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橘黄地绣老虎帽的保护修复

2022-03-30王晓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期

王晓静

摘 要:文章详细分析了橘黄地绣老虎帽的纹饰、组织结构、材质及保护修复过程;较全面地研究了文物的病害情况,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坚持科学保护修复理念,以传统针线加固法为主对文物进行了修复,在保护过程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原貌,以期作为今后此类文物保护修复的一个参考例证。

关键词:老虎帽;保护修复;针线加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11

虎文化在中国民间的流传素来已久,其影响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而产生的老虎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老虎帽是我国儿童常戴的一种童帽,一般用丝绸或棉布缝制而成,其形制特点根据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与审美不同而不尽相同,但其中蕴含的美好心愿与祝福是一致的,希望孩子可以消灾辟邪、虎虎生威、茁壮成长,充分表达了中国母亲们对孩子的保护、呵护与美好期望。

1 文物基本信息

橘黄地绣老虎帽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征集来的,年代为民国。帽子由三层组成,从外到内依次为橘黄素缎、丝绵和湖蓝色棉布。帽檐处衬纸镶有绦边,前面为绿色和桃红色绦边,后面为桃红色和黑色绦边。绿色绦边上有吉祥花卉和菱形图案,桃红色绦边上为菊花图案,黑色绦边上有蝴蝶和花卉图案。虎帽全长30cm,其中前沿11cm,后沿13cm,最宽处29.5cm,帽顶宽17cm,帽下摆最宽处18.5cm,最窄处15cm。整个虎头形象的所有工艺主要采用布贴、绦边和绣花相结合完成,布贴外侧均用黄色锁针缝合。正额处有一个黑色布贴的“王”字,其上钉有一支分别由桃红、绿、黄、蓝色毛线做成的四颗小球。一对眉毛形状如蚕,相连于鼻,鼻子采用垫绣,鼻头绘有蝴蝶吉祥物。双眼为黑色包扣,周边镶有一圈梅红色毛穗。两侧胡须造型为一对墨绿色叶子,其上各有一簇白色丝线。该老虎帽整体造型虎虎生威而又不失可爱,构型独特而又不失和谐。它的刺绣、纺织和染色等工艺能体现当时的刺绣、织造和染色技术水平,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民间虎头帽形制特点及制作工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文物保存现状

此文物整体保存相对完整,主要病害为帽身和内衬有大面积污染,前额内衬有微生物菌落,帽身后面左侧绦边有一处残缺,此外,整体还存在绣线脱落、皱褶等病害(图1)。

3 分析检测

3.1 织物组织结构分析

织物组织结构分析为后期文物补配材料的筛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且可以反映当时的织造工艺。因此,此项检测分析是纺织品文物保護修复的基础工作。目前,业内常采用照布镜、视频显微镜或手持式电子显微镜进行织物组织结构检测分析。本次保护修复中,我们采用手持式电子显微镜(AM3011,台湾,Dino-lite)对帽身和内衬进行了织物组织结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橘黄素缎面为八枚三飞缎组织,湖蓝色背衬为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绿色绦边为五枚三飞缎组织,桃红色和黑色绦边为八枚三飞缎组织。织物的密度、捻向、捻度详见表1。

3.2 纤维鉴别

此次用来检测的样品纤维选取已散落的纤维或选用织物背面的线头等进行纤维鉴别。对选取的样品纤维,利用哈氏切片器将样品切出横截面,制成样品显微镜玻片,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OLYMPUSBX53,日本)对其横截面、纵截面进行观察,检测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橘黄素缎面经线为丝,纬线为化纤;背衬为棉;缝线为棉和化纤的混纺。

3.3 纹样图

虎头帽的纹饰主要是虎头形象的集中表现,整个虎头形象的所有工艺主要采用布贴、绦边和绣花相结合完成,每个布贴上有不同绣花,周边镶绦边,外侧再用黄色锁针缝合。虎头帽是集民间剪纸、刺绣、布贴等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此文物的绣法主要有平绣和垫绣两种。本次纹样图的绘制过程是先对文物进行拍照,然后使用AutoCAD 2007进行线描绘制(图4)。

4 制定方案及材料准备

4.1 制定方案

虎头帽整体保存相对完整,强度较好,主要病害为帽身和内衬有大面积污染,前额内衬有微生物菌落,帽身后面左侧绦边有一处残缺,此外还存在绣线脱落、皱褶等病害。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结合文物目前的强度,我们确定先对文物污渍及微生物菌落处进行局部清洗,然后再以针线加固法对此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4.2 材料准备

