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融合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主体博弈行为影响分析
2022-03-31吕梦婷申皖晴辛颖
吕梦婷 申皖晴 辛颖
关键词:产学研;博弈论;乡村产业融合;农业技术创新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全面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分析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主体的行为,分析其协同创新的影响,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更好的发展。运用博弈论等工具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构建相关模型、找到收益矩阵、计算出各个博弈主体的总收益函数、对总收益函数进行求导等分析,探究表达式的现实意义;针对最终的表达式及其现实意义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1.背景
1.1產业融合
在新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产业融合是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1]目前大部分学者对产业融合和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聚焦在如何改进农村发展的困境和促进农民的共同富裕,以及要用怎样的方式探索新的研究道路。涂胜伟[2]认为,我国从摆脱贫困到实现全面小康的实践表明,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个时期,都将是实现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而新技术为农业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不同的新技术如何与农业融合来改进目前生产力不足所面临的困境离不开产业创新。针对这一问题不同学者从收入、产业链、市场体制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农业创新技术水平虽然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科技的转化率不高、智能化生产水平还有待提高。[3]目前我国农业创新仍存在许多问题,也正是说明了当前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2产学研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各类主体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许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人才系统、机制体系等各项研究。这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协调发展的话题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以安徽省为例,产学研的特点表现为:合作创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中工业占比更大、政府对产学研的资金支持力度很大、产学研合作最大的动能来自客户的需求。[4]通过这些特点表明,产学研合作在农业还比较薄弱、系统的体制体系还有待研究。
2.博弈主体间的问题描述
自产学研模式兴起,政府机构、企业与高校关系日趋紧密,从而加快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创新知识成果转化应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农业企业和高校的多重影响。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政府决策:政府决策分为支持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两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在此模型下,为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加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政府对高校和农业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落实。政府通过、制定相关资金扶植政策的方式给予农业企业技术支持和风险补贴,能够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大力创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科创环境;政府通过加强高校农业研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式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声誉,加大对高校的支持能够起到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的作用。
农业企业决策:分为支持产学研模式和不支持产学研模式两种。企业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现成果转移转化的基地,“产学研”联合办学有助于企业满足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要。首先,企业能更好地从高校选拔应用型人才,高校拥有先进的科研平台、良好的技术储备和科研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相对丰富,企业与高校合作对农业技术开发,进行科研攻关,能够加快创新效率,提高企业的农业技术竞争优势;但是,支持产学研模式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内部的信息容易泄露,企业支持产学研模式需要对高校设置一些激励机制,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和研发成本,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承担可能的风险责任。企业不支持产学研模式,也会造成了企业急需人才的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企业缺乏竞争力,进而影响了企业效益。
高校决策:分为支持产学研模式和不支持产学研模式两种。高校支持产学研模式能够保证高校关于农业科研过程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彰显高校服务社会效能,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促使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校可以根据乡村振兴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招收农业相关专业的优质学生,及时调整办学模式和科研方向,加深课题的研究深度,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转化以及有的放矢地培养社会与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和应用。相反,如果高校不支持产学研模式,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同时,可以平衡高校对各个专业的投入,而不仅仅是对农业相关专业极度重视,造成其他学科建设滞后。
3.参数设计与收益矩阵
3.1参数设计
政府参数设计:政府支持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额为A_1,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金额为A_2,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风险补贴成本为C_j,政府加强高校农业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为C_Z,高校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所带来的福利值为R_0,政府有P_1的概率选择支持农业企业,有(1-"P" _1)的概率选择支持高校。
企业参数设计:企业支持产学研模式的研发成本为C_0,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承担可能的风险成本为C_m,企业内部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成本为C_n,人才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为R_m1,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为R_n1;企业不支持产学研模式下,人才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为R_m2,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为R_n2,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导致竞争力不足所带来的成本为C_t,对高校造成的间接损失为C_p,企业有P_2的概率选择支持产学研模式,有(1-"P" _2)的概率选择不支持产学研模式。
高校参数设计:高校支持产学研模式给高校带来的间接收益为R_1,带来的社会效能为R_t,需要投入的科研成本为C_i,高校不支持产学研模式对于高校的间接损失成本为C_p,高校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为P_3,不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为(1-"P" _3)。
3.2各方收益表达式
通过分析上述收益矩阵,我们可得各个博弈主体的总收益函数。其中,用U_1 、U_2 、U_3分别表示政府、企业、高校的总收益函数。
政府的总收益函数:
U_1=P_1 P_2 P_3 (R_0-A_1-C_j )+P_1 ("1-" "P" _2 ) P_3 (R_0-A_1-C_j )+("1-" "P" _1 ) P_2 P_3 (R_0 〖-A〗_2-C_Z )+("1-" "P" _1 )(1-"P" _2)P_3 〖〖(R〗_0-A〗_2-C_Z)+P_1 P_2 ("1-" "P" _3 )(R_0 〖-A〗_1-C_j)+P_1 (1-"P" _2)("1-" P_3 )(〖-A〗_1-C_j)+("1-" "P" _1 ) P_2 ("1-" "P" _3 )(R_0 〖-A〗_1 〖-C〗_Z)+("1-" "P" _1 )(1-"P" _2)("1-" "P" _3 ) 〖(-A〗_2-C_Z)
对"P" _1偏导数:
(∂U_1)/(∂P_1 )=A_2-C_j 〖+C〗_Z 〖+A〗_2 "P" _2 (-"P" _3 "+1" )+A_1 (-1+P_2-P_2 P_3)
命题1:政府支持政府选择支持农业企业的概率随着政府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金额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政府支持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的金额越大,政府支持农业企业的概率越小。
