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类型

2022-03-31肖翔

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

肖翔

摘要:影视作品是一种影响力广泛的大众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对山西本土的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发展历程、类型形态、传播效应进行梳理总结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与电视剧行业围绕山西的文化历史和革命传统催生了一大批山西地域影像。它们的广泛传播在塑造山西人文精神形象、打造山西地域文化品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山西文化元素  影视作品  影视剧创作

自人类社会进入视听时代以来,影视作品便成为人类创造的璀璨文化的符号载体。在华夏大地上山西的一方水土涵养了许多反映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视作品。本文以影视剧创作中的音乐元素和人物形象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影视剧创作中如何体现山西人文精神,展现山西文化内涵。而在影视剧创作的背后,则是山西千百年来悠久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一、影视剧作品中音乐元素的文化印记

在影视剧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影视音乐历来是速度最快、效应最明显的艺术形态之一,也表现出与影视作品中的视听元素、民俗风情、文化符号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传播的特点。正因如此,在影视剧中融入富有特色文化品味和艺术风格的音乐是艺术工作者们常见的表现手法。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的山西身影逐渐为全国观众所熟知,而利用影视剧的大众传媒属性进行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音乐起到了标明文化印记、提点文化精神的功能。这些独具特色又整体交相呼应的山西本土音乐被精巧地编织进摄动人心的剧情故事里,使山西文化元素通过视听的双重形态大放异彩。

1. 传统音乐文化的直接融入。在2009年经典电视剧《走西口》中,作为早已脍炙人口的经典山西民歌,《哥哥你走西口》伴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重复性出现。本剧以山西人的旺盛生命力为核心表现主题,故事题材聚焦在民国初年山西祁县抉择走西口的田青及其一家所经历的创伤磨难和艰辛困苦。以《哥哥你走西口》为代表的数首山西传统民歌直接植入故事的各个段落,既贴合情节的推进节奏,也完美契合人物心境的发展变化及内在精神的驱动力,当观众熟悉的“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唱词连同曲调响起时,观众不能不被淳朴善良的山西人性子和流淌在骨子里的真挚情感而打动。《哥哥你走西口》将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山西传统民歌直接融入影视剧的创作中,一方面能够重新发掘出山西民间音乐文化体系的原生态生机和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电视剧作品的叙事厚重程度,唤起观众内心深埋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影视传播。

2. 从地域音乐元素发展出的创作。山西土地上孕育出丰富多变、自然灵动的音乐文化,其传统音乐形态各异,常和本土地理风貌的变迁与历史故事的流传产生紧密联系,而依靠地域性音乐曲式和旋律,由此延伸发展出的音乐创作也是影视作品在表现山西文化题材时常依循的路径。如1959年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便使用了一支经典插曲——由著名音乐家乔羽作词、张棣昌谱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插曲在旋律上保留了山西民歌的主调,同时也依托传统晋剧文化从曲牌中找寻了众多元素展开创作。而在器乐的使用上这首曲子也调动了许多山西地方特色乐器作为点缀,如梆子、唢呐等。在歌词叙述文本紧紧守住山西人文地理精神内核的同时,歌曲曲调也充分吸收了民间音乐元素,清新流畅、婉转悠扬的小调曲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对家乡、对山西大地热切的感情。

3. 立足山西文化的音乐创作。除了以上所述的两种方式外,音乐元素更多的还是以文化精神载体的形式体现在众多影视剧作品中。因为影视音乐创作的艺术标准和追求应当将重心落在影视剧故事题材及其精神内核上,正因如此,在表现山西文化元素的影视剧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契合山西文化品格,传扬山西精神风尚,表露山西人文价值的音乐创作。以电视剧《乔家大院》为例,该电视剧讲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山西著名的乔家大院,整条故事线索沿着历史上晋商的创业故事前行,表现其在经历艰难险阻后实现货汇流通四方的商业理想。因此,在进行影视音乐创作时,著名音乐家赵季平从故事文本中提炼出山西晋商历史和晋商文化的中心内涵,即以诚为本、创新进取、胸怀宽广,由此创作出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以卓有恢弘气势的民族交响乐呈现出了乔家大院的古朴严肃和晋商人的勤恳踏实,还纳入了晋胡、二股弦等山西本土乐器形式,成就了这部形式独特,韵味十足的音乐作品。

