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游戏权利 创设探究学习环境
2022-03-31鲁墨
鲁 墨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学前教育法草案》)发布,我国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提出学前儿童享有“游戏权利”。儿童游戏权利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中,后在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得以确立。我国作为缔约国,先后出台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虽然这句话在学前教育界已成为共识,但从践行效果来看,多半还停留在理论和口号层面。《学前教育法草案》的发布,使“儿童游戏权利”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起,成为学前教育的法律基础和行为规范。学前儿童的游戏权利是在其享有受教育权的背景下提出的,游戏权利把儿童游戏看成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一所幼儿园都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琢磨儿童的心理,理解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方式,努力为儿童创设各种探究性的游戏环境。
一、幼儿园中的儿童游戏权利
(一)游戏自主权
要使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必须让儿童自主。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观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以及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有进取心。[2]具体来说,儿童自主游戏是指儿童能自己决定进行何种游戏,而不是教师规定儿童玩什么,包括在何地游戏、与何人游戏、游戏多长时间、如何进行游戏等。儿童参与的游戏“以非线性和非片面”的方式进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产生感受、行为和思考的可能性,并保持开放性和可塑性,而不是以固定的方式反映。因此,成人无法为游戏中的儿童建立游戏模式,判断儿童接下来会说什么、做什么、使用什么材料等。当然,游戏自主也不是无限制的、放任的,需要教师适当、适时地进行干预。
(二)游戏参与权
儿童是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虽然他们的身心还很稚嫩,令他们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依赖性与被动性,但这并不阻碍他们对参与生活、表达个人见解的渴求。儿童的游戏参与权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态度的自由。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儿童参与游戏的方式,合理进行干预。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安全而丰富的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把游戏看作儿童参与一日生活的基本方式,保护儿童的游戏参与权就是鼓励儿童以游戏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儿童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占用和制造空间的过程,游戏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质量影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因此,为了给儿童更多的游戏参与权,幼儿园要特别注重环境的创设,能够提供安全的且支持儿童探究的环境,鼓励儿童自己创造游戏的空间。
(三)游戏提供权
游戏提供权不仅意味着要提供游戏设施,还要求更广泛地考虑儿童权利以确保社会和物理环境有能够支持儿童游戏的能力。如果儿童在一个非支持性的环境中游戏,可能会在游戏过程中受伤,或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儿童的游戏能力会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幸福产生影响。可见,教师在意识到儿童自主游戏和参与游戏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该思考什么样的环境能够支持儿童游戏。儿童的游戏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借助一定的游戏材料进行。因此,环境和材料是儿童开展游戏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现有的游戏环境创设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儿童有要求幼儿园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游戏环境的权利。
二、儿童游戏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一)儿童游戏即探究性学习
在幼儿园学习环境中,游戏蕴含着探究。这意味着在一个高度重视游戏的环境中,探究已经存在,且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机会。技能可以在探究活动中产生和得到改进。儿童对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没有预设,他们只是沉浸在游戏中,不断尝试自己的想法。当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时,他们可以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索。
儿童的探究活动有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在摸索环境和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思考如何使用空间和如何摆弄材料,不断试错,不断回顾,反复尝试。探究活动就像捉迷藏游戏,“捉”与“藏”反映了同一个人在同一游戏的两个不同阶段的两个角色,“捉”“迷”“藏”三个字包含角色互换、复杂场景、故事性、自我控制等内容,这就意味着儿童要思考如何找到绝好的躲藏位置,如何在捕捉者快要发现时,不动声色地转移至下一个藏匿点,如何延长游戏的时间等。在探究活动中,儿童要探索材料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有什么效果,如何与其他材料组合等。例如,像树枝这样的低结构化材料,可以与其他材料组合使用,产生不同的效果。探究的过程需要儿童回顾过去的经历。当儿童尝试新游戏时,回顾过去的游戏经历或活动照片对儿童来说很有帮助。这样,儿童可以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什么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什么是令人感到沮丧的,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在回顾游戏时,儿童与教师的交流总结,可以引发儿童更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想法。
(二)以游戏为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
以游戏为途径的儿童探究性学习有两种类型:主题开放式的游戏和主题预设式的游戏。
在主题开放式的游戏中,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儿童自发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的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环境可以是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主题预设式的游戏是教师根据课程或教学计划创设可以激发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这种游戏的问题虽然来自成人,但儿童的探究是开放的,仍然表现为让儿童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从游戏到探究,再到游戏和探究的循环过程,游戏的过程是儿童不断发现问题,探究、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知识不断建构和完善,探究的能力不断丰富和扩展(图1)。
