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模式探寻
2022-03-31王延斌
王延斌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课老师遭到学校和主课老师的忽视是十分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开展课堂教育活动过程当中很难发挥他们自身的价值和教学效果,很难为学生减轻学校上的压力,更加无法从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贡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在国内传统的观念下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体育课程当中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兴趣,更难以在身体锻炼中发挥体育运动所带给学生们的教学意义。为此,对于当下所面临的这种情况,可以积极改变现今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困境,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渗透发展,把兴趣化教学运用在体育课程教学当中,由此来创新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之中良好的调动学习热情,并由学生自主开展运动项目的训练,积极有效地去改变在持续已久的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之下,学校运动课堂形成了一系列弊病,从而有助于中小学生养成优秀的运动课程核心素质,提高学校运动课堂品质。
1 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学形势下,小学体育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很难达成以下一些目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内所实行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学习趣味性,使得课堂活动中学生只能够被迫接受任课老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自主辨识能力,老师对开展的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有少许缺陷,使其很难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忱。在这种弊端较多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循环之下,学生自然不愿意在体育课程中积极开展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加难以在课堂之中去发挥学生的基本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之下,学校对学生施展兴趣化教学,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并利用此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同学在自主意愿下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因此,兴趣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也正是和现在学校所提倡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以至于在学校核心素养和信息化教育的有效结合之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课堂朝着生动、趣味两个方面发展,促进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自主锻炼和有关意识的形成,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水平。兴趣也是带动中小学生自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也是促成小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自身积极性。由于小学体育教学缺乏正确的兴趣导向,多数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意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1.1 對学科关注度不够,中小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情况,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间接的影响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况。一方面,多数学校偏重学科知识教学,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缺乏了相应的重视程度。受片面追求成绩理念的影响,体育学科的教学时长和教学投入相对不足,这样不仅影响了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了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有效关注。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把重心放到了运动基本知识、体育技巧的传播上,没有根据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进行体育课程,体育课堂整体较为“被动”,大部分中小学生没有积极投入体育学习的活动。因此,若想有效引导小学生自身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改善小学生现阶段身心健康素质的情况,就要积极地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诉求去设计有效的教学大纲,为小学生提供高质量、趣味性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1.2 由于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不够,中小学还没有形成学习体育兴趣的基础环境
体育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对小学生养成体育兴趣有着直接影响,可以直接影响到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观念和学习热情。其一,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缺少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整合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积极意识,小学生接触到的体育内容相对枯燥、单一。同时,由于家校协同不足赛训体系融合不够,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老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当中,缺乏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有效延伸。其二,学校未能为小学生营造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良好氛围。兴趣是建立在小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理解、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主动学习意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主参与体育课程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体育学科教学的兴趣化认知。为此,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整合家校资源、课堂资源、赛训资源和体教资源等各类型教学资源,通过为小学生设置趣味、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真正认同体育教学,以便于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良好成效。
1.3 课堂转型深度不够,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培养的智慧化空间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体育兴趣、教学资源和智慧技术缺乏充分融合,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兴趣的培养。第一,课堂教学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缺乏应有的关注。截至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皆未能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的兴趣,在素材选择、开设项目以及授课形式等方面,普遍缺少对小学生实际的综合考虑,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成效并不理想。第二,课堂教学、课下训练缺乏有效融合。小学生课下锻炼缺乏专业化指导,影响了学生体育相关运动技能的实质性提升。与此同时,由于课堂内外融合不足,间接影响了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持续拓展和对体育兴趣的培养。第三,体育课堂与信息化教学融合不足。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认识不足,小学体育课堂智慧化建设相对滞后,小学体育教学主动性不足,体育课堂吸引力不足。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学体育教学要积极推动课堂转型,通过构建包含体育教学、课外拓展和社团活动的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小学生形成自发、自主的体育学习认识,使小学生在灵动趣味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发展个性化体育项目。
2 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思考
在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化改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个性和学习兴趣,针对性地去设计有关的体育教学课程,要坚持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角度具体探索兴趣化教学与小学体育本质要求的融合路径。通过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模式和理念,充分满足不同学生之间的体育项目爱好,为了学生培养浓厚的课堂兴趣,提供多元化的项目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够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真正践行终身体育理念,推动小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体能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实现由体育内容教学向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立体化转变。