二、影视剧人物形象的视听呈现

从电影、电视剧作为综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特点来看,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体现在故事文本中的文字形象,更直观地体现于影像化文本中的视觉形象。同时,影视艺术作品中视听效果的营造不仅依赖于直观的视觉形象刻画,也离不开对声音的艺术处理和精巧构思调度。

1. 视觉形象。视觉形象在表现人物性格、行动心理、精神状态的同时,也深刻汇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背景,凝聚了丰满的时代特征,揭示了大环境的集体价值理念。这就是视觉形象的重要功能。

在山西题材影视剧和以山西为故事发生背景场所的系列剧中,人物的视觉形象往往成为创作者表现山西文化元素的重要手段。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表达的正是一个揭露封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性格命运压迫的主题。影片所选用的陈府这样一个颇具北方深宅大院特点的建筑环境营造出了山西地域向来存在的封建保守的氛围,而对女性命运的刻画揭露主要还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达成。巩俐饰演的四姨太颂莲依靠其冷峻的表情和干净利落的装束,表现出一种涉世未深但好强泼辣的形象特征,既有沉着冷静的一面又存在性感机谋的一面,这种双重形象正是通过颂莲外在视觉效果的变化而凸显出来的。而剧中其他三位姨太太的形象也与其性格特征贴合,穿着老练的大姨太笑里藏刀,装束艳丽的梅珊逃脱家庭束缚与人交好。

总而言之,人物命运的强调及文化背景的凸显都和导演的视觉造型手段密不可分,对于山西大院作为文化地标的造型艺术处理和各人物形象的互动使影片的反思批判力度入木三分。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物的視觉形象中植入山西本土文化元素有利于丰富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精神价值。gzslib202204012113

2. 听觉形象。细数近年来在广大观众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的山西题材精品影视剧,无一不是在剧中声音运用手段上充满艺术巧思的。在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富有山西本土韵味的听觉形象的构建,包括调动山西地方方言,山西民间音乐小调、山西传统戏曲如晋剧等的山西本土声音元素来综合运用,以此形成从人物到环境的山西文化色彩整体听觉形象。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又一直接要素,人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元素之一,一方面人物自身的语言内容传递出的含义可以辅助观众了解其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人物具有的方言口音特征也向观众直接明了地标志出地域身份,更能加深印象,凸显强烈戏剧化效果。例如在某些影视剧作品中,导演便可以调用方言来营造滑稽幽默的喜剧效果。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再到贾樟柯的《天注定》、《三峡好人》等,方言都发挥出了塑造听觉形象的关键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山西方言本身的语言特点和影视剧艺术化表现特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山西方言和北方语系中北京话、东北话等地方方言差别较大,在面向全国观众时面临着接受度的考验,且山西方言中还遗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和俚语土话元素,因此在影视剧中常常采用的声音形式为普通话文字加山西口音的方式。这样在方便观众观看的同时也能最大化地保留山西地域语言文化特色和真实的感染力。如在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中喜耕田时常挂在嘴边的自称“我”,电视剧《八路军》中冯玉兰发音中强烈的后鼻音,以及电影《站台》里崔明亮在城墙上袒露心迹时的汾阳口音,《三峡好人》里三明面对打工兄弟说出的“干甚”等语言都属于标志性的山西口音,而有了这些方言的穿插其间,使作品的真实度大大提升的同时,也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活多样的特征。

三、创作背后:文化历史的传承创新

山西大地上晋商文化的繁盛为现代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山西地域千百年来的悠久历史在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两个领域都留下璀璨的文化瑰宝,三晋大地上的建筑文化就是其中一道古朴迷人的风景线。山西的辽阔水土从遥远的历史纵深处艰难前行至今,不仅涵养了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还在近现代以来孕育了光荣的红色革命文化。

1. 古代晋商文化。自明末清初时期为始,专门从事兑换钱汇业务的“票号”逐渐为山西籍票号商人把持,为了适应彼时社会流通钱汇的普遍需求,山西票号商人革新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出许多经营业务的方法手段,形成高度发达的集体性商业经营规模。晋商文化的产生自彼时以来便作为山西文化的一抹亮色而被大力弘扬宣传。而在山西境内兴起的晋商聚集地主要分布在晋中地区的平遥、祁县地带,孕育出包括气氛森严、秩序井然的晋商宅院和流传至今的重商崇新的民风传统。

