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音乐“本体”,追求“真性”体验

2022-03-31王红梅

江西教育C 2022年2期
关键词:本体小学音乐

王红梅

摘   要:立足音乐“本体”,就是要注重音乐要素,时刻围绕音乐要素展开教学,从而让音乐教学真正富有“音乐味”。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表演、画图等诸多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落实音乐的基本要素,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本体  真性体验

音乐“本体”是音乐基本要素的体现,包括音乐的节奏、旋律、织体、调式、曲式等。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音乐“本体”,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度感知、表现和创造,从而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实际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聆听、积极表演、动脑画图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通过发掘音乐学科多层面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 多元示范,让音乐学习体验丰富化

在对音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录音、视频的播放及亲自演唱示范,给学生以听觉的盛宴,丰富他们的直观体验,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因为音乐从本体上说,是一门聆听的艺术,视听练耳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对音乐的学习,自然离不开聆听,但这种聆听不是机械的、盲目的、重复的、无意义的,而是一种主动的、有选择性的、有意识的聆听。音乐的聆听,不是机械地张开耳朵,而是将思维、想象融入其中,是一种审美式的聆听。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段式聆听、细节性聆听。既要引导学生展开单一性聆听,又要引导学生进行组合性、整合性的聆听。多元性的聆听,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更精彩。

比如,在教学《小狗圆舞曲》时,笔者采用多种渠道,通过富有动感的旋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并引导他们感受作品的节奏、力度、速度。笔者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听出这首曲子具有圆舞曲的四三拍的节奏特点、旋律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分段细听、重点聆听。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想象。如在欣赏第一乐段时,学生普遍感受到欢快、热烈的气氛,仿佛是小狗在欢快地玩耍;在欣赏第二乐段时,普遍感觉到不同于第一乐段,这一乐段显得比较安静;在欣赏第三乐段时,有学生说,又仿佛回到了第一乐段。这样的感受,能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笔者认为,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倾听、感知、发现、探究。唯有如此,学生在整体性的聆听过程中,才能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因为,只有关注音乐的本体,学生的聆听才不会偏离方向,学生的音乐学习才具有明晰的指向性,教师的音乐教学也才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联想,让学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音乐之美。

二、 律动辅助,让音乐学习体验可视化

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与体验是内隐的。如何将这种内隐的音乐学习感受、体验外化出来?可以借助声势辅助。声势辅助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可视化。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一个人的音乐学习需要通过声势带动节奏体验。这就是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声势律动,主张将学生的身体律动作为乐器来对待,这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认知。

所谓“律动”,是指“根据音乐本体的力度、节奏、速度、性质等,有节律地重复一组或者一个动作”。音乐的律动不仅能培育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而且能培育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反应力。在律动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也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创新,从而让学生在模仿中律动、在合作中律动、在创新中律动。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善于在模仿中律动,中年级学生善于在合作中律动,高年级学生则应在创新律动上下功夫。

比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微笑波尔卡》时,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做音乐的律动,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微笑波尔卡》是一首三段体的乐曲,所以笔者通过律动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首先是“角色互换表演”,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分男女组进行律动。男生和女生分别手拉手,围成数个大圆圈,在A段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左右踏节奏,B段要求往中心点先进再退,当聆听到“|XX X|”节奏反复出现时,就进入C部分律动。其次,引导学生用各种表情、眼神、手势等动作进行律动,这是一种互动性律动,他们相互击掌、拍手,在“玩”中体会音乐的律动。最后,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示范的作用,让一些律动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进行展示。在整个律动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音乐节奏、旋律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肢体和表情来呈现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律动的舞台,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间进行个性化的展示。如此,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融入律动之中,就会创造出更多的课堂惊喜。当然,以身体律动辅助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地融入动作,而是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甚至用动作来创作音乐。在课堂上,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始终以一种动作的律动来展示,要以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不只是动手,还可以动脚动腿、扭腰摆胯、摇头晃脑,从而让律动的形式更加丰富,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

三、图谱辅助,让音樂学习体验形象化

乐谱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五线谱和简谱。一般来说,教材中的乐谱基本上是简谱,服务于学生的唱。而五线谱主要方便于吹拉弹奏。我们知道,简谱有一个致命性的弱点,就是不容易看出音的高低起伏变化,或者说不太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帮助、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变化,用自己的符号去画“图谱”,从而让学习直观化、形象化。这里所说的“图谱”,其实就是指“用线条、颜色、形状、符号等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等形式要素”。图谱的特质就是形象、鲜明、直观,能催生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最为简单的图谱就是引导学生画出“旋律线”。

事实证明,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歌曲的音高图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发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比如,在教学《我们祖家是歌乡》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尽管模仿试唱了很多次,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一些错误。究其原因,是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该歌曲高低起伏的走向,常常在歌唱的时候“反调”“翻调”“走调”“偏调”等,因而产生了某种无助感。为此,笔者引入了图谱,指导学生根据乐曲中“音”的高低、强弱、时值的长度等,画出自己听出的高低起伏的旋律线。然后,通过展示学生绘出的各种高低起伏的旋律线,在讨论与比较中,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确定音的高低走向。因为有了旋律线,学生跟随旋律线一起感受它的起伏,就显得轻松多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一边聆听、学唱,一边画旋律线,那么学生不仅能静态地把握音的高低,而且能动态地把握音的起伏走向。渐渐地,他们的歌声就会变得自然起来。

图谱辅助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当然,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智慧地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发掘音乐作品的各种要素,让学生从节奏、节拍到乐句、结构等,层层深入。这样,图谱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四、技术辅助,让音乐学习体验快乐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都是教师领唱,但现代音乐教学,不仅要将相关的乐器引入其中,而且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我们知道,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学习时空,从而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快捷、更高效、更直观、更动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音乐学习,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技术辅助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声色光影的功能,要力图构建一种综合化的辅助格局。与传统的辅助手段相比,技术辅助更多元、更动态、更丰富。以《七子之歌》的教学为例,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唱,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一乐曲的创作背景。为此,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眼,在形式上,播放了“海风阵阵”“海浪拍岸”的音效,让学生能和着节奏打节拍,对歌曲的节奏、音的强弱有清晰的把握。另外,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注意发音位置、音高、换气等各方面的要素。在内容层面,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记录《七子之歌》创作的背景片段,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925年,闻一多留学美国,在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凌辱,创作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在介绍的时候,多媒体画面可以展示帝国列强的凌弱霸道,可以介绍澳门的风土人情,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领略闻一多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感受到澳门人们期盼回到祖国妈妈怀抱的情感;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对清政府无能的愤懑。这样的一种教学能深化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体验。

在应用技术进行音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观赏的目的,更要考虑技术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文化等层面的内在关联。因为技术之于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理解与认知,激发他们对作品情感的丰富体验。

综上所述,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一个用心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用情感悟的过程。回归音乐的本体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在围绕音乐本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音乐本体性的要素,要时刻围绕音乐本体要素展开教学,从而让音乐教学真正富有“音乐味”。在小学音乐教学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应用聆听、律动、图谱、技术等手段,从各个层面去智慧地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戴海云.浸润心灵须行“乐” 通感体验唤潜能——音乐教学中通感的内涵、作用及运用要点[J].江苏教育,2017(17):7-9.

[2]方元.摭谈通感效应原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2):38-39.

[3]陈虹.借鉴“奥尔夫”优化节奏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0):8-10.

[4]张志红.“混搭”:让音乐教学更精彩[J].江蘇教育,2011(13):48-49.◆(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猜你喜欢

本体小学音乐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