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
——问题与对策

2022-03-30袁仕海吴平珍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华商家族企业粤港澳

袁仕海 吴平珍 向 婷

(1.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2.正大管理学院,泰国 曼谷 11120)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简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这一区域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助推力量,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

1 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家族企业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学术界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命题和理论越来越多。林孝胜早在1990年就专门研究了华商家族企业的个案[1],其从陈六使的家族和企业结构、经营和管理方法两个层面剖析了陈氏家族企业的兴衰。黄海生(1995)研究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思想、组织制度、用人方法等方面与海外华人的家族企业有许多相同之处[2]。此后,针对华商家族企业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

而关于家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李军等(2016)认为“1991年Gallo和Sveen开创了家族企业国际化研究,25年来该领域已经成功建立了理论合法性,并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要前沿热点和国际化研究的特色方向,不过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郭理等(2015)认为,家族企业正处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强势经济变革之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破除亲缘、地缘的限制,寻求国际化发展道路[4];吕亭(2017)认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国际化的阵营,具有国家经济支柱地位的家族企业也紧随时代潮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5];周立新等(2019)认为,当家族管理权或家族代数较小时,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对国际化程度、国际化速度的影响较大[6]。

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尽管20世纪中后期以来研究家族企业的文献较多,但关于华商家族企业的研究相对偏少,而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的文献就更少。

2 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家族企业国际化的一般过程,家族企业国际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家族企业国际化行为能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1 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的发展,可将其国际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高速发展的14年。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发展始于1978年,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其标志性的变革就是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应时而生。20世纪80年代的粤港澳大湾区,开始造就乡镇企业的“神话”。1984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户办各类企业,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为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广大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成千上万个特色乡镇企业分布在各个小城镇当中,或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或自主研发自力更生,构成了地区经济重要的一环。1984年后的几年里,粤港澳大湾区的乡镇企业以每年30%~40%的速度快速发展,到了1988年,广东省乡镇企业数已超过115万家。

第二阶段:1992—2012年,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向国有经济领域迈进。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有人都能清晰地感知到,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马上就要到来。这一年里,“下海”成了最时髦的词汇,高楼起,钱包鼓。“国退民进”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大量此前被国有企业所控制的领域如今被开放给民间资本,以换取更高的效率和更普遍的富裕。

在这20年里,中国真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后来本土新消费品牌崛起的基石;互联网等新兴科技行业蒸蒸日上,这一次总算没有错过信息化浪潮。但在20年的高速增长中,也逐渐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及地区发展不均等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日渐转型,实体行业生产力整体过剩,发展逐渐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质量,过往被高速经济增长所掩盖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渐发酵,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间的争端和摩擦加剧,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传统企业也渐渐遇到了发展瓶颈,从大批量、大规模的快速生产,向高质量、高响应速度的“质造”转变,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个阶段:2013年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高速发展与艰难转型并存。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太快,长期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增量市场当中,靠非常强大的市场红利驱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是没有必要也不愿意去采用新方法、新工具的。但当供需矛盾发生变化时,传统的发展模式就很难行得通了,所以传统企业不得不付出比以往高数倍的努力来维持企业运转。当传统企业不再适应新局面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拓新的增长路径。

于是在传统实体行业需要数字化升级、提质增效,互联网大厂需要寻求新业务的背景下,一些大厂开始加大B端、产业互联网、SaaS的投入,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例如2018年阿里国际站宣布启动“数字化出海”计划,帮助中小出口企业开源节流。该计划包括一系列的数字化产品、工具和服务,围绕买卖双方从匹配到支付等全流程环节,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全面数字化升级。当消费互联网的下半场也已告一段落,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将B端业务作为下一个战场争夺,而良性的竞争往往能带来优质服务的迭代,这对实体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2020年年初的疫情为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在居家抗疫的背景下,国民大量涌入线上,中视频、短视频、直播等线上业态在流量红利的催化下迅速发展。同时,借助这波流量红利的互联网企业,非常明智地将本次机遇分享给了线下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从2020年开始,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开始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产品国际化的进程,借助了各种跨境电商渠道。

2.2 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前述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40余年来的发展看,其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也和时代发展高度整合。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 国际化的方向很难把握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自身的企业资源能力有限,导致其多数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引领社会和决定市场的能力,所以很难把握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一般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的方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天生国际化”,即家族企业在创建之初就具有跨国经营的性质,比如我国深圳的传音,成立在深圳,但成立之初就主要专注于非洲地区的通讯产品销售,这类企业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另一类是“逐步国际化”,一般而言,实行“逐步国际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最初是在国内发展,然后逐步进入国外市场,以实现企业国际化。“逐步国际化”看起来相对简单,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时候国际化、向何处国际化、用哪种方式国际化。

