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不易

2022-03-31陈思炳

检察风云 2022年4期
关键词:袁某贾政萧何

陈思炳

在基层干部选举时,常用“正”字来计票。“正”字笔画简单,方方正正,既形象具体,又含义深刻。品行端正、办事公正、为官清正、做人纯正,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并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写贾政赴任江西粮道, 一开始还比较规矩,勤俭谨慎,不贪不腐,“一心做好官”,对“州县馈送,一概不受”。后来,跟随他的奴才们不干了,本来指望能出来大捞一笔,没想到这位老爷这么死心眼,干脆“辞职”了。他的家奴李十儿看没有油水可捞,便用三寸不烂之舌给贾政吹起了耳边风:“趁着老爷还精神,老太太身体还硬朗,顾着自己就是了。不然,到不了一年,老爷家里的钱也都贴补完了,还落了个上至下的人抱怨……老爷要知道,民也要顾,官也要顾,若是依着老爷的法子,不用州县的一个大钱,外头这些差使谁办?”经过李十儿巧言开导,贾政也动了心。李十儿趁热打铁:“老爷要保个清白,里头的委屈,只要奴才去办,碍不得老爷的。”终于,贾二爷扔出了一句:“我是要保性命的,你們闹出来不与我相干!”有了主子的默许,李十儿等人便招摇撞骗,敲诈勒索,重征粮米,肆虐百姓,使腐败之风愈刮愈烈。对此,贾政佯装不知。结果,终于落了个官降三级,免职回京的下场。

汉朝的首任相国萧何,在汉高祖刘邦南征北伐之时留守关中,既管好全盘政事,又保障大军的后勤供给,还拿出自己的全部家财交助前方作战。因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直使关中百姓“只知有相国,不知有汉王”。此事让刘邦打听到后大为恼怒,逼得萧何后来不得不搞点以权谋私的污行来为自己“正名”,依仗权势,强行贱买大量民田,使得关中百姓大失所望,怨声载道,上书刘邦管管相国,为民作主。这一来,刘邦的威信高了,萧何的民声坏了;刘邦放心了,萧何无性命之忧了。

贾政想做一个清官,遭下人“围猎”;萧何想做一个廉相,惹汉王猜忌,结果都背弃了初衷,改“正”走“邪”了。当然这是封建时代为官者的环境所致,也是他们自身心存私念,没有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的必然结果。

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当初选举时也的确获得了不少的“正”字,但后来挡不住种种诱惑,迷失了方向,走向“正”的反面。四川省蓬安县委原书记袁某就是如此。2001年7月,34岁的袁某离开西南石油学院团委书记的岗位,走马上任四川省西充县副县长。在大学工作时,没人送“红包”,到县里工作后,送“红包”的人多起来,袁某开始还能坚守“同流不合污”的原则,不开这个口子,2002年底的某个晚上,一个干部给她送了1万元,当时她和丈夫带着儿子开车追了几里路退钱。在县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她逐渐意识到,逢年过节收“红包”似乎是个“平常事”,别人收自己不收反而显得另类。有一次,她还因为拒收红包被下属疏远。于是,袁某开始尝试着改变,她对红包不再排斥,胆子也越来越大。她担任蓬安县委书记后,不到两年贪腐数额飙升到4000万余元,最终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

守“正”,就是守初心。人生起步“正”不易,坚持一“正”到底更难得。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念,时时拂去思想上的灰尘。要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经常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汲取营养;要多听群众的批评意见,多看自身的短板;要遵规守矩,警钟长鸣,始终做到不忘“正”,不离“正”。

图:付业兴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袁某贾政萧何
Optical spectroscopy study of damage evolution in 6H-SiC by H+2 implantation*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遗嘱部分无效,房产应当归谁
男子为救母监守自盗,自首获缓刑
砸在手里的“活动经费”
贾政也有温情时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
贾政缘何被奴才拉下水?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