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王濛‘焊死’解说席”,更要尊重竞技体育的真意
2022-04-01白晶晶
白晶晶
王濛解说“金句”频出,靠的是对对手的了解、对技术的熟悉。
短道速滑,赢得惊心动魄;场外解说,评得辣味十足。
昨夜,无数人守着屏幕观赛。在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冲线时刻冠亚军的差距只在毫厘之间。正当亿万人屏住呼吸、静待最终裁判时,担任某网络平台解说的王濛拍桌而起,语出“乐”人——“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队!我的眼睛就是尺!我告诉你们肯定赢了!”
事实证明,奥运冠军“眼神”果然犀利。短道速滑队为中国军团赢取开门红,这场决胜毫厘,勇夺首金之战,赢得提振心气。赛场内,奥运健儿英姿飒爽。赛场外,“濛式解说”让人忍俊不禁。一场解说下来,网友纷纷提议,请王濛“焊死”解说席。
纵观全场解说,坐在浑身幽默细胞的王濛身边,金牌体育解说黄健翔也只能甘当绿叶、默默“沦”为捧哏。妙语连珠的解说,也让这位宝藏奥运冠军段子手连提热搜。
除了“我的眼睛就是尺”“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队”,王濛还有不少喜感拉满的解说。当镜头给到意大利选手时,她直接上演一段绕口令:“哎呦她可厉害,滑了再滑不滑再不滑,回家生了几个孩子回来以后,哎呀,比原来滑得还快!”又如,在点评任子威的能力时,王濛直接说出了他的小名:“大象,就是一个人踹下来九圈就完了,让他们后面自己争去。”
表面看,王濛解说“出圈”是靠搞笑能力,因为东北话实在太具感染力。除王濛“大碴子味儿”的解说外,“给它整出去”“biè磕着它”“让它磕去吧”等东北方言也响彻冰壶赛场,狠狠地圈了一波粉。难怪有人调侃,如果冬奥会有第四种语言解说,那一定是东北话。冬奥冠军武大靖也说过,大家几个东北人在一起,那就是出口成段了。
实际上,王濛解说“金句”频出,靠的是对对手的了解、对技术的熟悉。王濛也不只有解说“金嘴”,更有彰显能力的“金鞋”。那金灿灿的冰刀,是只有世界锦标赛全能冠军才能拥有的。回顧征战奥运的峥嵘岁月,王濛曾获得4枚冬奥会金牌,她是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获得冬奥会金牌最多的选手。
其实,从运动“大魔王”变身解说“大魔王”的运动员,不止王濛一个。这些年,不少“大神级”运动员担任过场外解说。
以冷面笑匠著称的乒坛“大魔王”张怡宁为例,在解说2016年世乒赛女团决赛时,张怡宁点评道,中国队主动性无谓失误过多。后面有观众表示不满,说:“你行你上啊。”张怡宁面对观众席,发出意味深长的一笑。还有奥运冠军蔡赟的解说,在网上也有很多拥趸。因为他的花式解说句句戳心,都是毫无套路的真情流露。
还有范志毅上《吐槽大会》“炸场”的名场面,更是让人明白专业人点评专业的事,即使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即使嬉笑怒骂直击痛点,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运动的热爱和情谊。
在为沉浸式“濛式解说”叫好,请愿将其“焊死”解说席的同时,也希望每一位观众明白,竞技体育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比赛的结局都是胜利。
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运动员的个性、尊敬毫无保留地拼尽全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场内健儿毫无后顾之忧地享受比赛、体会竞技体育的真意,才能让场外“大神级”解说员们“口无遮拦”,放心大胆地进行“唠嗑式”解说,用坚定的自信和精湛的专业素养,让紧张刺激的比赛“如虎添翼”。
摘自“红星评论”微信公众号2022年2月6日 杨树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