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研究

2022-03-30龙云安廖晓宇袁静

宜宾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龙云安,廖晓宇,袁静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内陆腹地,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唯一一个处于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建设,在西部地区发挥辐射效应与溢出效应,以及在调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20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两地中心建设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科技自立自强、“十四五规划”深化科技创新等背景下,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是协调两地科技资源与要素,实现成渝科技融通,形成区域科技发散,展现增长极效应的行之有效的路径,这对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将成渝两地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科技中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科技协同的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国家间的交易。Shin 等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重点科技的重要性较高而相对国家重点科技水平较低时,国际间科技协同的需求强烈[1]。Kim证实了国际科技协同变迁的动力来源于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并且通过其他机构间接影响国际科技协同机构而非直接影响[2]。Lee 和Chung 从交易成本理论和技术准备视角分析发现,相对较高的技术准备与国际科技协同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推进国际科技协同应立足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比较水平和技术成熟水平[3]。Lavrikova 等以国际视角对科技协同发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考虑科技协同因素,对其协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4]。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侧重于科技协同创新。唐承辉和豆建民指出在整体联系中,科技协同是制约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5]。田庆峰等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动态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发现政府调控对军民科技协同影响最为显著[6]。唐雨虹等基于共生理论与地理邻近性原则,结合宏微观两种视角阐述了区域间科技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及其机制构建[7]。李刚等运用DEA法测算地区间科技协同绩效水平,发现中心—腹地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与中心城市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城市受益更多[8]。索超利用云模型,结合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构建其机制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评价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水平[9]。刘振滨和郑逸芳在产业研究方面发现科技协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并提出多种运作模式[10]。高霞指出,高校间科技协同创新要加强“产学研”在层次、深度以及动力方面的合作,构建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与科研机构合作为契机的高校科技协同创新体系[11]。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尚未涉及地理位置邻近的城市间及其形成的城市群的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构建研究。在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成渝两地作为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领军者以及连通中西的桥梁,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是打造成渝地区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必要举措。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基础条件

为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的战略意义与可行性,须对成渝城市群既有以及筹备中的科技资源有清晰认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必要性进行客观分析,明确是否已具备充分的理论、设备、技术、资金与人才等条件,便于后续构建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工作的进行。

(一)科技协同要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是指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战略部署下,成渝两地遵循科技规律,整合两地科技资源与要素,在各协同主体内部或主体间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流转,充分发挥科技协同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构建协同模式与机制,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科技水平协调与共同进步和科技一体化。

构建科技协同体系要从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区域科技协同包括协同资源、协同主体与协同环境。协同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科技信息等;协同主体包括区域内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协同环境则是科技协同活动开展的社会氛围以及孵化场所。从宏观层面,经济圈内各地区可视作不同协同区域或者协同单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不仅要求微观层面上各协同主体之间协调同步,也要求宏观层面成渝城市群内各地区之间实际加强科技合作。目前成渝城市群已具备的科技协同要素主要包括各高校、科研院所、政策制度以及校地联盟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在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如表1所示。

表1 成渝城市群科技协同保障要素

从表1 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在科技相关的政策、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支持方面,均具备非常充分的保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成、渝两市作为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此外,在高校、院所方面也具备充分的科技协同实力:在高校方面,成、渝两市共计7所985以及211国家级重点大学,上百所省属重点高校,拥有强劲的科技协同后备力量与科研实力。高校之间形成以国家重点高校主导,其他高校主要参与的科技协同格局,形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联盟”标志着成渝两地高校信息服务工作迎来全方位深入合作,由重庆师范学院牵头建设的重庆应用数学中心更是能够帮助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移和落地。在院所方面,成渝城市群内各市、县、区均已存在数十个科技相关院所,联合高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能够发挥强大的科技协同作用。同时规划、新建众多科研中心,实行纵向分工开展科技协同工作。2019 年成渝地区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1.6%,手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9%[12],形成了电子信息优势产业集群;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成渝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重庆启动,由20 余家单位共同承担,有效带动成渝地区科技服务资源高效共享;成都东进空港新城新开工项目62个,总投资达670亿元[13]。

综上,成渝城市群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具备充足的科技要素,为科技协同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二)科技协同必要性

在科技领域,攻克核心技术、掌握要素流动自主权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主要方向。然而在高技术层面的科研成果变现过程中,无疑需要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多专业人才协作,同时加上政府部门外力助推。地区间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中,科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推动地区科技发展与进步时,区域间各部门、科研活动各环节的协作不仅能够节约成本,基于比较优势还能够大大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与科研成果变现速度,提升整体成本收益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有利于强化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为周围城市群形成科技示范与经验,助推西部经济圈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川渝两地本就存在竞争,科技协同使两者相互合作,共享科技信息与资源,通过互相激励与适应不断推动区域间技术融合与进步、演化与创新。城市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归结于科技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导致了城市之间会形成科技信息不对称现象,科技协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在科技发展与创新中,政府部门是管理主体,负责资源配置与战略制定,其他协同主体作为参与者提升整体科技水平并促使科技成果变现,转换成实际生产力。当一个完整的科技运行体系与另一个体系聚集融合,再加上成渝两地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能够催生出“1+1>2”的科技协同效应:这是由于不同地区主体对于新知识、信息与资源的学习、吸收与利用程度不尽相同,结合各自优势形成互惠互利的格局,更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科技中心。因此,从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平衡的角度来说,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模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城市,周边城市为主体组成的城市群,其突出特征为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依据地理分布又形成城市梯队。因此构建科技协同模式以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状况作为依据,分别形成“中心-腹地”模式与“多中心治理”模式,如图1。

