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2-04-01许静
许静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重要发展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为基础,辩证地提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生产力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可持续生态观,实行“生态系统各要素综合治理”的整体治理观,坚持“严格制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生态观及积极倡导“和谐共赢”的世界生态观。我们要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积极探究实践路径:一是以“两山”理念为切入点,强化国家生态安全防线;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三是补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短板,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制度;四是勇扛大国责任,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艰巨性、长期性,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1-0021-06
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便利,却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气候反常、自然资源衰竭等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稳定,也威胁人类未来的发展和安全。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保障子孙后代生活安全,根据国家具体发展现状和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人的本质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研究问题,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集中表达和重要体现。马克思曾指出:“对于人类而言,他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于自然界而言,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人类需要通过实践参与到自然界发展的过程中,这样自然界的活力与生命力才会被重新唤醒。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2]。人要与自然有良性的互动,可以通过劳动和实践探索、认识、改造自然,但人的实践活动同样受到自然的约束。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可以看出,恩格斯并没有否定人类的实践活动,但是,也提醒人类不要过度沉溺于随意和盲目改造自然带来的快感中,告诫人类要按照客观规律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如果人类恶意采取一些行动破坏自然的平衡,那么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表达的主旨在于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动态平衡。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探究、恩格斯对于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关系的探究深刻影响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观、“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生态生产力观等,提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等理念。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以社会发展现状为依据,坚持用辩证法的思维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二)对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继承与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4]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气质独特。因此,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积极发掘古人的生态智慧,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宝贵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以传统自然生态理念为根基,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彰显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天人合一”认为“天”与“人”是统一的关系,人要尊重、敬畏自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则肯定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达到和谐的状态时,万物就可以自由生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生长和发展规律,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自觉遵守自然规律。“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的范圍由“自爱”不断扩展到“爱天地万物”。自然万物与人一样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所以,人类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开展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蕴含了对自然及生命的尊重。人类在参与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道家以“无为”为追求,强调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不可能游离于自然界之外单独存在和发展,必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告诫人类不要凭主观意愿擅自采取行动,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不仅如此,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逸周书·大聚解》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古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调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要按照季节开展相应的生产活动,不能竭泽而渔。今天,人类活动依然要按时令进行,不能不顾实际、无节制开发,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要建立的“现代化”描述时所说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这句话把人类未来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
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是我们深入学习和全面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该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建设绿色、清洁、美丽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B89DFE49-B1B0-4AD1-8AE1-E9B9EA6ECD14
(一)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生产力观
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相关,且受自然的限制和约束,人类只有在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多符合和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因此自然在社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劳动的自然生产力”[7]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7],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361的思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生产力观深刻指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得到满足。“两山”理念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肯定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效益,驳斥了只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忽略经济发展及抛弃生态环境保护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单一片面化思维。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是协同共生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储备量及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后续发展,保护好自然资源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支持,但若为了经济发展肆意破坏自然资源,人类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会遭到自然的惩罚。经济发展过快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弊端已经慢慢显现出来,所以,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我们要贯彻落實可持续发展理念,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时候,优先选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
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社会图景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需要践行和坚持的初心,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责任与担当。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穿住行等基本方面的实现,而且期盼更加美好、更有尊严、更高品质的生活条件的实现,期待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如基本权利的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雾霾环境的改善等成为人民新的生活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促进民生,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4。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民生福祉的实现。作为公共产品,生态环境是全民都可以享受到的最普惠、最公平的资源,优质生态产品的产生也可以让全民享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可持续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0]。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尊重、敬畏自然,才能获得大自然的馈赠。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不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任何妄图随意改造自然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任何滥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自然的承载力为限度,绝不可竭泽而渔,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所以我们要积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国策,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实行“生态系统各要素综合治理”的整体治理观
自然界由很多种不同的元素构成,人类和山水林田湖草都是自然界这个有机生命体中存在的元素。这些元素紧密相连,组成一个整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8]363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对待自然应有的态度,告诫我们要用系统的思维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虽然看起来是比较孤立的事物,彼此没有什么联系,实则不然,自然界是统一、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割裂的,所以,我们要统筹协调好各个因素,把握自然界的内在联系,用系统的思维综合地进行生态治理。
(五)坚持“严格制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生态观
经过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改善和缓解,但是还不够,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要想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上日程,不能让保护环境成为一句口号、一纸空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4]。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落地执行、法治素养的逐步提高,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我们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安全屏障,着力解决在制度制定、执行等过程中出现的走流程、不到位等问题,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坚守底线思维,让制度成为公众必须遵守和坚持的原则以及不可触碰的红线、高压线。
(六)倡导“和谐共赢”的世界生态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影响程度也日渐加深。针对全球生态问题频频发生的局面,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需要与全世界达成共识,共同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守护好地球家园。中国始终积极探索“和谐共赢”的发展模式,倡导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1]。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始终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将自身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积极同各国进行交流,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保护大会,勇敢承担着作为大国的使命和责任。基于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世界加强合作,共同呵护地球母亲,为构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B89DFE49-B1B0-4AD1-8AE1-E9B9EA6ECD14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繁杂、紧迫、关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两山”理念为着力点,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制度建设,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基础上,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以“两山”理念为切入点,强化国家生态安全防线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等关系进行深刻思考提出的发展思路。我们要始终以“两山”理念为着力点,认真践行“两山”理念,自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积极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我们要立足实际,不断强化国家生态安全防线,形成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着力实施青海湖、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工程,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开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国家生态功能区、脆弱及敏感的生态区域,着力修复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确保自然资源权属清晰、权责明确。创新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优化自然保护地组织架构,充分整合自然资源,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创新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划分各个园区的功能,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分级、统一管理,着重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问题。
(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我们要始终以绿色为价值目标,以发展为价值追求,将生态环境优势、绿色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到真正尊重和保护自然。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将科技发展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格局。以富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为重点、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为载体,建设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为基础、不断壮大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依托当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动力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依托当地优势,将自然资源与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品牌,打响旅游知名度,实现以生态吸引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以经济改善生态的绿色循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将自然资源与农业产业相结合,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推出更高质量的绿色生态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健康、绿色、质量过关、优质安全的生态产品的需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平台,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挖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品牌,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三)补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短板,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9]106-10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需要制度的贯彻执行,实行最严密的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首先,加强立法是前提。各級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承担责任,主动作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其次,保障执法力度是关键。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制度平稳落地。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必须强硬关停,对于不遵守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要从重处罚,并依法追究其责任,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盲目发展经济。再次,公正司法是保障。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问题诉讼的程序,坚决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个别官员的不作为、滥用职权行为。最后,坚持全民守法。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和主体责任,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我们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将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环境的个人、企业严厉惩罚。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
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美好家园,我们要积极推动、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但是保护生态环境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全人类共同承担。同样,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进行辩论时,提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1]。首先,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环保组织合作,努力打造区域合作平台。各国要建立平等、协商、合作的国际环境,全世界的国家都要积极参与到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事务中,在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建设、专业技术合作等方面采取实际行动,共同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其次,勇于承担国际生态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努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我们可以积极向国外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逐渐构筑起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倡导更多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最后,中国要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8]47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加快全球生态治理制度化建设,打造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全人类共享治理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和更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理念,以“两山”理念为着力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发展宗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充分挖掘本地的生态优势,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4]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
[5] 朱熹.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9.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2.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11]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8(2).
〔责任编辑:杜 娟〕B89DFE49-B1B0-4AD1-8AE1-E9B9EA6EC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