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侧储能技术分析
2022-04-01张海涛孙茜黄晓龙
张海涛,孙茜,黄晓龙
(1.淮南电力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 淮南 232000;2.安徽复星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言
研究发现,电网结构相对复杂且分支较多。除了电网侧之外,还有电源侧、用户侧。目前,电网侧储能水平不高,在其示弱格局下,需站在新能源角度,优质发展电网侧储能,提升整体储能水平。现实应用中,电力企业需高度重视储能技术,发挥储能技术降低输变电损耗的作用,从而缓解供电压力,全力守护电网的安全,将储能视作高效率撬动投资的载体,运用科学的储能手段,实现电网结构的优化。
1 储能系统的应用现状
1.1 国外电网侧储能发展
在国际市场中,电网侧储能的重要性早已被看到。相关学术成果证明,美国是重视储能、发展储能较早的国家。在美国全国示范项目(电网测储能)占全球总数的50%。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还确保了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地位,在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大放光彩,优势十分显著。针对储能系统的应用,美国能源局还集成了多项技术,建立了储能数据库,在数据库的保障下,追踪、记录项目的储能情况,以便调整技术手段。与此同时,还设定专门的机构来维系储能技术的发展,运用完善的政策,巩固了储能技术主导地位。其实抛开美国不谈,在国外其他国家中,面对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制定了特殊监管策略。
1.2 国内储能技术的应用
我国电网侧储能方兴未艾,还有较大进步空间。电网侧储能,便是运用科学引导手段,将一切可被电网调度、合理应用的储能系统(电力资源)纳入电网侧储能范畴。实践表明,推动这样的技术可缓解储能的矛盾,现实中无论是用户侧,还是储能系统(电网投资的),在实际应用中都可以被公平调用,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消除市场的储能顾虑。从当前了解到,政府为促进电储能,搭建了高效的平台,凭借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储能在辅助服务中的渗透夯实了基础,同时为应用领域拓宽,服务水平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可保障多渠道盈利。
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电网侧储能项目,还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容量和功率密度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储能系统较为庞大,储能技术种类较多,经比较论证得出,物理、化学储能技术在发挥作用期间都有各自优缺点,基本配置不同,储能效果也不相同。在储能系统优化中,政府尚未形成有效的储能补贴政策,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这导致储能技术发展受阻。电化学储能接入(这里特指大规模化的),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体现在多层次,对电网的适应能力、功率控制的要求比较严格[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电网侧储能可以直接到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需要共同研究探讨。
2 电网侧储能技术应用优势
2.1 平滑输出曲线
新能源发电时为了保证发电有效性,同时科学合理节省资源,需对平滑输出曲线作出调节。实践表明发电时因环境资源状况变化会出现发电质量的下滑,导致设备性能不稳,从而形成大功率波动。而通过储能技术运用可精准实现快速充放,不仅可充分调整功率,还可确保平滑输出曲线理想。
2.2 调峰
发电侧储能系统运用是相对合理的方案,可在低谷期储存电能,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选择在高峰期释放,这样的调峰思路可合理控制峰谷差,从根源维护电网稳定,保证新能源发电状态优良,在负荷高峰期依然稳定出力。
2.3 有功支撑
站在有功支撑角度分析,通过储能装置转化后可保障有功支撑稳定、提供快速,进而发挥理想作用,同时增加电网调频能力,强化电网调峰的效果,在此前提下,提高电网接纳能力。
2.4 黑启动
结合现实情况了解到,新能源电站位置偏僻,较之其他常规电站运行条件比较艰苦,实施“电站自救”能力有限。在其服役期间,一旦外部电网故障,影响较为严重,不仅会阻碍正常供电,还会损坏电网设备。基于此,需应用储能系统,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实践论证得出,储能系统功能齐备,可作为电压源进行源源不断向发电单元送电,在此前提下可以实现电站自启动,确保发电的质量,避免意外的发生。
