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田径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探究
2022-03-31龙海涛
龙海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针对大学生田径专项身体素质与功能性训练关系,我们从实证主义的实验立场着手,选用调查问卷的介入式研究路数对于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编制既参考了之前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问卷体例思路,也适度结合了当前大学生田径教学与身体素质提升的具体情况,力图做到分类、分层、分情况分析。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我们调查以XX地区的10所高等院校田径队为调查重点,调查人数为480人。其中,大学生田径队316名,大学体育教师(含教练员)116名,体育专家学者48名。其中,大学生田径队员问卷316份,回收问卷310份,回收率86.1%;大学体育教师(含教练员)问卷116份,回收问卷116份,回收率100%;专家学者问卷发放48份,收回问卷48份,回收率10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研究方法为:(1)问卷调查法。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抽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尽可能全面了解现状。(2)专家访谈法。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访谈方式,针对问题进行专家访谈,探讨现状、约束条件、主要障碍、实践数据。
1.3 研究步骤
本次调研主要三个步骤。一是设计问卷。调研问卷内容设计遵循能够实现调研目的的需要,同时还应该满足被调研者能够充分理解和作答的需要。所以,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该区域的基本情况、人才情况、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对于身体素质功能性训练的了解程度,大学生田径队身体素质功能性训练的概念、现状、约束条件、主要障碍等。二是问卷发放和回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抽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尽可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田径队身体素质功能性训练的现状。三是数据分析。对于回收的问卷进行基本的整理后,运用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接下来通过对问卷数据结果的解读,得到当前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在大学生田径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力量训练与大学生田径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从运动解剖学角度来说,田径运动对于大学生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专项指标要求较高。大学生骨骼肌肉富含有机物,骨骼强度大、柔韧性好,肌肉弹性较强、韧性较大。大学生关节软骨顺滑、肌肉灵活细长、坚固性较强,不容易折断和扭伤。大学生的肌肉训练要突出细长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横切面上相对较小,在耐力上和力量上却相对较差。调查显示,大学生田径队田径训练运动情况分析中,21%受访者认为,腰部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18%受访者指出,力量训练是避免效果提升素质的重要源头,训练中不够健全,超过29%的受访者选择力量不足阻碍了田径水平提升,10%受访者强调,力量训练的滞后阻碍了整体运动水平提升,10%受访者指出,腕部训练不平衡,受损的程度差异较大,12%受访者提到,力量训练的数量少则有效避免受损的比重占得较低。
调查表明,大学生田径专项力量训练不足原因分析中,有10.97%受访者选择热身不够导致训练中出现运动效果,造成整体运动力量训练开展受限。11.81%受访者选择,用力过猛、动作不够协同等技术原因也会造成力量训练不足,6.962%的受访者选择身体疲劳造成力量训练不足。选择内在积极性不足导致核心训练力量不足的人数为31.85%,选择动作错误和技术领悟不到位的为132人,占比为27.84%,10.54%受访者选择环境壁垒、场地不良。
調查显示,从专项身体素质功能性训练理论上看,大学生田径队专项力量训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是对田径专项训练理论理解,有69.04%的受访者能够达到较为理解的程度。从实践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受访者尽管从事了相关的训练,但是参与能力和整体提升的能力并不出众,实践结合的层次并不是很完善,仅有21.71%以上是非常了解的。从理论实践结合的角度来说,虽然在研究上仍然存在一定落后和偏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进步加大对大学生田径队宣传力度,在大学开设专项身体素质的价值理论研究应该是正确的,它充分地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心智发展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和促进受访者理论技巧和思维能力培养。它是我们实施推进专项身体素质的价值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调研中跟其他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的互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的受访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都是不会太感兴趣的,但对于那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推进理论和实践来说,还是表示很喜欢、很有兴趣的。
2.2 速度训练与大学生田径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要保证田径速度,运动员必须实现两腿相向快速摆动和踢踏运动。而对于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而言,某些关键性部位的肌肉力量,也是运动员肌肉收缩的重要部位。为此,在训练中,就需要确保下肢能够快速摆动,同时增强摆动肌肉的力量,保证关键部位肌肉力量足够,从而借助蹬腿、骨盆、摆跨等动作来提升关节的拉升速度和脚踏板的转动速度,进而获得田径前行速度的同步性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加强对于身体各个部分肌肉的强化与平衡。调研显示,大学生田径训练既要完成蹬脚动作,也要完成踢踏动作,上述动作都需要腿部肌肉群的退让性工作和克制性工作。具体训练中,34%受调查者认为,要确保上述类型动作的协调、快速,就应当进行专门的肌肉训练。26%的受调查者认为,对于发力作用的下肢力量训练,要通过各种类型的肌肉配合确保运动员能够平稳地向前移动。这意味着肌肉收缩与力量发挥要结合上述动作的特征做出相应的协调。40%的受调查者认为,在日常训练中,要避免单独拘泥于某一肌肉训练或者过度训练的问题,采取均衡训练的方式,提高整体的肌肉负荷能力和运动速度能力。