电视剧《乔家大院》与电影《白银帝国》均属于以古代晋商文化为故事依托,讲述山西著名晋商创业历程,表现晋商精神的影视作品。虽然《白银帝国》中编织的故事并非真实历史,其发生场所晋中“天成元”票号也并非有历史记载的真实晋籍商业机构,但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来自于真实可靠的史实记录。比如在剧中康老爷告诉大家自己家里祖上经营的生意主要依靠口外的事务,这一桥段就借鉴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段佳话,晋商群体中依靠口外事务来发展壮大生意的正是平遥县城里广为人所熟知的“大盛魁”票号。影视剧聚焦晋商文化的创作实际上也反映出当代社会推崇创新创业的时代之声,而山西的历史文化也经由晋商历史被发扬光大,当属文化传承的优秀范例。

2. 山西传统建筑文化。山西土地上的古代传统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丰富,无论是建造形式还是古法工艺,许多建筑文化都在山西得以传扬,平遥古城有着精美丛生的古建筑群落,包括城内许多文化符号性质的地理标志和传统文脉都囊括在了山西特色的建筑风格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空间设计方案使用了层层叠叠的山西宅院风格,借助古朴厚重又高大森严的封闭性深宅建筑以及“院落门庭嵌套”的建筑形式,在表现老爷家财大气粗的雄厚气派的同时,也指向了幽闭压抑的封建氛围。电影《山河故人》中开头的第一段落和片尾也以大量汾阳县城的地标性建筑为人物后景,如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的汾阳南薰楼,其距今有超过五百年历史,作为故乡的象征见证了剧中人物张晋生和沈涛的曲折情感,也和汾酒、汾阳文峰塔等共同作为山西的文化符号凝聚在这部饱含情感的电影作品中。

3. 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在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最惨痛、最屈辱,也最坚强、最团结的历史上,山西的大好河山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挥洒,见证了中原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战火纷飞,也见证了不计其数的震惊中外的战役华章。战争的历史也是英雄的历史,山西英雄辈出,历史多有书写,其中影像化的书写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电视剧创作经久不息的引导趋势。

《血战午城》、《唯哮无声》、《我的抗战》等讲述了抗战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诗和抗战场面成为了影视剧保留记录革命传统的重要元素。而《太行山上》、《夜袭》等电视剧作品则从历史的宏观层面记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展示了山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如黄河文化等。《元帅的思念》、《刘胡兰》等系列英雄史诗题材电视剧作品以抗战为背景,以红色人物为核心,选择革命文化老区为故事环境背景,深入刻画了在山西革命根据地里发生的跌宕起伏的抗战故事。更不用说山西土地上最为经典的、经历过多次翻拍的《吕梁英雄传》了。这些电影电视剧将山西的红色革命历史融入抗战血泪斗争史的宏大叙事中,以山西地域文化配合通俗大众的艺术语言,真正实现了小故事和大情怀的结合,也将许许多多的山西元素融入山西抗战这一宏大叙事中。小荧屏和大银幕上系列经典的山西儿女英雄,從为国赴死的志士刘胡兰到革命锤炼的冯玉兰,从亮剑精神磨砺的李云龙到斗智斗勇的吕梁儿女,无一不是山西人顽强不屈的抗日精神和忠于革命的爱国精神的体现,也是山西土地上永不磨灭的历史文化。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电影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2019B424)、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类型电影声音创作风格研究”(项目编号:201803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田丽坤.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山西地区影视音乐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2).

[2]王红丽.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山西元素银幕展现的文化阐释[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张丹.山西题材影视剧的美学特征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

[4]程奇芳.电影《山河故人》的文化传播与叙事解析[J].电影文学,2019(04).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
从吸血鬼题材影视作品看西方吸血鬼文化
探析影视作品与写作教学联姻之道
明星超高片酬表面是钱,深处是文化变形
影视作品中的图书馆
互联网视野下影视作品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以影视作品为依托的合作学习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文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