2.1 充实内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内容,校内体育老师们应当积极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锻炼程度,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体育课程设计,通过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所有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在体育课程当中,从而开展并创设富有兴趣的体育相关课程,为学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使小学生能够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能够敢于提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勇于自主锻炼,纠正学生自身在课堂学习中所养成的不正确的锻炼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得学生在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之下,形成一个正确的知识获取途径,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开展的“跳箱”运动的课程中,许多小学生见到放置的箱子时,就产生了害怕心理,而这时的老师必须转变课堂形式。所以,在授课之前,老师应当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投屏的方式,观看一些体操运动员在运动竞技场的比赛片段,使学员更加佩服他们的优雅的体态、熟练的姿势和体育精神。如此,就可以较好地减少了学员们心里的害怕。小学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行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极大推动信息化技术深入到学校且走进教室。
2.2 创新教法内容,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小学体育老师或是各阶段的体育老师在兴趣化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改进,做到不断创新,能够促使教学内容显现出趣味性,以新鲜且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锻炼身体时的注意力,敢于打破多年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桎梏,给学生带来更多体验的教学内容,用此方法来缓解当前教学课堂难度,提升课堂的灵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体育课程中教“分腿腾越——跳山羊”这一内容过程中,这些动作其实都并没有太大难度,在初始练习的时候,学生都不敢去跳山羊。笔者因为要向学生传达展示清晰的动作,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几个部分,助跑、踩跳——撑起、分腿——推手、落地,通过分解慢动作能够直观地让学生观看,从而消除学生内心中的恐惧,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展示动态,使学生了解每一环节。这将更加有利于孩子掌握,与此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潜能,能够主动参与,并且从学生的欢乐中练习。
2.3 专业引领,均衡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校和老师应该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发展规律持有重视程度,要合理实施学校体育兴趣化教学的核心理念。要从学生兴趣化视角开展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既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小学体育学科特征,也为当前改善小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供了合理路徑。首先,要科学、全面地收集全国中小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与愿望,并以此为基础,指导他们合理地规划运动兴趣与学业目标,切实培养他们形成富有成效的运动生活习惯。其次,学校要坚持以趣育德、以趣促学,把兴趣教育和科研引导的深度融为一体,并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法等新形式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以减少学校运动技术课程的单一性和乏味性,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最后,要充分保障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发形式新颖、趣味导向的体育项目,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体育学习选项。以"后滚翻"教学内容为例,结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兴趣化改造。在课堂热身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与小学生共同练习韵律操,有效调动小学生的课堂热情,提高了体育课前热身成效。在课堂教学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平坡后滚翻、斜坡后滚翻的技术要求,引入“推起成桥”“双脚传球”等游戏,使小学生在趣味课堂中有效掌握“后滚翻”的技术要领。
2.4 优化课堂,创新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模式
以兴趣化为主要特征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为当前全面变革和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机遇。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并非简单以兴趣为基础开展体育教学,要突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注重将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的优秀经验与兴趣化教学创新相融合,综合考虑小学体育教学的自身价值、人文精神和趣味内涵等要素,真正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升级。另外,在探寻学校的体育课程创新途径时,要合理运用游戏化教育、兴趣化教学模式,给小学生们营造趣味教育情境,从而调动他们对参与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课程中学会积极参与课下的体育锻炼,推动小学生自发参与、自觉训练,助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例如,在开展“100m快速跑”教学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设计趣味性教学课堂,通过对小学生常见的错误动作、标准动作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小学生掌握起跑技巧、摆臂姿势等短跑技术要领。通过实施趣味性教学,既能有效地消除传统田径教学的枯燥性,也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找准田径技能学习的关键点,实现田径学习、训练的最佳效果。
2.5 科学评析,优化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导向
在全面优化学校的体育课程机制时,要以学生多元兴趣发展为目标引导,坚持教育专业技能导向,重视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布局课程场地、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以及结构化重组体育课程素材等,应当对小学生进行系统且又科学、全面化的进行评析,让他们在感受运动乐趣的同时,全面发展个人兴趣,拓展发展空间,从而达到身体素养的全方位提高。要重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人爱好,合理发掘他们体育学习的趣味点,并充分运用游戏、故事和智慧化课程平台等,从全方位盘活他们体育学习的动力源,从而提高他们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的内生发展力量。要通过适时调整和优化学校体育评析模块,把学生兴趣养成、动作发展和学习习惯等基本内涵融入其中,以实现科学评析的导向价值,达到以评促练的理想效果。
2.6 整合资源,充实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力量
在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时,要重视整合教学资源,为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学校要开阔教学师资选聘视野,积极推进“体教一家”理念,通过聘请专业教练员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进行指导,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训练课堂形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趣味体育为内容的“主题墙”“知识楼梯”等体育文化阵地,通过打造趣味校园文化环境,助力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的有序实施。要加快家校协同进程,通过整合校内外体育教学资源,构建有特色内涵和趣味优势的个性化体育教学机制。学校要结合校内体育教学资源实际,选择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作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的依托载体,通过优化小学生学习体验,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化创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兴趣化教学理念下,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并建立完善的运动素质的培养,老师必须要考虑到在教学当中整合兴趣化教学的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老师要积极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针对性地设计出不同的兴趣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兴趣化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体育课程体验,从而感受体育课堂带来的价值和教学意义,从心理上主动接纳体育知识和体育训练项目活动,寻找适合学生自主锻炼的锻炼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从而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伊宁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