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育:“自然”而为的校本实践行动

2022-03-31裴瑞英谢红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自然

裴瑞英 谢红英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小学生自然体验学习缺失的普遍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常州市虹景小学以花为媒介,开展“花育:‘自然而为的校本实践行动”项目研究,阐述了基于儿童自然体验学习的内涵意蕴,并从场域建设、活动开发、课程实施、评价探索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花育;自然体验学习;项目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A-0029-06

常州市虹景小学建于2009年,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特色鲜明。自建校起,学校就致力于花文化的研究。十多年来,学校秉承“以美育人,多彩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做最美的自己”为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回归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2020年,学校成功申报“花育:‘自然而为的校本实践行动”的省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缘于小学生自然体验学习普遍缺失问题的解决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过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1]。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回归生活世界,这推动了自然主义教育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主流,也引发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自然体验学习的关注。叶澜教授在《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一文中指出:“要把丢失的自然找回来,成就全局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由现代向當代的新转型。”[2]让学生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学校的应然追求。

(二)缘于校园周边环境和人力资源利用的可行性思考

学校周边资源丰沛,拥有翠竹公园、紫荆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三个公园主题各异,地形样貌多元,生物群落多样,花卉资源丰沛,且配备园艺设计和维护保养专员,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库。学校充分盘活和开发这些资源,使其成为自然学习体验不可多得的场域。儿童先天具有亲近自然的意愿与能力,家长、学校、社会应携起手来,为儿童创设良好的与自然互动的环境,使之在其中“浸润”,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对周边的翠竹公园、紫荆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进行摸底调研,并将其作为学校自然体验学习基地。

(三)缘于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庚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自觉性追求

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学校自2009年起坚持做花文化的研究,创生了学校品牌节日活动“水仙艺术节”。学校遵循“以美育人,多彩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做最美的自己”的校训,让学生在花园中体验、学习。2016年《人民教育》对“虹景花事”做了相关报道。而后,在与自然长时间互动中,我们认识到,“花”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媒介,具有丰厚的育人价值,于是汇聚点滴思考,完成了“花育:‘自然而为的校本实践行动”的项目设计。

二、项目的内涵解读

花,是一个集合概念,是自然与美的象征。花育,即通过“解花名、赏花容、闻花香、莳花姿、品花性 ”系列活动,感受花生态、探索花文化、促进花交往、形成花记忆、培育花人才。

“自然”的内涵有二:一是指大自然,项目以花为媒,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二是指自然规律,项目以花为镜,循自然节律,使学生“依律而长”,呈现自主、自治、自助、自娱的成长状态。

自然体验学习是指个体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到自然环境中去,通过自然体验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习得知识和能力,完善心智和品格的过程。

学校依托“花文化”,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建设花园场域为基础,以建构花韵课程、开发花香活动为日常落实主阵地,以花品评价促动态发展,从而达成改善学习场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师“依律而教”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依律而长”的拔节发展。

三、项目的实施路径

(一)建设花园场域 :体验“一校三园”自然环境

我们抓住“内”与“外”两条线(如图1),双线并进,共同建设花园场域。“内”是指孵化教师队伍,优化“花育”教师团队的素养,并美化校园,在建设主题园区的基础上,提高校园的利用率;“外”是指场域外延,集中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构筑更大的学习空间网络。

1. 组建“多维式团队”

学校组建了校内养花能手智囊团、创客教师加盟的科创团,以及园林专家、社区园艺师和家长组成的“多维式团队”,提供项目人力支持。在“智囊团”和“科创团”的引领下,创造性地开展智能花卉种植、花卉养护,赋予植物更鲜活的生命,充分挖掘“育花”与“育人”的深层价值。学校还开设“花卉大课堂”,开阔师生眼界,传授种植技艺、丰富对花文化的理解。

2. 打造“花园式学校”

