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 俊 为气象领域技术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022-04-01

工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李俊数值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2015年被湖北省气象局确认为“科技拔尖人才”,两次被授予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李俊1995年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专业毕业后,进入武汉中心气象台工作。适逢中国气象局开展“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建设(简称9210工程),这是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大型骨干工程。他自告奋勇啃下了建设湖北新一代的预报业务流程这块硬骨头。

2002年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成立,李俊毅然放下已驾轻就熟的预报业务,接受组织安排来到暴雨所,一头扎进区域数值预报系统研发中。

针对暴雨预报的关键节点难题,李俊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尺度区域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体系力量带领团队建立起华中区域数值预报体系,该体系集资料同化、快速循环、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于一体,自主设计了AREM模式的侧边界扰动方案,缓解了侧边界对集合预报的影响与制约,实现了区域数值预报向集合预报的新跨越,大大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我国陆地最重要的暴雨影响系统西南涡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李俊潜心钻研,首次采用“集合敏感性方法”进行“适应性观测”研究,验证了利用“集合敏感性”开展我国高影响天气适应性观测的可行性,为适应性观测提供可行的技术依据。

复杂地形下的山地暴雨预报是预报员眼中的痛点。2018年,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李俊向这一痛点发起了冲锋,首次提出“地形不确定性”概念并设计了扰动方案。该方案可以明显改进地形复杂地区强降水的概率预报,为改进我国山地暴雨集合预报提供了一种自主可行的新方案,也为国际上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我国地形复杂、暴雨频发,如何趋利避害,发展水利、防治山洪地质灾害,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科学问题。李俊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利用集合预报处理三类降水不确定性(量级、落区、时间分布)的具体方法,并与水文预报模型结合,解决洪水预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洪水预报科学决策的水平。

这些年,李俊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7项,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获得司局级科研开发奖,其主要成果多次被科研单位、省级气象部门和部队使用,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

2006年李俊牵头成立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发展”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中国气象局确认。作为中国气象局“323”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团队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防汛气象服务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等集体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李俊数值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数值大小比较“招招鲜”
李俊杰作品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李俊儒论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n Classroom
走进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