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管理预防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效果观察

2022-03-31胡雅琼刘立红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外渗造影剂依从性

胡雅琼,余 娟,刘立红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深圳518000)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T增强扫描作为临床主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在疾病诊断、疗效判断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1-2]。CT增强扫描过程中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由于患者体质、检查过程中依从性较差或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等原因,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3-4],是CT增强扫描的主要并发症,且临床发生率较高,可造成患者组织、血管水肿,疼痛剧烈,不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同时可影响CT增强扫描质量和检查结果[5]。因此加强CT增强扫描围检查期间护理管理,降低造影剂外渗风险对提高CT增强扫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护理干预在降低CT增强扫描期间患者造影剂外渗风险方面效果不佳。PDCA管理模式又称戴明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持续性解决问题并提高质量的循环模式,在减少医疗护理意外事件、提高护理质量方面效果显著[6-7]。本研究旨在分析PDCA管理预防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51例CT增强扫描患者作为传统护理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61~77(67.63±2.38)岁。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51例CT增强扫描患者作为PDCA干预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60~78(68.17±2.7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CT增强扫描检查指征[8]者;相关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者等。排除标准:对造影剂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传统护理组 采用传统护理进行干预。检查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CT扫描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扫描过程中密切关注造影剂注入情况,发生造影剂外渗后立即停止推注,更换血管,及时向家属解释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扫描结束后指导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代谢排出。

1.2.2 PDCA干预组 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PDCA管理进行干预。PDCA管理主要包括4个流程:计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P阶段:查阅既往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文献和本院存档的病例资料,归纳既往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发生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并一一对应制订预防和应对措施,重点核对造影剂外渗原因及其对应的患者特点,找出造影剂外渗与患者自身疾病或特质之间的关系,针对发生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对本院现行的CT增强扫描检查流程进行改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前认真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扫描部位、静脉条件、病史等,评估造影剂外渗的发生风险,并据此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D阶段:根据制订的干预方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工作。流程如下:进行检查前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CT增强扫描过程的注意事项,说明造影剂外渗的危害及其发生原因,争取患者检查过程最大配合程度;对于检查过程中自认为配合度较差的患者或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配合度较差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其检查过程中需采取约束措施制动,防止检查过程中发生危险;检查前选择静脉时,由于需要团注造影剂,造影剂渗透压较高,同时注射速度较快,因此应选择笔直、表浅、粗大的血管,避免选择迂曲、过细的静脉血管,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C阶段:加强CT增强扫描期间的监督管理工作,由护士长负责做好PDCA管理计划、实施期间的评估工作,不定时进行检查,总结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科室护理成员开会讨论,制订解决方案,并定期(1周1次)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评选穿刺能手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改善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A阶段:针对上一阶段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外渗原因并找出解决措施,制订预防计划,并在下一个PDCA管理工作中实施。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造影剂外渗情况。轻度外渗:外渗量<20 ml,中度外渗:外渗量20~50 ml,重度外渗:外渗量>50 ml。②比较两组依从性及肢体移动、医疗纠纷发生率。采用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9]评估患者依从性,总分10分,得分≥5分为依从。围检查期间,统计两组检查过程中肢体移动、医疗纠纷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检查后喉咙发痒、皮肤发红、恶心呕吐、荨麻疹等。④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检查后,采用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10分,得分8~10分为非常满意,5~7分为满意,<5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造影剂外渗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造影剂外渗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依从性及肢体移动、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依从性及肢体移动、医疗纠纷 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CT增强扫描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病灶,在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疗效评价、预后预测等方面均有重要应用价值[10]。扫描检查过程中需要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以提高病灶检出率,同时对病灶病理变化情况进行定性及对病灶进行定位。但该操作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其给药方式为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操作的差异等,患者在进行造影剂静脉注射时造影剂发生的风险较高,其可导致患者局部组织疼痛、肿胀等,严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影响患者肢体功能[11-12]。相关研究显示,患者血管条件、检查期间依从性、造影剂渗透压及注射速度、医护人员穿刺操作技术熟练情况均是导致造影剂外渗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CT增强扫描护理管理对预防造影剂外渗具有重要意义[13]。此前广泛应用的常规护理管理注重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提高,而较少对患者依从性、护理流程等进行干预[14],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PDCA管理实践的核心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螺旋式上升过程,其以质量改进为精髓,是一种不断循环4个环节的过程,以程序化、标准化、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为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科学指导,不断发现护理措施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得整个护理过程流程化,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落实[15]。此外,在PDCA循环的过程中,各循环过程彼此关联、互相作用和促进,上一循环发生的问题可在下一循环中得到解决和改进,促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PDCA干预组无外渗发生率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说明PDCA管理可有效预防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本研究实施PDCA管理,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既往病历资料对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并制订相应干预措施。若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足使得造影剂外渗,则在检查前详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寻找最适合穿刺的静脉血管;若患者静脉血管较细且弯曲程度较高,则在穿刺前向患者说明情况,缓解不良情绪,反复说明检查期间应做好配合工作,必要时可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约束措施。注射造影剂时,应严格控制造影剂的渗透压及注射速度等,尽可能避免造影剂外渗[16]。

患者依从性差不仅会增加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对CT增强扫描检查质量和结果也至关重要,而护理满意度是评价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17]。本研究结果显示,PDCA干预组肢体移动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依从性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说明PDCA管理可有效提高CT增强扫描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增强检查过程安全性。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在护理过程中探寻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并尽力予以解决,同时耐心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中配合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及造影剂外渗的危害等,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工作,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等,以取得患者配合,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在检查前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对CT增强扫描的认知度,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检查过程中肢体移动的发生,保障检查过程安全性。

综上所述,PDCA管理对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造影剂外渗,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肢体移动发生情况,降低患者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外渗造影剂依从性
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规范化护理对降低CT增强造影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的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