总而言之,储能系统功能强大,实际应用价值高。系统构成主要由储能装置来实现,同时还要配合并网装置,运用这两大部分,可搭建优质储能系统。储能装置较为特殊,应用性能较高,由储能元件组成,在具体实践中该功能单元的作用显著,可实现能量的储存,同时进行能力释放,完成理想中的功率交换,有效缩短功率交换时间[2]。并网装置同样重要,在整个框架中,由电力电子器件组成,各器件相互配合,可实现能量双向传递(储能装置与电网),提升转换的效率和价值。
3 储能技术分析
3.1 配电数据通信网络
在科技的引领下,储能技术优质发展。研究表明,配电数据通信网络优势显著,是智能配电网优化实现高效调度的关键技术,也是基础性保障,不容忽视。在储能系统应用中,配电数据通信网络功能主要体现在收集用户终端信息,同时传输信息,将信息搬运到智能决策中心,进而形成信息处理的闭环。研究现状可知,通过构建干扰少、稳定性高的专用网络,可提升储能系统性能,确保理想的配电数据共享,提高传输效率,在综合措施维护下,支持高水平的智能配电网优化运行,为储能系统升级夯实基础,确保其完成调度设计。在配电数据通信网络保障下,让储能资源分配趋于合理。
3.2 储能系统PCS 技术
储能系统PCS 技术应用价值高,值得大范围推广。储能功率变换器(PCS)位于整体框架的中枢,连接电池组与电网。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该技术支撑,整个技术架构也就无法成立。现实应用中其关键技术如下:①借助操作优化电路拓扑结构,实现结构合理化。②控制策略和参数设置,这是储能系统稳定的前提,在参数设置保障下,打造多种运行模式,并确保模式无缝切换,提高管理的效率。③多个PCS 模块并联运行,构建高效管理机制。④多储能系统的SOC 控制。
通过实际应用可知,传统的单向PWM 整流器在实际应用期间会降低储能系统的性能,无法满足系统并网以及高水准接入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需打破常规,研究新型并网接入系统,学术界将其称为双向功率变换器(PCS)。通过应用发现,它不仅可以满足电池性能长久和充、放电稳定的要求,还能在电网断电时,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对关键负荷进行供电,在应用中兼具EPS 的功能,确保孤岛运行效果。研究发现,储能系统双向PCS,可将储能优势充分体现。
当电网断电时,PCS 作为基础保障,会首先断开通道,借助这样的方式将交流输出分隔开,保持其与电网的距离,在此前提下开始孤岛运行。应用期间,孤岛运行控制目标明确,是在不同的输出负载中,高质量保持交流电压稳定。为了消除孤岛影响,在运行控制中,需要优先选择双环结构,利用双环结构优势,确保电网侧储能理想[3]。应用期间,外环作用显著,为输出电压有效值环,是重要参考依据。外环作用集中表现在输出交流电压保持上。内环在使用中为输出电压瞬时值环,借助内环,便可以了解输出交流电压状态,使其有好的动态性能,延长设备服役时间。总而言之,运用储能系统PCS 技术可防止输出电流偏磁,增强储能的稳定性。
3.3 储能系统能量管理技术
储能系统能量管理起到了“电网管家”的作用,通过优化能量管理手段,可提高新能源消纳综合水平,实现优质发电。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设备控制精度问题,使原材料的配比不同,甚至产生正负极材料分布密度的明显差异,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操作过程无法控制有效因素,就会对电池造成损伤。结合物理化学知识可知,电池属于化学品,其性能的改变,会从内阻、电压上体现出来。长期服役期间,电池的自放电率等参数的不同,会使电池的衰减速度难以保持同步,从而形成一致性差异。一致性差异对储能系统电池影响较大,会在电池储能阶段诱发能量水桶效应,这样的差异会导致充电、放电时,破坏储能系统电池性能,减少其循环寿命。
针对上述情况,需运用电流分流法实施高效的储能系统能量管理。其原理是把高电压的电池找出,然后通过电阻放电,借助放电手段确保电池电压趋于稳定,无限接近于低电压电池,在此基础上达到均衡目的。在储能系统应用中,为了使均衡技术渗透到大容量电池组中,一般情况下需增加放电电阻功率,借助这样的思路增强储能能力。基本操作是在功率电阻上加散热片,从源头获取均衡电流,实现电流提供的理想化。另外一种扩展的方式比较特别,是对低电压的电池充电(通过外接直流电流),这样弥补电流差,实现双向均衡。但现实应用中,这些方式均衡电流还是存在局限的,只能达到几十毫安。
3.4 广域储能调度技术
广域储能调度技术是指运用各种资源,设法让储能配合新能源运行,并且在其运行期间以日调节为主,采取精细化管理,跟随新能源出力,体现出储能调度的价值。在调动和调节阶段,根据新能源波动情况优选匹配的运行方式,在能源大发时充电,同时结合新能源出力情况,及时完成下降时放电操作。
在未来科技的引领下,新能源发电侧储能将会成为流行趋势,技术运用规模将扩大,现实工作中,为促进储能行业发展,需夯实储能技术应用基础,完善顶层设计,在综合措施保障中推动储能政策完善、法规建立,健全行业执行准则,实现储能系统应用的规范化管理[4]。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发电侧大容量、高效率的储能技术,不断降低储能成本,确保储能技术应用场景的适应性,例如:采取梯次电池能量管理等。此外,还需推动风光电等技术融合,实施新能源与储能调频技术的互补,制定精细化控制策略,保障好储能调频技术优势。开展综合评价方法,重点剖析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等内容,借助技术手段,提高储能系统经济性。
4 案例分析