2.2.2 存在着筹资渠道的瓶颈

在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发展初期,小范围筹集的资金可以满足企业需要,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内部的资金供给就很难满足国际化的需要。但由于家族企业特殊的地位,加之银行业对企业融资的“马太效应”,银行更愿意融资给大企业,而非广大的家族企业。近十多年来,我国开始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力度,但不可避免的是,一方面支持力度较小,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多数在100万元以下,甚至很多地区的融资要求在30万元以下,这对于动辄上百万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国际化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审核也比较严格,要么是朝阳产业,要么是业务发展迅猛,否则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投资。

2.2.3 家族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国际化理念很难整合

在现实的家族企业管理中,家族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割裂非常严重,要么是家族企业家大权在握,职业经理人对其唯命是从,根本没有发言权;要么就是家族企业家过于相信职业经理人,而让家族企业偏离了家族企业家的控制。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和战略决定的制定者,必然会对企业的国际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家族企业家通常情况下对于国际化持有保守的态度,他们虽然希望通过国际化来拓展市场,发展企业,但也会对失败的国际化有一定的恐惧;相反,职业经理人则更需要通过助推家族企业国际化来实现管理绩效的提升,所以他们更愿意家族企业家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由于二者所处角度不同,必然导致其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冲突,这需要寻找一个共同的点来平衡。

2.2.4 企业规模小,拥有的资源有限,不利于开展国际化

企业规模、年龄较小,普遍拥有的资源数量有限,不利于开展国际化。一般来讲,实行国际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但多数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规模较小,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很难发现国际市场中的机会;另一方面资源的缺乏也会导致发现了国际化的机会也很难把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主要是指因规模较小而缺乏社会资源的情况,并不必然说明企业规模较小就不能国际化,实际上,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案例比比皆是。当然,企业规模较小,还和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比较年轻有关,多数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的企业年龄(从创立到开展国际化的年限)不超过20年,还需要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3 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走访调研了23家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其分布见表1。基于实地调研的结果,结合全球家族企业管理的理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表1 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分布

3.1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锤炼自身

打铁还需自身硬,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企业自身有过硬的产品,有良好的管控。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到了来自国家和广东省的高度支持,既有政策的支持,也有人才的支持,还有产业集聚,这些都为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适时抓住这机遇,能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发展的速度,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丰富企业资源,为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扬帆出海

“一带一路”倡议是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的旗帜,旗帜指向哪里,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就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特点,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国情,跟随国家政策和战略走向那里。有国家政策和战略开道的地方,家族企业发展的保障性会更强。首先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向的地方,物流条件会大大改善,相应的陆运、海运、空运等线路都会增长,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其次是人才成本,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向的地方,国家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比如相关语言人才、市场经营人才的培养。

3.3 借力“社会资本”,海内外上“市”

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各种社会资本,使产品在海内外进入商品市场,家族企业在海内外进入资本市场。尤其是进入资本市场,是增强筹资能力的关键。这里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前述“一带一路”倡议、人才战略、物流战略等的组合体;这里的“海内外上‘市’”,既包括扩大出口、贴牌生产、境外直接投资、构建跨国战略联盟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也包括进入各国的资本市场,冲击IPO,多方筹措国际化所需要的资金。

3.4 借力“海外经验”,加速人才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人才是第一位的,高管团队应尽量选择有国外教育经验和国外教育经历的,如果没有,就把相关人才送到海外去工作,或去接受相关教育。企业的高管成员如果具备国外工作的经历,其对外国的文化、法律制度、国家政策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这可以帮助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快速地适应所在国环境,从而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在国外经营的风险。当然,国外的教育经历同样重要,如果管理者有相应的国外教育经历,对相关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了解,也能减少跨文化间沟通的障碍。

4 结论与展望

历时3年的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发展阶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由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已部分反馈给了调研企业,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已开始加快国际化的进程,部分企业还在选择国际化的方向。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一起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研究的样本过少,没有覆盖到广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中山、惠州等地区的企业没有调研到,香港和澳门受调研的企业也相对较少;其次,从调研企业的类型来看,本研究更多关注了“天生国际化”和即将国际化的企业,而对完全没有国际化倾向的企业鲜少关注;最后,在研究模型设计中,对于研究维度细分还不够,还可以把家族特性、社会资本、国家政策细分更准确一些。实际上,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研究团队还做了个案研究,但囿于篇幅和时限,没有完整呈现出来。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还有很广泛的空间,有待各界同仁能更多地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国际化研究,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华商家族企业研究走得更深更远。

猜你喜欢

华商家族企业粤港澳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旅澳华商苗庆:八年游子路 几多故乡情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其现金持有量的影响探讨
家族企业价值传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匈牙利华商误入“鞋”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