,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儿童这种姿势是不正确的,会对眼睛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然后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坐姿、站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手工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帮助每一名儿童养成独立自主完成手工作业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手工作业。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共育,建议家长给儿童提供一个温馨、安静、明亮的环境,并告知家长如果儿童主动寻求帮助,要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引导,促使儿童独立自主地完成手工作业。在儿童完成手工作业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并对儿童独立且按时完成手工作业的这一行为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此调动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学习效果,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 定基础。

(二)明确目标,增强儿童的责任意识

在幼儿阶段,儿童能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往往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但当儿童步入小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趣味性有所减弱,仅从兴趣爱好出发调动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较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着手,让儿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培养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地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正确引导儿童并适当地布置活动任务。

例如,在开展种植活动时,儿童需要每天给植物浇水。刚开始,大部分儿童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儿童就会失去新鲜感,不会主动去给植物浇水。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制定了“今天我值日”计划,要求每名儿童在值日当天都要给植物浇水,以此培养他们的责任 意识。

同时,教师要重视班级玩具、学习用品等物品的整理和摆放,不仅要向儿童明确交代整理任务,还要随时了解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对于能够自主且快速完成的儿童,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并奖励相应的小红花或小礼物,这样一来,能有效增强班级儿童的责任感。

此外,教师在设计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适宜的活动内容,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保证德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达到培养具有一定能力和高尚品格的综合型社会人才的目的。教师还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与实际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并努力提高儿童的整体学习效率,以增强儿童的责任意识,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三)主题活动,依托特色活动渗透德育

德育具有时代特征,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为儿童设计特色主题活动,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中感受德育元素,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德育的重点内容,设计幼小衔接的特色主题活动,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儿童参与其中,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与经验,从而得到启迪。

为了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良好的交往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人格品行。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和榜样人物,培养儿童真诚善良、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特色主题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开展“参观美丽的小学”主题活动,让儿童与小学生进行联谊活动,以帮助儿童全面了解哥哥姐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锻炼儿童大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以大带小”主题活动,引导儿童与小学的哥哥姐姐合作完成游戏任务,以增强儿童的合作意识。

(四)家园共育,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教育教学主体,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小衔接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为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准 备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幼小衔接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家长是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教师可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儿童的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全面了解儿童在园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引导家长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并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儿童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在德育视角下,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可以就儿童进入小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幼儿园大班开家长会时给家长提供合适的建议和指导。教师还可以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小学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鼓励家长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情况,着重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并结合小学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指导和专项训练。

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与儿童到当地小学进行参观,让儿童初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儿童发自内心地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同时,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儿童在日积月累中得到熏陶和启发,做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在德育视角下,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行为特点,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并据此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教师还要适时给家长提供教育指导,让家长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积极配合,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护航。

猜你喜欢

幼小阶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