图1 科技协同模式

(一)“中心-腹地”模式

“中心-腹地”模式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起源于18世纪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最早由弗里德曼引入到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弗里德曼认为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将区域划分成中心区与外围区,通过相互作用,中心区聚集吸收大量外围区生产要素进行创新,创新向外围区扩散,引导外围区经济结构的转变,促使两者差距逐渐减小,直至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成都市非农常住人口1 233.79万人,占整体比重74.41%;重庆市非农常住人口2 086.99万,占整体比重66.8%,同时两市在整个经济圈内具有非常突出的经济优势,科技力量较强、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基础设施完备,基本满足“中心-腹地”模式的选择条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根据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划分,成都和重庆市区作为发展中心,两市中间以及邻近城市作为上过渡区,边缘与落后城市、地区作为下过渡区,形成完整的“中心-腹地”体系网络。对于中心地区,着重培育以企业为核心、高等院校主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协同创新主体。科技发展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牵头,作为科技创新最有力的参与单位,科技创新型企业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创新活力,构建以企业为核心、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动的科技协同体系。集聚腹地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通过中心极化、溢出与辐射效应首先带动上过渡区科技发展与创新,再逐步向边缘地区扩散,直至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一体化。其中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由于其规模与实力限制,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的帮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大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也可作为激励手段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最早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为核心的研究者提出。多中心指借助多个而非单一权利和中心组织治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在许多形式上存在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各中心之间在竞争中合作,能够打破单中心体制下高度集权的劣势,形成互相监督、在竞争中得到激励的格局。这种协同模式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历史与现状相吻合,保持成都和重庆原有各自独立状态,又可在科技协同活动中合作协调、互相监督。此时中心的责任与权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延伸,除了承担公共服务还负责战略制定与协调科技协同工作。“多中心治理”模式与“中心-腹地”模式的区别在于:“中心-腹地”模式将成都和重庆共同作为中心发挥协同作用;“多中心治理”模式在整体中心内部使得成都市和重庆市区处于一定程度的独立状态,能够行使独立决策权。

根据成渝发展历史,两地处于融合又分离状态,相向发展又互相竞争。在此背景下,打造科技协同“多中心治理”模式能够遵循既有发展态势,使两地协同合作,形成竞合结构。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容易达成利益共同体,协同目标主要由行为主体决定;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可弥补单个主体知识、技术与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但是协调融合进度较为缓慢;多主体跨区域协同的协同方式更多,专业度更高,资源利用效率更有效。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成都、重庆市区各自作为中心,共同协调彼此资源、协同主体与环境等,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协同一体化平台。由两地中心政府牵头,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研发、教育、市场生产一体化的跨区域科技协同模式。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掘经济圈内各区域科技优势,以成渝两地为中心,形成互补联动效应,促进形成两个中心一个主旨科技协同形态新格局。成渝作为经济中心,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条件,围绕其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中心增长极效应,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发展核心动力源,始终遵循科技协同一体化的宗旨,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多中心治理、多地区协同。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机制

在机制构建过程中,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成都与重庆市区作为科技协同增长极,邻近城市作为辐射范围,形成覆盖整个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大区域。利用成都和重庆在资源集聚和科技创新条件与能力方面的优势,加强与经济圈内其他单元的协调沟通,明确每个单元的战略目标,基于区域共生与其他协同区资源共享,化解地理障碍与科技资源不平衡问题。基于成渝地区发展历史与现状、地理临近原则以及科技协同要素和协同必要性分析,进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机制构建。