我们把校园空间的设计权、使用权交给学生,把整个校园打造成了“虹景”植物研究所。在原有的“月季长廊”“玉兰广场”“紫藤长廊”等多个花卉主题园的基础上,新增了“苔园”,把小池塘改建成“水生植物角”……校园的走廊、拐角,甚至教室里,被师生开辟出多个微型植物园,老师引导孩子通过种、赏、品、研等多种方式亲近自然。校园因学生的设计与参与,环境得到优化与改善,廊、角、道、圃的每一个角落都彰显蓬勃生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了虹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构建“三园”实践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翠竹公园、紫荆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等花文化研究资源,逐步形成“三园”实践基地,构筑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美学体验空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场域。学生们走进翠竹公园研究竹子的种类,观察水杉的四季生长变化;走进1.5公里外的紫荆公园,了解月季的不同种类;走进横塘河湿地公园寻找湿地植物,研究湿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gzslib202204011159

(二)开发花香活动:行知“研究品赏”特色花事

美需要发现,还需要经历与创造。学校根据花的生长时序,把“花”与学校的节点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相结合,形成了“赏花容”“研花律”“悟花瑞”“传花情”四大主题育花品花系列活动,并于每年的5月与12月开展“品花周”活动,形成日常沉浸式活动与节点展示性活动相呼应的立体架构。

1.识绘导览,欣赏花卉之容

学校花木约有百余种,一至三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给花卉做名牌、绘制校园花卉导览图,认识花儿的名称、种类;四至六年级学生通过组建小队,实地观察、记录,了解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学生在识、记、画、研中和花卉亲密接触,培养了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2.项目研究,探索花卉之律

为了引导学生在养护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我们不定期地搜集学生在花卉养护中产生的问题,经过筛选后,以小项目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目前主要进行了三大类的研究。在关于土壤的相关研究中,学生和花工一起清理土壤中的建筑垃圾,对板结土壤进行探索,通过追加有机肥、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等方式改善土壤质地,让土壤有利于花卉茁壮成长。在水仙养护研究中,学校设置了水仙节活动,学生除了参与常规的雕刻、养护之外,还就影响水仙成长的因素展开丰富的实践研究:为解决水仙换水难的问题,对水仙盆进行改造研究;为解决水培水仙的营养问题,进行花鱼共生系统的研究;为了美化水仙的造型,进行水仙造型的设计开发;为研究温度与花期的关系,设计水仙培育箱……在小池塘生态研究中,学生发现校园里的小池塘水质不好,于是和老师共同设计小池塘水循环系统,收集洗手池中的水和雨水,进行过滤,并种植了睡莲等水生植物,养了鱼儿,打造环保生态小池塘,使它成为校园中的独特景致。

3.文创设计,感悟花木之瑞

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有学生提出想长久地留住花的美丽、叶的多姿,于是萌生了“悟花瑞”文创作品的主题活动。一场场关于花木的文创秀在校园里展开了:花卉帽子秀、DIY手机壳、古风花扇展、花卉杯垫定制……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放飞想象,丰盈内心,拉近了花木与生活的距离,还提升了审美素养。

4.暖暖爱心,传递花木之情

学校定期开展水仙义卖活动,筹集善款,帮助困难学生,传递爱与温暖。2020年学生走进社区,联合开展水仙雕刻活动,把水仙的芬芳带到更多的家庭。六年级学生还把自己养护的最美水仙送到交警中队、“一加”爱心社、卫生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单位,致敬身边最可爱的人。

花开四季,季季芬芳。每一季,师生们都走近花木,开展多样活动,获得多重体验。学生在认一认、种一种、研一研、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与花木、物候有了更为亲密的接触,他们在花卉的养护中,提升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更在花卉的更迭中感受时节的推进、时序的紧凑,引发对成长的思考,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实施花“韵”课程:促进“花文化”常态落地

1.整体架构“花韵”课程

(1)落实国家课程:挖掘 “花木”元素,进行学科渗透

我们立足国家课程,充分挖掘、开发各学科中与“花木”有关的教学元素,形成教学资源库。各年级学科组充分挖掘本学科的育人价值,每月展开一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在语文课上通过读、诵、品、写,感受花儿带来的视觉美与品性之美;在数学课上学习测量与统计,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检测花木的生长情况;在科学课上检测土壤,研究水质,探究物理环境对花木生长的影响;在美术课上进行花卉创作;在音乐课上吟唱、随“花”而舞……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花木多样性的了解更为深入,对“人与自然”成长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