纺织品补配材料的筛选原则是既能够加固织物又不能使其变硬或是效果发生很大变化,选择的补配材料要与修复对象相适宜。对于背衬材料的选择,一般要与待修文物的布料、织物组织、颜色相近;其厚度一般要稍薄于原件,这样既可以达到加固文物的效果,又不会导致文物整体颜色、质感不统一。由于此文物背后左侧的黑色和桃红色绦带有部分残缺,经检测后确定均为八枚三飞缎组织,因此需要选用同样组织的材料,染色后进行补配。

5 具体保护修复步骤

5.1 清洗

5.1.1 斑点试验

由于此文物大面积污染的部位主要为橘黄素缎面和湖蓝色背衬,因此选取橘黄素缎面和湖蓝色背衬各一处,采用棉棒进行斑点试验。经多次试验后,发现这两处均有掉色现象,不适合过度清洗(图5)。但由于此文物污染较为严重,考虑到会影响文物后续的保存安全与展示效果,因此决定只对橘黄素缎面以及湖蓝色背衬有微生物菌落的部位进行局部清洗,清洗方法为用加有1%中性洗涤剂的去离子水进行清洗。

5.1.2 清洗

由于橘黄素缎面与湖蓝色背衬都掉色,为了防止清洗过程中两者相互串色,在清洗前先局部拆开文物边缘缝合的部位,将背衬与橘黄素缎面分开,在橘黄素缎面下垫衬聚酯薄膜,然后在其上铺好吸水棉(图6)。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用软毛刷蘸去离子水(加有1%中性洗涤剂),顺着织物的经纬线慢慢润湿,待其润湿几分钟后,再用软毛刷轻刷几次,而后蘸取去离子水(不含洗涤剂)反复清洗几遍,确保织物上无洗涤剂残留,然后放平,晾干。根据最小干预原则,我们本次清洗对于那些不影响文物后续安全的顽固污渍不做刻意彻底清除,以免损害文物的纤维,清洗后的橘黄素缎面干净柔软,富有光泽(图7)。

背衬上微生物菌落部位的清洗方法如上,湖蓝色背衬的清洗效果虽然不如橘黄素缎面,但因其有微生物菌落着生,所以必须对其菌落进行彻底清洗,以绝后患。

5.2 平整

由于绦带局部有残缺,如果在加固前不对其进行平整,缝合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错位。所以在本次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在对破损的绦带加固前先进行平整工序。将润湿的绦带平铺在修复台上,用直头镊子和弯头镊子将经纬线梳理整齐,然后用磁块压住,进行平整。

5.3 染色

通过对文物的前期调查,我们发现本次的染色工作主要为黑色绦带、桃红色绦带、内衬以及湖蓝色缝线的染制。本次保护修复中的染料均选用不易褪色的化学染料进行補配材料的染制。

5.4 针线加固

针线加固法是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中一种常见的物理修复方法,其最大优点是具有可再处理性,即修复部位的材料在将来必要时可再次拆除,从而恢复文物的原状。本次保护修复中共用到了四种针法,分别为铺针、回针、锁边针以及缭针。铺针较其他针法的作用力相对均匀,在织物脆弱的地方,大范围运用铺针可有效地将其与背衬固定在一起,由于其作用力较均匀、柔和,可使修复的部位与周边受力相协调。因此,本次保护修复中铺针主要用于绦带破损部位与背衬的缝合,以及将散乱无序的纤维重新固定于背衬织物等部位。回针的稳定性较好,在此次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破损绦带与衬布的固定以及内衬的缝合等部位。锁边针常用于衩口或织物边缘的加固,以防纤维脱落,本次主要用于绦带边缘部位的修复。缭针常用于织物卷边的固定,或两块卷边织物的水平连接,这种针法的优点是从正面看不出针脚,本次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填充好珍珠棉的内衬收口处。保护修复效果如图8所示。

5.5 支撑物制作

为了能更好地保存和展示,我们根据帽子上下围的尺寸制作了由珍珠棉填充的支撑物,用以支撑老虎帽,防止帽子变形,便于更好地保存与展示(图9)。

6 结语

近年来,对于虎头帽的研究较多,但对于虎头帽的保护修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橘黄地绣老虎帽的纹饰、组织结构、材质及具体的保护修复过程,以期为今后此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一个参考例证。

参考资料

[1]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刘靓.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保护修复[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5(00):32-37.

[3]黄俐君.辽代方胜蜂花飞雁锦袜的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38-42.

[4]张璟,赵旭铭.红瑶花裙研究—以修复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花裙藏品为例[J].孔庙国子监论丛,2016(00):26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