2.3 柔韧训练与大学生田径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36%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体育柔韧训练教学观念陈旧。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柔韧训练,尽管也重视身体组成、心肺功能、肌肉柔韧性和力量、身体柔韧性的训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滞后性。尤其是,对于功能性训练理解不到位,对于身体素质的控制论、能力论、效果论缺乏充分研究,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综合表现评价观念不到位,教学设备等方面缺乏相应配套,借助功能性力量训练教学的体育教育仍有很大提升空间。34%受调查者认为,传统体育柔韧训练教学内容方法单一。当前,大学生田径运动员柔韧训练教学能够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能够完善相应指标体系和测试项目,能够修订运动能力提升策略,能够反映运动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柔韧训练内容上仍然是负重练习、跑步练习、跳绳练习等传统项目。在具体训练中,教学设施损坏老化现象严重,缺乏专门功能性力量训练教学教室,很多需要学生无法参与进来,学生认知功能性训练有区别。30%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体育柔韧训练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注重提高柔韧训练教学专业能力提升。但是,在评价标准上,仍然存在滞后性,对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等训练仍然存在认知短板。课程多以实践为主,教师自身提高上容易松懈,不会去钻研功能性力量训练教学课程,教学能力停滞不前。
2.4 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体质健康融入功能性训练价值
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有效推动学生体质提升。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体质健康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之间存在正向耦合关系。在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体制训练中融入功能性能力要素,能够推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心血管运动素质的整合与提升。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仍然处于身心发展进程中,体育思维、体育意识还不完善,通过功能性训练能缓解学生课业压力。同时,有较多研究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体质健康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内容整合。通过功能性训练,借助竞争互动形式,打破常规课程束缚,增强课程科学性。尤其是,在课堂上,通过深蹲、跨栏步、肩关节活动、单膝跪、直腿抬起、俯卧撑、旋转等动作,能够让学生避免抗拒情绪和畏难心理。
2.5 大学生田径专项身体素质融入功能性训练前后运动情况测试统计
调查指出,促进大学生田径队主观规范的反馈机制显示,实验前运动效果相关情况测试分析与实验后运动效果相关情况测试统计存在一定差异。我们测试的手段与方式是,田径专项身体素质策略实验前主要是进行小组打分,实验后采用的是传统的常规测试,考察动作主要包括完成情况、整体素质等方面。从测试成绩来看,田径专项身体素质策略实验前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的完成情况较好,在完成的动作中力度较好。
根据表1可见,调研前后独立样本检验显示,在对于专项运动训练能力内容上的态度各个维度之间的对比中比值P>0.05,不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表2可见,调研独立样本检验显示,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在行为认知和态度上的P<0.01,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在行为意向、行为习惯、情感体验、主观标准上差异不明显。我们可以看出,田径专项功能训练的灌输与宣讲,能帮助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树立积极的精神态度,激发了习得者兴趣。研究表明,大学生田径专项功能训练注重知识的整合与发散,强化知识联系,突出体系建构,重视对内容改进、重整,搭建结构化知识体系。此外,将习得知识通过综合分析投入到实践应用,确保个人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并在信息的提取、加工和吸收中形成永久性情感和经验,继而诱发下一次更为持久深层次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设计活动反思清单等相关内容清单,逐步反思个人所得所获,清晰形成自我认知。调查证明,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实施后,参与者素质与技术能力都有提升。其中,成绩差异较为显著,显然,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对于参与者素质的提升是明显的。在田径专项功能训练实验班教学中,对于参与者指导与田径专项身体素质参与者自身主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方法得当、内容科学,自然会有较强效度与信度。另外,田径专项功能性训练对于参与者提升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对于参与者整体素质提升作用是积极正向的。
3 对策与建议
3.1 设计柔韧、力量素质提升系统
基于功能性训练体育教育,首要的是搭建提升柔韧、力量素质的训练系统。提升柔韧、力量素质的训练系统开发之前,要加强调查研究,明确目前训练存在问题、解决路径等。要依托解剖学知识,分析肌肉中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的耦合关系。明确肌肉力量性和伸展性的相互制约作用,提高整体身体结构的力量性和柔韌性,拓展肌肉纤维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借助运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明确骨骼肌的基本类型、肌肉结构类型、收缩结构类型,通过加强和改善肌肉特性来改变人体的力量素质与柔韧素质,有效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发挥深蹲、跨栏步、肩关节活动、单膝跪、直腿抬起、俯卧撑、旋转等动作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关节对称性和功能活动性,不断改变不良的坐立行习惯造成的脊柱和体型问题,及时纠正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增强外力制约下的肌肉能力提高。
3.2 发挥功能性训练平台作用
基于功能性训练体育教育,既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也要兼顾大学生田径运动员体质健康的诸多实际需求。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短时间内强化力量素质,继而挖掘力量锻炼的有效价值,是摆在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要搭建各类训练平台,借助各类工具,有效管理力量提升训练效果。在进行相关的功能性训练时,可以采用美摄、美拍、美图秀秀等软件,制作小电影、微视频、微课程。也可以借助诸多在线教育软件,整合线上智能信息,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处理,引导学生线上互动,纠正错误动作,完善知识技能。
3.3 引导学生功能性自我量化管理
功能性训练应遵守“组内异质”原则,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将力量素质水平、整体体能特点等作为考量标准,交叉安排体能理想与力量训练不理想的同学。让一个小组成员间存在相应的差异化现象,展现分组活动科学性,出现组内成员学习活动互相促进以及互补性。让不同小组间有着大体近似组员水平,充分保障组间的公平性,更好保障小组竞争时评价公平性,充分调动学生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