“花文化”的研究还需要跨学科整合,综合融通以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无缝对接。我们在对“花木”元素教学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兴趣及校内外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开发学习主题,比如在中年段的“多姿多彩的花”主题中,每个班围绕1~3种花,在语文课上观察花、描写花,在数学课上测量花株、花冠大小,在美术课上绘制花……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亲近花,欣赏“花容花貌”。在高年段“我和水仙共成长”主题中,学校充分利用水仙资源,师生共同雕刻水仙、为水仙配比成长液、设计水仙培育箱……各学科联动,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实施校本课程:年段主题式进阶,完善校本读物

我们按生命成长的节律,把小学六年学习按两年一个阶段,分为低(知花木)、中(懂花木)、高(品花木)三个学段,以“主题推进”为原则,对前期研究资源进行筛选、增删,通过师生的开发实践,积累教学内容及案例,完善“花文化”校本读物,借助“花木”资源,让学生在养护的过程中既增长花木知识、提高养护技能,又丰富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见表2)。此外,学生在观花种树中,触摸到生物的多样性;在探究实践中,体味花木的精神、感悟花木的品质,以“花魂”铸造人格。

此外,学校以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学生特点,初步建构了以“花”为载体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见表3),并积极思考达成这些培养目标的路径,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探索主题学习的策略,促进教与学的改进。

(四)探索花品评价:勾勒“花儿少年”成长轨迹

每一种花、每一种植物找到了顺应它们习性的合适条件,就能蓬勃生长。对花儿品格的探索,同样投射到了师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在“以美育人,多彩发展”办学理念的关照下,进行“花儿少年”“花儿中队”评选,从个人到团队,以评价树立标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

1.如花少年,朋辈同行

学校优化“花儿少年”评选机制,使其成为一个师长引领、自我内省的体验过程。我们与学生一起探索花品与自身成长的关联,让学生推荐有象征意义的花作为“花儿少年”的名称,给予“花儿少年”更丰厚的内涵:淳朴坚韧的水仙花少年、美好善良的郁金香少年、多彩发展的月季花少年、自信乐观的太阳花少年……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追求,寻找到与个人奋斗目标与品性契合的一种花卉,来争做专属于他的“花儿少年”。

2.如花中队,结盟共进

我们鼓励班级进行个性化解读与建设,评选“最美花儿中队”。从班级花儿形象Logo,到班级励志歌曲、班级名片的设计以及开展富有个性的班级活动等,均被纳入评选的内容。评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日常化和个性化,注重在活动中以“花品”育人品,使学生精神气质、班级面貌与花儿形象高度符合;注重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相观摩、论证与评价,一个年级逐步形成一个发展同盟(见表4)。

3.多元评价,共同参与

学校通過四个步骤展开评选活动:学生自荐,撰写申报书;同学互评、老师与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师生共写颁奖词;全校展评。通过全员参与、过程互动的评选方式发动全校学生共同学习,让学生在花中得到滋养,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多样时尚的评价活动激发了评价兴趣,留下学生成长记忆。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识花卡”“访花历”“录花影”“吟花诗”,以及日常活动中参与“花味餐桌”“花艺空间”等的创意开发,充分展示了自己与“花儿”共成长的经历与收获。“六一”百花绽放年度颁奖庆典活动,成为每个孩子各美其美的最好展示,实现养花、赏花到品花、育人的转变。

项目实施一年来,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实践中,有了更多劳动实践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一校三园”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践场,促进了学生的灵性成长。在亲近自然的实践中,教师的育人理念也不断更新,面向人人,春风化雨,静待花开。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彰显,《扬子晚报》、常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学校的花文化教育。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我们更坚定了“做素质教育加法,当静待花开园丁”这一信念,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抟风聚力启新程。

参考文献:

[1]薛正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8.

[2]叶澜.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J].中国教育科学,2020(3):3.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