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2022-03-31高倩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改革开放

高倩

摘 要: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零,百业待兴,为恢复发展经济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于1953年开始实施以统购统销政策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但后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越来越僵化,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分析国内外局势后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并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国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并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3-0004-03

一、中国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

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以来,部分国家地区及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就不间断地发生着。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时常爆发起义示威,社会动荡而不稳定。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与动态,并于19世纪共同创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通常表述为“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意为对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和社会化生产进行“自觉”“有计划”“有组织”的分配。同时对不同职能与社会需要按照比例进行计划分配,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用途并使得劳动时间得以节约,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善与充实自我,进而整个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为促进工业化迅速发展以增强国力,中国也开始公有制改革并逐步过渡到计划经济体制中。

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调节激化的供求矛盾,缓和粮食危机,国家开始实施三大改造、统购统销政策并进一步推行票证制度。传统计划经济模式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便是公有制与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制度从经济形式上把生产与消费纳入统一计划,以便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工业化建设。1953年国务院提出向农村征粮,向城市居民与农村缺粮人员供应粮食的计划。并采取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下,各地区划片、定点、凭票证供应的办法。此外,对烟酒糖棉以及各类副食进行计划供应。1962年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日用工业品消费券,如火柴、肥皂、暖壶、脸盆等等。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各地逐步取消各类票证券卡对消费的限制。1993年 4 月1日,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规定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统购统销政策画上了句号。

计划经济自实施以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期不仅是对居民消费的基本保障,还调和了贫富阶层的矛盾,推动了社会与经济更好地进一步向前发展。但长时间存在的“超低物价”现象,让价格杠杆原理失去了作用,各方面经济活动不再协调,供给短缺现象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农民在当时承担着城镇居民的粮食补给与工业化建设物资补充的重任,但市民可享受粮食的计划供应,农民只能在交公粮以后吃余下的口粮。据统计,乡村粮食消费量远高于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量,二者甚至有超过10倍差距的情况出现。但谈到人均消费量时,人口基数较大的乡村地区多数时期低于吃“商品粮”的城镇地区。对于生活中的耐用消费品,城镇地区市民的拥有量远超农村地区的农民。在改革开放以后,除电视机拥有量的城乡差别不均匀外,其他耐用品的拥有量比例在城乡间均呈下降趋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生产力水平始终未达到一定的程度,使得生產与消费逐渐失衡,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讨论,决定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僵化的经济体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计划经济思想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逐渐形成多样的经济主体,它们不仅结构多元化,连同经济成分也与之前不大相同。城镇居民与农民不再满足于计划经济对生产与消费的限制,而开始探索新的致富道路。一直不太活跃的市场也有着复苏的迹象,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商品化,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趋向合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得到了持续的快速稳定发展。1971年中国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为更好地融入世界的经济发展之中,国家加大对计划与市场的探索力度,力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导向。在反思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研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之后,针对“计划与市场”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分界点与关系”邓小平有了新的认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1982年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型经济模式;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新的观念,即“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计划经济”思想有着继承性的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未来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协调统一的经济体制;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之中,明确解释了计划与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的概念,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权。在邓小平的英明领导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措施更加具体化、系统化。此后,逐步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并最终确立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

人民群众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检验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观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对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排斥限制与资本主义社会对市场经济的完全放开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把国内外的市场打开允许其参与到经济发展之中。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市场开发不仅意味着人们的收入会不同程度地提高,而且还会拥有多样优秀的就业机会。相较于之前单一的计划供应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与领域上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不遗余力地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也有更多的机遇享受改革开放后的消费福利与市场红利。有市场存在的地方必然会提升竞争力,适当的竞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商品多层次的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搞活经济的同时,充分地发展对人民群众有益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人民群众在如此优越的经济体制下,可以更加充分地完善自我,加强自身建设,充分调动了生产者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解放了生产力。gzslib202204011103

三、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思考

从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的融入并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都按照计划经济的形势,由政府统一出台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文件,各地区政府再按照中央的计划指示进行经济生产。改革开放之后,政府由之前高度集权式的运行职能转化为服务型职能。在经济持续发展与稳定方面,政府通过干预、调节经济的运行,以使市场得到稳定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并且为人民充分就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针对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时常存在的政企不分、效率低下与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通过无形的“手”积极进行资源调配,但又不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使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能够释放最大程度的能量,而不会造成大面积的资源浪费。针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振兴带动经济发展,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此外,对于市场所形成的部分恶意竞争、垄断发展,政府采取了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与利率政策等来保护人民群众与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有了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得以在形成以来屹立不倒且发展得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是分不开的。由于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原则时刻提醒着我们应当与世界保持共同进步,而不能置身事外。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既是机遇也代表着挑战。中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可以将别国先进的技术与资金引入中国促进经济与市场的良性循环。而且全球化趨势使得世界上的资源得到了更优质的配置,中国也可用自身所有的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科技等物质资料与别国进行合作,带动世界经济的更好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上绽放光芒。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关于生产活动的控制与调节,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国家利益各不相同,可能在合作中仍然存在分歧。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中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时,有时会因为片面从自身民族利益出发而阻碍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本就生产能力不一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而不能时刻维护好自身利益,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中国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应当取得一定的平衡,既不能一味发展经济而丢失自主权,也不应该为了一时利益而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浪费。处理好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必然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所依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单一市场经济相同,还包括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两部分。在论述有效经济体制时,李松岭在文章中谈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和宏观调控有度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微观主体的活力是在有效市场机制的激励下激发出来的,宏观调控有度能使市场机制运行有效,三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有机结合成为有效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包括经济、行政与法律手段。相比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限、大致的宏观调控,当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与调节的不足之处,以此来保障供需间的基本平衡,稳定市场运行与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当前宏观调控坚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导向,对关系经济运行的重点产业与商品、国家发展战略所需的物质资源予以调控和指导,而不会把经济发展管理得过紧过细。同时,国家致力于对全国经济的整体把握,消除地区与领域间的利益划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并优化配置。微观调控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短期内的经济运行,其重点是调节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如调节控制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增强企业活力带动经济发展,并使其行为规范化。此外,合法有效的市场机制也推动着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发展。针对部分专利、领域内的垄断行为,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推动市场的合法化运行,保证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合法权益。

经济在一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关于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经济发展。中国在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从未放弃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分析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且在二者之间建立了相对平衡的发展,使得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国力增强,民族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继续积极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和谐关系,促进经济的长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78-479.

[2]  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N].人民日报,1993-04-01.

[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3-11-07.

[4]  石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差异之分析研究[J].前沿,2009,(4):65-68.

[5]  蔚建国,伍旭中,安海岗.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哈耶克的批判与对哈耶克的批判[J].生产力研究,2009,(7):16-19.

[6]  宋秀英,韩培花.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职业时空,2007,(18):82.

[7]  欧阳北松.对计划经济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再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5,(1):59-68.

[8]  范鹏.马克思恩格斯“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的考察[J].教学与研究,2016,(8):23-31.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J].经济体制改革,1984,(5):1-12.

[10]  李松龄.构建有效经济体制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J]. 江汉论坛,2021,(1):19-2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改革开放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China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四个全面”视域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究
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浅谈人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规律的探求
如何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