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探析

2022-03-31

当代体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质量

熊 燃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升体育素养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可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技巧,而且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因此,强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实施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很有必要。

1 高职院校实施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强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近几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對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及体育课程开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将保障体育课程规范开设,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各项文件精神在高职院校落实落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在高职院校生根开花。

(2)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偏重于技术技能培养,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和学生更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有所忽视,课程开设要么大打折扣,要么流于形式,体育课程亦不例外。体育具有养德、益智、勤劳、尚美的育人作用。建立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将巩固和提升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及其所在部门的功能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利于增进体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般而言,基于体育课程教学远离教室、多在室外等实际,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较其他课程更为困难,因而,其教学质量的保证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依赖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纪律自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考核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的评价也应贯穿评价始终。建立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将进一步强化教学监控,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4)有利于真实描述和记录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为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和指导高职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既有详细记录,又有全面而真实的动态描述。通过质量报告,不仅可以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客观情况,而且便于及时把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在执行相关文件过程中的经验和差距。此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体育课程质量报告记录的数据信息,借助类比测算和综合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文件予以协调指导,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报告的遵循原则

(1)规定性与校本性相统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学分安排、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具有严格的文件要求,课程质量报告必须充分体现和强化这些规定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在落实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情、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鼓励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及学校特色,契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特色化的体育教学项目,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彰显校本特色。

(2)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统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报告,首先必须真实客观,记录的数据信息必须全面准确,尊重事实,不回避问题并敢于正视问题;其次要客观公正地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实际,真实体现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后是针对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统一要求,切合实际地选取测试项目,客观公正地反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学生,使用统一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3)主体性与主体多元化相统一。高职体育课程的质量评价,从评价主体看,既要重视政策性主体和常规化主体,也要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还应该包括在校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从评价内容看,除了需要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体育意识、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被评价者的体育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诸多非智力因素。

(4)时代性与动态性相统一。教育必须体现时代主题,质量是运行的产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具有方向性、科学性、规定性和时代性内在统一的特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和健康中国的时代主题。因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必须及时记录“00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时代特征,并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高职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实施动态调整,体现方向性和针对性。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统一。定量分析是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方面信息的数量及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的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减少了主观臆断对分析问题的结论判断,具体案例往往能有效增加质量报告的公信力。定性分析是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是对高职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是不是”“好不好”等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判断。高职院校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总结提炼出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并融入质量报告中,不仅对自身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度反思,而且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报告的框架结构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质量报告不同于过去的工作汇报,应该是在体育教育教学实际实施的基础上,上至顶层设计,下到教学效果,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全面与重点结合、成果与问题结合而形成的分析报告,在结构体系上应具备如下质化和量化的系列要素。

3.1 顶层设计

(1)学校概况。包括学校名称、学校性质、学校层次、学校类型等。

(2)机构设置。包括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包括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等。

(3)制度建设。包括高职院校关于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

(4)协同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教学系统、学工系统、宣传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工会及妇联组织等协同推进。

3.2 教学条件

(1)教学场地。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4〕6号)的要求建设体育体育场馆,配备体育设施。满足生均体育活动场所面积应不低于5平方米/人;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2)教学组织。主要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机构设置,是否作为学校平行二级院部设置,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是否健全。

(3)教学设施。包括学校运动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体育教学及体育比赛活动开展所需的设备器材以及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站等。

(4)生均经费。包括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经费的落实情况,是否纳入学校年度总经费预算年终经费决算;满足每年体育维持经费应不少于40元/人(在校生)。

3.3 师资队伍

(1)生师比。指学校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课程专兼职教师人数(兼职教师每3人按照1名专任教师计算)的比例。生师比原则上控制在320:1以内。

(2)专任教师情况。包括体育专任教师总数(兼职教师每3人按照1名专任教师计算)、专任教师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专任教师校内外社会兼职情况等评价指标。

(3)兼课教师情况。包括校内外兼课教师总数、学校核定的教学工作量、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及兼课教师来源情况等评价指标。

(4)教师培训情况。包括专任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量、学历学位进修量等考核指标。

(5)教科研成果。包括专兼职教师教研、科研方面的成果及获奖成果。教师教科研成果按照校本考核要求合格率达95%以上。

(6)社会服务。包括专任教师承担区域体育比赛组织、体育场馆建设、社会体育培训指导、开展社会实践、寒暑假学习考察活动等。

3.4 课程教学

(1)课程设置。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制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细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选项课、选修课。研制《体育课程标准》,开设三个学期的公共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总课时不少于108学时。

(2)课程结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衔接,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形成校内外、课内外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3)教材体系。包括学校教材委员会统筹下的教材审批、征订、发放和使用制度,以及配套教学指导等的编写制度等。

(4)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包括以发展体能素质,做好职业准备的基础运动能力训练;以提高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休闲习惯的“竞技”与“娱乐”内容;以丰富传统健康养生知识、掌握健身、保健、康复类技能内容;以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为目标的体育理论类内容。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5)教学组织与实施。高职体育课程要遵循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体能发展规律,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生态,探索实施任务式、项目式、模块化、开放式、探究式多样化教学模式。

(6)教学信息化程度。包括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信息化运用情况等,还包括体育课程在线资源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情况等。

(7)教学考核评价。包括体育课程教学平时、期中、期末考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课内与课外考核,同时还包括具有校本特点的考核评价等。

(8)课程建设。包括体育学科的建设与“三教”改革情况,诸如优质课、示范课评选,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

(9)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案例及相应的展示平台。基于体育课程教学一般是远离教室、多属实践内容的实际,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其教学质量监控较其他课程更为困难,教学质量的保证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纪律自觉。融于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融入情感和人文因素,激发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的认同,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授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中,结合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有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3.5 课外体育活动

(1)早锻炼。建立高职院校早锻炼管理制度,推崇多样化的早锻炼方式。通过早锻炼,保证和充实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为其他课程学习积蓄充沛精力。

(2)课外体育活动。重视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3)运动队组建与训练。“日常练兵,赛时能上”,组建高职院校体育运动队,并将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之中,积极组织运动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

(4)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上报测试数据。

(5)体育俱乐部。包括学校团委、体育课所在部门、教学院系等组织管理的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教师参与指导的体育俱乐部情况。

3.6 体育学科比赛

(1)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情况。

(2)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包括国家级、省级以及省级以上体育协会组织的球类、田径类、体操类、舞蹈类等比賽情况。

(3)市级体育比赛。包括学校所在的市区组织的球类、田径类、体操类、舞蹈类等比赛情况。

(4)校级体育比赛。包括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活动情况。

3.7 问题与展望

包括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主要举措。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体育课程思政相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面临一些困境。有的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明确,元素挖掘和思政资源开发不到位;有的教师课程思政内容碎片化、空乏缺乏系统性;有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简单地理解为课程加思政,导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等等。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好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和教学研究,采取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和办法促进体育课程学科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的双达成。

高职院校建立体育课程质量报告制度,旨在全方位描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状况,审视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情况。通过定量分析、数据支撑、问题诊断、原因剖析、图片呈现和案例说明,以期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体育课程质量,更有效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课题:本文研究系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五化’推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20823)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质量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