图1 以游戏为途径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以游戏为途径的儿童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建构,以儿童的自主探索学习为基础,注重儿童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关注儿童在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兴趣、注意力、观察、思考、想象、推理以及合作能力等的表现与发展,把儿童看作“完整的人”,关注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相信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并且为儿童的游戏投放多样化的材料,为儿童创设物质丰富且心理安全的环境。
三、幼儿园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将幼儿学习环境划分为空间与设施、个人日常照料、语言—推理、活动、互动、课程结构、家长与教师7个子项目。[3]有学者提出,学习环境属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范畴,幼儿园教育质量通常包括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4]过程性质量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空间设施、设备材料等,心理层面是指教师和幼儿、幼儿之间的关系等。[5]有学者提出,要精心规划物理环境以引导合宜行为,具有可变化的弹性,幼儿园环境要开放且与各层环境互动。[6]儿童探究性学习依赖环境的创设,有学者从多措并举引发问题、营造宽松心理环境、提供有效物质保障和给予多种经验支持四个方面,阐述儿童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策略。[7]美国学者Susan Stacey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探究性环境创设新理念:以引导教师反思自身为切入点,以案例的方式阐明教师支持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方法。[8]由此可见,物质的空间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利用是支持儿童通过游戏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空间环境
1.室内使用真实的自然物
真实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生活即教育”的基础就是儿童的真实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关系连接的总和,而自然物是促成儿童各种关系连接发生和发展的媒介,是教师以及教师依据学习目标预设在环境中的物体。环境中的预设物应该是真实的,教师不需要刻意体现突兀的造型、光线、色彩和声音。幼儿园应该尽可能使用自然物或者自然物制品,如室内多使用木材、石材、竹材、亚麻、棉花等,室内用品多使用木质、竹质、瓷质的物品等。这些材质维持自然生态状态,不过度工业化,不过分防护和洁净。另外,教师应考虑使用特别材质,增强儿童的探索兴趣,实现“师—幼—物”的互动。例如,可以用马槽作为洗手池,以利用其粗糙的触感;空间隔断可使用幔,利用其形成的半透明、半遮挡的空间;教室的地面可以增加木斜坡,利用其高差形成障碍。
2.室内增加有趣的空间
有趣的环境能够引发儿童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探究的源头。幼儿园环境要整体呈现出有趣味的氛围,能够吸引儿童关注、激发兴趣、引起好奇心、促进探究。室内增加有趣的空间要做到:一方面,增加室内活动室的连接,以及室内和户外的连接,扩大儿童自由探索的范围;另一方面,增加私密空间,私密的空间可以给儿童带来更温馨的体验,也可用来躲藏。躲藏是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环境之间互动的一种独特的游戏方式,这对空间环境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在躲藏游戏中,儿童可以逐渐对身边的环境、人和物进行了解,不断熟悉,从而获得安全感、探索的乐趣以及认识自己。
3.户外保留丰富的自然环境
丰富的环境对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作用。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小鼠放进一个复杂的新环境里,让它们自己探索,一段时间后,这些小老鼠的海马体中,神经细胞的数量比普通小老鼠高出四万倍,海马体的体积也增加了15%左右。这说明丰富的环境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幼儿园尤其要重视创设丰富的户外自然环境。自然游戏环境是一个为促进儿童游戏和自主探索而有意创设的空间,旨在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精心设计的户外自然环境应该有土壤、石头、沙子、水、植物等,而且要保证这些是儿童随时可以接触的。户外环境的湿度、温度和光线等一直在不断变化,这能够激发儿童产生新的想法和视角,更广泛地支持儿童的探究性学习。儿童可以在此与环境直接接触,如赤脚走在泥土、草地或沙子上,玩水、玩沙、玩泥巴,爬树、爬土坡等。自然游戏环境具有高度的多感官性,在视觉、质地、气味、温度、声音和运动等方面为儿童提供丰富的体验。
4.环境具有可变化的弹性
幼儿园要适度留白以增加环境使用的潜能。随着儿童探究活动的持续进行,幼儿园环境也要随之变化。环境记录着儿童的成长痕迹,幼儿园环境要有可变化的弹性。在创设环境之初,教师不要将环境布置做满、做足,要留白,要为儿童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探索和创造性行为留可能性。教室内的区域间隔要尽量使用可移动的矮柜、隔板、帘幕等,方便以后变化或增设不同类型的兴趣区域。儿童是环境中最有力量的参与者,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赋予环境新的内容,不断增强环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游戏材料创设
1.开放性材料
开放性材料是指在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所有东西,包括自然材料,如沙子、泥土、木板、树叶等,再生材料,如纸箱、绳子、织物、水管等。开放性材料甚至包括玩耍的一些光影、声音、语言等。开放性材料自由开放、可移动,有无限种可能的玩法,它适合任何水平的任何游戏,可以让儿童开展大量表征性游戏或象征性游戏。
2.吸引儿童积极操作的材料
吸引儿童积极操作的材料可以是反映儿童生活和文化的材料,如室内墙壁上的照片,户外活动场地上的竹篓、石磨、船,或是收集来的民俗用具等。吸引儿童积极操作的材料也可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游戏材料”,根据游戏材料能够维持儿童注意力的强弱程度,将其划分为简单的单元、复杂的单元和超级单元,一个简单的单元包括一种操作材料,一个复杂的单元包括两种不同的材料,一个超级单元包括三种不同的材料。[8]这一研究给教师带来的启发是,需要思考一种材料供多类型游戏使用,以及一种材料的继续游戏和深入探究使用。例如,一堆积木是一个简单的单元,加上一些树枝就是一个复杂的单元,再加上胶带或者线,就变成了一个超级单元。这种复杂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游戏,还可以维持儿童对特定游戏区域的兴趣。
3.刺激材料
刺激材料可以支持和扩展儿童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对儿童游戏的观察或者儿童游戏中的对话提供一个刺激物,以便了解儿童是否需要进一步支持或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刺激物一般是更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即不同寻常的、发人深思的或令人费解的材料。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也需要具有好奇心的品质。对一个游戏活动,问题是让师幼之间真正建立联系的桥梁,当儿童游戏和探究时,教师应该与儿童共同实践。如果教师希望儿童成为探究者,希望儿童提出问题并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必须为儿童树立榜样。
四、结语
儿童游戏权利的提出促使新的教育理念生发,儿童游戏的权利也是儿童拥有的“试错”权利,探究活动可以赋予儿童和教师试错的权利,让他们可以一起学习和改变,共同构建和合作,以及一起探究世界。探究活动可以解放儿童和教师,儿童不再需要通过标准化的练习得到答案,教师可以摆脱僵化思想的束缚和过时的教育模式。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寻找信息和探究,对儿童和教师都至关重要。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儿童一起活动,产生好奇、提出疑问、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