(一)科技协同机制建立——协同主体联动

在宏观层面,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协同相关制度、条例,规范协同行为、促进区域间沟通联络,形成多对多联系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与资金支持作用,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规划。在微观层面,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加强学术交流,以具有专业优势的单位为核心建立专业研究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与科研团队的技术基础,形成科技研究重心,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同时注重对于高校科技园功能的提升,通过促进其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整合区域科技信息,培育科技型理论与技术人才,提升未来科技创新水平。对于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依托当地或协同区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致力于实现新技术、新能源成果的变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区域综合实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最终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全面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又伴随着更高的科技投入。因此,科技协同主体联动机制下,协同主体应尽可能选择与自身发展状况相近的主体,以期更快形成科技协同一体化局面。政府作为科技协同目标、管理制度制定者、科技资源分配者,在科技协同机制中占据中心地位,及时有效与其他协同主体进行沟通、协调。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协同其他主要参与主体,在各自主体内部以及各主体之间依据战略规划、科技实力、资源丰富程度进行相互选择并保持长期联络。在选择完成后,及时建立风险分摊与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好协同主体的权责,降低由此产生矛盾而影响科技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二)科技协同机制运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机制的顺利运行需要管理主体制定协同目标,参与主体融合资源并进行科技创新,以实现经济圈整体科技协调同步,如图2。管理主体主要为地方政府,同时主体内部实行分层级管理。成都、重庆为一级管理部门,绵阳、遂宁、资阳、内江、广安等邻近城市为二级管理部门,甘孜、阿坝、凉山等相对偏远落后地区为三级管理部门。其他地方政府服从中心政府管理并协助工作,同时互为监督方。管理主体从信息、财务、资源等方面进行管理与分配,并分区域制定协同任务与战略目标。科技信息管理方面,各管理主体合力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各参与主体信息审核通过后成为平台成员,管理主体与各协同主体整合的资源均可在平台审核后内部公开使用。财务管理方面,制定完整的预算管理计划,合理规划各地区科技资源建设,根据预算审批资金支持力度,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投入安排。资源管理方面,根据各地区各主体现有条件及其发展实际需求分配资金、技术、人才与科技要素等资源,在科技协同的动态发展中改变资源配置方式与评估依据。

图2 科技协同机制逐层运行

科技协同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科技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各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结合管理主体制定的政策与目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国有企业与科研机构是战略性科研活动的主研方,诸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公共科技实验平台的研发与构建,这主要是由单位性质、运营方式与资源获取实力决定的。由于研发投入高、所需周期长、成果转换对于社会生产与科技进步影响力度大,规模较小的单位无力全面承担此项活动。但根据科技协同战略,民营企业与其他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各高校也需要参与到具体分工中,形成纵向合作格局。当新型科技成果问世,中心城市相较落后的科技设施与技术可向上过渡区转移,依据已有知识、经验与技术,首先实现邻近地区科技水平的提升,依次再是下过渡区的协同效应,逐层递进至全区域协调同步。对于各协同主体的目标,科技创新型企业与营利性科研单位主要为通过科技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经营利润,国有企业与非营利性科研单位主要为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与社会生产力;高等院校主要是培育科技后备人才。各个分目标最终汇聚成总目标——提升区域整体科技水平,再发挥溢出效应实现中心与边缘逐渐协调同步。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在协同要素、协同主体方面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现阶段缺乏的是依据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的运行方式选择适宜的科技协同路径,明确区域科技协同的主旨,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形成在科技协同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一)搭建政产学研融合平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参与主体主要涉及地方政府、科技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各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搭建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平台,充分融合各方优势,通过资源、信息、经验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提升科技协同效率与水平。在整个经济圈内,由于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科技实力与专攻方向不同,各方协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实现科技要素循环与流动的自主性、攻克关键技术屏障提高可能性。通过搭建协同平台,能够多方整合资源与信息,供参与主体内部共享:包括各单位的基本信息与性质、已有科技成就与设备、技术、人才条件、科技要素与资源分布情况、正在开展的科技协同项目备案与进度、管理部门职能与行为公开等。平台建设由中心政府主导,边缘地区政府协同并参与规划,经过协同部门整体测试后正式开通运行。科技协同平台主要借助网络运行,实现远距离信息同步,能够为协同单位简化前期调研过程,实现多方位信息对称,很大程度上提升后续科技协同工作的效率。

(二)建立科技协同长效机制

科技协同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区域内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增加科研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不同层级的协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类似因果关系:中心区吸收边缘区科技资源,形成新技术以及新设备之后将相对落后的技术与设备向边缘区转移以提升其科技水平,直至几乎协调同步。在这种双向因果关系下,科技协同主体之间、协同区域之间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能够实现整体区域内科技协同工作长期稳定有效进行。在科技协同过程中,管理部门集中整合资源,根据不同地区与协同主体的科技实力与水平配置科技资源,保障能够满足科技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平衡地区间的资源分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根据“十四五规划”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当下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为切实促进区域间、协同主体间长期联系与协作,可由管理部门协商制定区域间、协同主体间长期协同激励机制,例如科研补贴、税收减免、延长专利保护期限等。而保持各单位间的长期稳定联络,是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模式与机制正常运行并稳定发挥功效的有效途径。

(三)保持科技协同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同带动作用实现经济圈内整体科技水平的协调同步,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以此提升整个区域内综合实力,最终落脚点仍是社会经济。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过程中要强调、保持科技协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相融共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城市间由于竞争形成的信息的不对称常常容易导致科技产品同质化现象,并且除开中心城市,呈现科技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科技协同通过资源整合、信息互通、分工协作能够有效解决这种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各地区、各部门科技共同高质量发展,以此促进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因此,对于科技协同研究项目,首先制定好各地区、各主体的参与方式与联合投资份额、风险分摊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科技协同项目与协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互联系,根据协同区域过去经济增长的技术障碍,有针对性地在协同项目中进行创新,以增强区域经济协同能力;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施行帮扶政策,激发其科技创新动力,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协同与市场的紧密接洽。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城市群特征及发展对策思考
成渝两大经济新区区域规划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