10MW/20.266MW·h 储能项目内容如下:10MW/20.266MW·h储能系统在初期构思时分为2 个子系统:①3.45MW/6.988MW·h系统;②3.45MW/6.29MW·h 储能单元,两者相互配合,才成就了储能系统的完善性。本次项目案例中采用的储能系统运用了集装箱一体化设计路线,这样的设计方案具有安装维护方便等突出特征,系统集成化程度高,系统的维护性较强。
4.1 系统设计思路
3.45MW/6.988MW·h 储能单元整体框架比较稳定,由一体储能变流集装箱控制,同时搭配了2 台40 尺电池集装箱(磷酸铁锂电池),并将储能系统交流侧情况进行了评估,10kV 是其并网电压等级设定标准,通过环境的优化,可实现电网调频顺畅,提高电网的功能性、稳定性。本次项目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电网侧储能的设计需综合考量多项因素,其优化规划需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储能系统设计效果。电网侧储能容量配置是关键,在构建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选点布局、电池选型等内容,在设计储能系统时需要充足考虑电网的网架结构等,围绕负荷状况、电池特性综合评估,掌握并控制诸多因素。同时,运用科学计算软件充分挖掘储能的潜力,借助系统设计优化,实现以小博大的目的,提高系统运行效益。
(2)在系统搭建时,需要注意电网侧储能的综合特征,多注意信息收集工作。主要信息包括:运行特性、寿命预测以及多元功能的需求等,借助海量运行数据采集,精准完成建模等操作,通过高效的建模、仿真,维持电网侧储能的健康,保障其稳定运行。
4.2 系统接入方式
在10MW/20.266MW·h 储能项目中,系统接入方式属重点。只有接入方法正确,才能确保后续运转顺畅。通过项目分析可知,10MW/20.266MW·h 储能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回路接入10kV 母线侧,具体的接入方式细节如图1 所示。
图1 储能系统接入方式
4.3 储能单元拓扑
在整体系统设计中,还需要注意储能单元拓扑的实现与优化。单套锂电池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由10 个电池簇组成,通常情况下,每簇容量较固定,数值为349.44kW·h。在使用期间,每10 簇通过控制柜(电池的)汇流,然后高效接入储能变流器。操作期间,会有2 台交流器输出,最终接入10kV 母线。为了确保安全性,得到理想储能控制效果,每个储能单元中,需要配备本地控制器,借助控制器的作用,实现本地设备层高水平管控,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在具体操作中,统一通信接口和协议,保障系统搭接的顺畅度。
4.4 储能技术应用建议
4.4.1 安全方面
在储能系统应用期间需提高消防意识,重视消防安全性问题。特别是电网设备和电化学储能应用中涉及的消防安全性问题,必须要细致化分析。为了确保使用安全,储能装置在应用时(指正式接入电网),需确保计划详尽,采取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从源头采取防护,避免发生事故,让电网健康运行。目前,为了达到储能的标准体系要求,需结合实际设计出储能安全准则,整合力量搭建标准体系,降低储能成本的同时,将电网侧规模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4.4.2 技术方面
电网侧储能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在能源紧张今天,电网侧储能应稳健发展。电网侧储能原理简单,电化学储能是其核心,在应用需求增长中,储能暂态特性功能增多。目前的电网侧储能,需进行技术革新,增强快速响应能力,匹配先进的设备,确保毫秒级响应水平。此外,还要精准控制,调整功率控制思路,对输出功率精细化管理。从智能安全预警控保的理想化需求出发,深度融合BMS、EMS 等,运用灵活的机制,形成安全预警控保[5]。现实应用中,为了强化应用效果,需辅助多机并联谐振抑制以及优质的虚拟同步技术,提高电网侧储能水准。现阶段,电网同步规模比较大,想要精准落实同步控制技术难度较高,所以作为国家层面,需大力扶持电网企业,并重视储能技术的发展。
4.4.3 管理方面
通过应用实际了解到,电网侧储能想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完善标准体系的加持,只有注重这方面建设,才能提高管理的程度。电网侧储能从设计开始就需要依托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强对控制﹑测试等模块的管控,借助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不断提高行业标准,及时进行查缺补漏,搭建理想化标准体系,确保各环节实施顺畅。
5 结论
综上所述,储能系统容量范围宽,这是其核心优势之一,放电时间跨度大,精细化程度可以达到毫秒级。新时期,基于新能源发展需求以及考虑到电网侧自身间歇性等,想要降低控制难度,提高预测精准度,需借助储能技术应用,强化新能源发电效果,保障电网可调节性能。在实操环境中,确保输出连续稳定,同时增强并网能力。而想要达成理想目标,需掌握储能关键技术,通过管理技术、调度技术规范使用,提高储能系统应用水平,维持电网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