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逻辑关系

2022-03-31王泽光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开发旅游资源

王泽光

摘要:生态旅游是生态学向纵深层次推进而拓展的新领域, 亦旅游活动多样化、高级化而萌生的新兴旅游体系, 不仅开拓了新的旅游领域,也使得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得到质的升华。生态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绿色产业,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淳厚的人文风俗为特色,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度假娱乐及提供各种商业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生态旅游不仅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主要的度假方式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一个产业。

關键词:生态;资源;旅游;开发

一、生态旅游资源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球屋脊的喜马拉雅到原生态的青藏高原,还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从绚丽的帕米尔高原到三亚的碧海蓝天,无不充满自然的神奇,令人向往,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天然基础。所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化历史名城、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旅游度假休闲区以及特色各具动物园、植物园、四川大熊猫繁殖中心、海南野生植物保存基地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1)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域辽阔,纬向跨越近50º,经向跨越超过60º, 地域特征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西靠世界欧亚大陆、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大洋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最复杂多样变异的气候特征,因此也为我国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条件。

我国有960多万陆地国土和300多万海洋国土。在广袤的大地上繁育着占世界12%以上的动植物区系,动植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高等植物有3万多种,其中裸子植物300多种,被子植物25000多种,蕨类植物2600多种,苔藓植物2100多种。动物资源中,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有2100多种,鱼类约2100多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则种类更多,由于我们认识世界还非常有限,还有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所认识,估计尚有多大几万种之多,为深度探索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国对生态自然的保护也是一波三折,建国以来对自然保护的认识逐步深化,虽然建立了一套自然保护法规,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公约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以及“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等,但限于人财物投入有限,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不足,如何有机的把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是我们值得深思熟虑的命题。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推行以“游”养“保”应被视为自然保护区得以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2)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某种海洋保护对象划定的海域、岸段和海岛区,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 (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 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 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 性特性。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设置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至1995年底,共设置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具体设立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 亚珊瑚礁、南麂列岛,以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 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

(3)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虽然生态系统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可是忽视了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促进人类作用的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MAB强调运用跨学科方法综合研究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强化科研人员、决策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及当地居民的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生物圈保护区是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陆地和海岸带或海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环境受保护的区域。鼓励科研人员、决策领导、规划设计人员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创新性合作模式,共同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的建立首先要使当地广泛的人民共同受益,并保存传承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生物圈保护区之间已经组成了国际保护网络。

我国非常重视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达到26个。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卧龙生物圈保护区,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护区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温带荒漠区博格达峰北麓生物圈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珍禽生物圈保护区,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茂兰生物圈保护区,丰林生物圈保护区,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南麂列岛海洋生物圈保护区,山口红树林生态生物圈保护区,白水江生物圈保护区,高黎贡山生物圈保护区,黄龙寺生物圈保护区,宝天曼生物圈保护区,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达赉湖生物圈保护区,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亚丁生物圈保护区,佛坪生物圈保护区,珠穆朗玛峰生物圈保护区,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

1993年7月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制定了行动计划及章程,建立了网络,开展培训,进行交流,创办了出版物。

(4)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完善的动植物资源库、基因库、土地涵养水库,是山脉、水土及植物、动物的完美组合。其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诱人,空气清新, 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的场所;旅游者通过饱览森林生态系统奇异的物种形态、山川的群落结构,吐纳清新空气、畅饮洁净的泉水,从而体验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了解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善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中的每棵植物、每个动物、每条流淌的小溪,都是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活”教材。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最广泛与最佳场所之一。

中国森林公园从总体上说来,森林公园数量还是少,省市间不平衡,整体品质不高,相关法制不健全,没有建立森林公园统一的管理模式。

(5)国家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也就是中国的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是通过几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自然遗产,而且是世代不断增值的遗产。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08处,其中22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其中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三江并流 等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其中有1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甘肃敦煌、湖北武当山、安徽黄山、西藏布达拉宫、河北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山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四川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湖南武陵源等。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具美感特质的国土资源,最优美优雅的自然景观与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荟萃之地,有很高品赏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国家风景名胜区类型奇多,自然景观多姿多态,文化内涵深远,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是开展自然生态保护旅游,从事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的理想的圣地。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些生态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但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如何和谐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方式有手段。现在不仅是游客的生态意识浅薄,并且无论是旅游经营企业,政府开发部门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光短浅的经济行为,生态旅游项目的评估、开发及规划无科学论证,超限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漠视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再生,导致环境不可逆转严重污染、旅游资源破坏性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相当多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近功近利,没有深入的全面调查研究和积极认真的论证、评估,规划部门以领导意见为宗旨,项目匆忙开发。这种粗鲁地进行探索式开发,必然是重开发、轻保护,必然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如:

1.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缺乏因有管理,职能部门执法而不作为,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以野生动物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我国对生态旅游还是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开山铺路盲目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3.多数旅游地往往是贪大求快,经济目标第一,去年游客 200 万,明年 300 万,若干年后突破 500 万,而不是真正科学地基于生态承载量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没有一个游客容量的上限。游客大量涌人对保护区的过量践踏、排放的生活垃圾及污物,都在改变并侵蚀着保护区的原貌。由此产生的“商机”引发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的建设更是给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划上了大量有形或无形的伤痕。

(2)游客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为基础的。旅游者应该觉醒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自发地宣传普及生态知识,自觉地参与环保,使得生态旅游发展成为较高层次的旅游。目前尚有不少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对生态旅游缺少真正理解,有的仅是为到山林里走一趟,赶一回时髦;有的直奔山珍野味而来,不到口誓不罢休;有的在享受大自然之余,破坏大自然,乱涂乱丢,惊得鸟也飞,兽也走,他们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亂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驰名世界的黄山景区、庐山景区垃圾星星点点,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现已开发的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资料表明:目前已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年来,生态景区的过度人工化、过度商业化、过度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人为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铺路,自以为是的规划而砍树毁林,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游客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喧宾夺主,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和谐,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整体性。

有的景区不顾生态环境、既有条件,建寺立庙,修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区、古迹文物处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伤害。

有的风景区唯经济为唯一目的,大搞旅店、餐馆的建设,修建开辟旅游设施,盲目扩大旅游区和游客人数,而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对环保科研更是无投入。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比比皆是,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也就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诱导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而不加保护,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特别是长假更是水泄不通。甚至有40%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生态旅游活动,修路建舍,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并支离破碎,动植物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猜你喜欢

开发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