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斯·哈林:将艺术还给每个人

2022-03-31李乐神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哈林凯斯作画

李乐神

面向所有人的艺术

1958年,凯斯·哈林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他的父亲是个漫画迷,也是个业余漫画家,他不仅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画画,还跟着父亲学到了一些绘画技巧。或许正是这份影响把他导向了后来的艺术之路。

高中毕业后,喜欢艺术的凯斯在匹兹堡常春藤专业艺术学校主修商业艺术。过了两年,他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便毅然选择了退学。19岁时,凯斯只身来到纽约,进入视觉艺术学院學习绘画。

在这里,他开启了街头涂鸦艺术之旅。

纽约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它的包容性也成就了一批不拘一格的艺术家,他们在街头、地铁站等非常规地点进行艺术创作——街头涂鸦。彼时的纽约已经成了街头涂鸦艺术的中心,面积巨大、冲击力强的涂鸦在城市里随处可见,艺术家们将城市作为画布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凯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他想要创作面向所有人的艺术,不仅是风格人人都能接受,他还希望大家都能真实地看到他的作品。街头涂鸦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凯斯曾说过,公共空间是最需要艺术的地方,艺术家不能只为了少数人创作,艺术是大家的艺术。在短暂的绘画生涯中,他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正是这种理念,让他离“正统”的艺术很远,离商业很远,离大众却很近。他关注着人们最本真的艺术感受与艺术追求。

美国作家威廉·巴勒斯曾这样缅怀凯斯·哈林:“就像提起向日葵人们就会想到梵高一样,每一个在纽约乘坐地铁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起他。”这位只在世界上存在了32个年头的街头涂鸦艺术家,最初就是因为在地铁站里画画而为人所知,他的画作线条简单、充满童趣,人们却总能从中解读出更深层的含义。如今,凯斯·哈林的作品仍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如他一直坚持的理念——“艺术属于每一个人”。

另类的一夜成名

除涂鸦艺术家的身份以外,凯斯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学家。

“地铁站是个很棒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实验室,我的各种想法都能得以实现。”对于在地铁站画画,凯斯这样说。

他不像其他艺术创作者在车厢里创作,毕竟那有违公德。他总是在空白的广告板上作画。

未粘贴广告的纸板是黑色的,就像一张天然的画布,凯斯通常会用最简单的白色粉笔在上面作画,粗线条的简笔画从此成了他的标志。

当他在广告板上作画时,他喜欢观察人们的反应,有时也同他们互动。人群给他的反馈,总能让他发自内心地高兴。他也在这种互动中思考艺术与人的关系。

日复一日地在地铁站广告板上作画,加上鲜明的个人特色,凯斯在纽约艺术界逐渐变得有名。但说到底,他在公共空间的创作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为了不被抓住,凯斯作画时不能让自己出一点错,必须一气呵成,因此他的作品线条是流畅且不间断的,因为他没有时间修改。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1983年,哥伦比亚电视台采访在地铁站作画的凯斯时,正好拍摄到他被抓住、驱赶的画面,他也因此一夜成名。

此后,有人打着“保护艺术品”的名头,将凯斯的画作带走收藏。而这严重违背了他的初衷,渐渐地,他不再在地铁站里涂鸦。

不会停止的人文关怀

大多数艺术家都在追求高不可攀,似乎艺术就应该这样:远离人群,意义表达充满模糊性,任由评论家解读;作品被精美的画框装裱起来,挂在只能购票进入的博物馆或美术馆里。

凯斯出名之后,他的一张画标价能达两万美元,他也被邀请到不同的博物馆进行绘画创作,法国国立当代美术馆和荷兰国立美术馆为他举办展览,他也有机会与名人或品牌合作……尽管如此,凯斯仍然不认为艺术就必须高高在上,所以他开了一家名为POPSHOP的商店,平价售卖他的艺术衍生品:胸针、地毯、纽扣、T恤,等等。

尽管有一些人批评他的做法拉低了艺术的价值,但凯斯才不在乎呢,他依然把商店当作艺术交流的公共空间,还邀请其他艺术家加入。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艺术还给大众。

他的这份坚持,从小就有迹可循。

少年时,从电视里看到战争与暴动的残酷,他大受震撼,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根植于心的人文关怀,与他的艺术追求进行了结合,让他不仅想创作属于大众的艺术,还希望通过作品去表达自己不平则鸣的抗争——反对毒品泛滥、反对环境污染、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核武器。社会问题一直是凯斯关注的重点。

童稚的图案是凯斯最大的特色。他喜欢孩子,因为他们代表着纯真和希望,就像他本人和他的创作一样,哪怕生命因疾病而止步于32岁,他对世界的爱却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

哈林凯斯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你一定在别处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你一定在别处
伊能静再婚“重生”
棕色的瘦狮子
作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