命题1证明:因为高校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P" _3大于0小于1,所以("-" "P" _3 "+1" )为正数。企业选择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P_2大于0小于1,所以(-1+P_2-P_2 P_3)为负数。
命题1表明:政府支持农业企业还是高校的概率与政府的支持金额有关。随着政府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金额提高,政府支出增大,未来的收益缩水,所承担的风险随之增大,因而政府支持高校的概率降低,从而对于选择支持农业企业的概率就增大;政府支持企业的金额越大,支持企业的概率也随之降低。政府应根据支持的金额进行权衡,同等情况下,选择支持金额较少的进行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支出,提高未来收益。
命题2:政府选择支持农业企业的概率与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金额、政府加强高校农业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成正相关关系,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成本成负相关关系。
命题2证明:政府支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金额A_2、加强高校农业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C_Z前的符号为正号,A_2或C_Z越大,偏导数的值就越大;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成本C_j前的符号为負号,C_j越大,偏导数的值就越小。
命题2表明:高校的研究水平有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政府支高校,首先需要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有条件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同时,教师队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教师普遍存在 “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 轻专利”等现象,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去改变这一现状,因此政府支持高校所需要的金额增加,对于政府来说,投入的金额越多,可以扩大产学研的范围,有利于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但是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负担;政府对于所支持的企业需要进行监管,对企业及其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支持的金额,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企业的总收益函数:
U_2=P_1 P_2 P_3 (R_m1+R_n1-C_0-C_m-C_n )+P_1 (1-"P" _2)P_3 〖(R〗_m2+〖R_n2-C〗_t)+("1-" "P" _1 ) P_2 P_3 (R_m1+R_n1-C_0-C_m-C_n)+("1-" "P" _1 )(1-"P" _2)P_3 (R_m2+〖R_n2-C〗_t)+P_1 P_2 ("1-" "P" _3 )(R_m1+R_n1-C_0-C_m-C_n)+P_1 (1-"P" _2)("1-" "P" _3 )(R_m2+〖R_n2-C〗_t)+("1-" "P" _1 ) P_2 ("1-" "P" _3 )(〖-C〗_0-C_m-C_n)+("1-" "P" _1 )(1-"P" _2)("1-" "P" _3 )(〖-C〗_t)
对P_2偏导数:
(∂U_2)/(∂P_2 )=-C_0-C_m 〖-C〗_n 〖+C〗_t+〖"[P" 〗_1+("P" _1-1) "P" _3](R_m1-R_m2+R_n1-R_n2 )
命题3:企业选择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与企业支持产学研模式的研发成本、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承担可能的风险成本、内部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成本成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导致竞争力不足所带来的成本成正相关关系。
命题3证明:企业支持产学研模式的研发成本C_0、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承担可能的风险成本C_m、内部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成本C_n前的符号为负号,C_0、C_m、C_n越大,偏导数的值就越小;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导致竞争力不足所带来的成本C_t前的符号为正号,C_t越大,偏导数的值就越大。
命题3表明:企业不管是支持产学研模式还是不支持产学研模式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企业管理层应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权衡是否支持产学研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总收益函数:
U_3=P_1 P_2 P_3 (R_1+R_t-C_i )+P_1 ("1-" "P" _2 ) P_3 (-C_p )+("1-" "P" _1 ) P_2 P_3 (R_1+R_t-C_i )+("1-" "P" _1 )("1-" "P" _2 ) P_3 (R_1+R_t-C_p )+P_1 ("1-" "P" _2 )("1-" "P" _3 )(〖-C〗_p )+("1-" "P" _1 )(1-"P" _2)("1-" "P" _3 )(〖-C〗_p)
对P_3偏導数:
(∂U_3)/(∂P_3 )=-C_i "P" _2+[1+"P" _1 (-"P" _2 "+1" )](R_1+R_t )
命题4:高校选择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与高校投入的科研成本、企业选择支持产学研模式概率同时成反向变动关系。
命题4证明:高校投入的科研成本C_i与企业选择支持产学研模式的概率P_2的乘积前的符号为负号。
命题4表明:企业支持产学研模式,高校才有条件去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如果企业不支持产学研模式,高校即使支持产学研模式,也很难有明显的成效。
4.建议与展望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关系需要进行协调。结合本文中所建立的模型结果,对各个博弈主体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政府:政府为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与高校农业技术创新是必要的,但是支持的力度应该适中。若政府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过大,则会影响政府对高校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金额,不利于高校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更好地支持产学研模式;若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过少,农业企业选择产学研模式的概率则会变小,不利于农业企业技术的创新。政府应大力号召农业企业与高校采用产学研模式,不断深入贯彻“同担共赢”的思想,帮助农业企业与高校达到合作中的平衡。
对于企业:农业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对于人才与技术的需要,应当支持产学研联合办学。农业企业应当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派遣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从高校选拔应用型人才,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速度。同时,农业企业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高校农业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努力创造更多的收益。
对于高校:高校应明确为国家创造更多农业技术人才的责任,积极地支持产学研模式,寻求合作。高校要考虑到政府与企业在农业技术方面实际的需要,相应的调整办学模式与研究方向,细分研究方向,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开展讲座,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技术层面的人才。同时,适当加深课题的研究深度,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移与转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建设农村,推动乡村建设成为当下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在我国全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提高农村发展速度,加强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常住人口的居住幸福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产学研模式可以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实现三者之间信息、资源、技术的交互,培养更多专业的农学人才,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速度,为伟大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同时,政府正不断的加强乡村振兴建设,企业与高校对于产学研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农业技术会更加的成熟,乡村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24(4):4-6.
[2]涂圣伟.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政策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1):23-31.
[3]祝勇.农业技术创新对粮食生产效益的影响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27):118-119.
[4]何文泉.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20(11):45-46.
作者简介:
吕梦婷(200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市场营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