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
2022-03-30宋宾
宋宾
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并逐步影響他们的内心,让革命教育深入人心。部编本教材下,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在有感情朗读文章以及开展班级实践活动等方式的带领下,将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实现从教师讲解到学生主动接受质的转变,使学生欣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达到真正意义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一、丰富教材内涵,使革命传统教育更具体更形象
我校现在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历经数次改版,这次的部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转变传统思想就会发现:在多角度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革命传统教育也可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从外在到心灵深处的熏陶,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在为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而服务。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到革命传统思想与语文课堂教学最好的联系呢?就需要教师给教材文本插上革命传统文化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
(一)立足教材文本,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新的篇目,里面包含了各种传统思想,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在增加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对革命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沁园春·雪》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听朗诵音频,进入情境,然后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这首现代诗,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视频资料帮助下,让学生走进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领略祖国壮丽的山河,然后重点探究“借景抒情”,一起体会描写丽景色是为了抒发感情,逐步感受到毛主席在诗中所蕴涵的深情,以及毛主席此时此刻激昂的壮志,继而引导学生了解主题是赞美革命英雄们,他们为了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也必将因为他们而战胜一切困难,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巅。
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欣赏视频资料,听朗读,走进作者,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反复朗读把学生引入那段伟大历史的深处,理解英雄们的高尚品质,体会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并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正是革命英雄们让人民得到如今幸福的生活,这些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永远需要人们牢记。他们的精神是引领人们奋斗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借助各种资料,让革命精神形象化,引导学生自主领悟,深入其心。教材始终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每一本教材都是经过相关教研人员反复推敲不断打磨最终形成的,在教育内容上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而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发展。因此,立足教材文本有助于学生未来学习的衔接和能力的成长,在语文教育中融入革命传统教育也需要立足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适当的延展、拓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研究教材文本,深刻领略革命传统的魅力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增加包含革命精神的篇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这类文章为契机,逐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深刻领略革命传统精神的魅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伟大理想抱负的高声呼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书写了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支持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感谢。课堂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书下注释先理解文本的意思,在这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走进那段特殊的时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探究文章蕴涵的革命精神。拨开层层的云雾,会发现这类文章都在表现作者的一种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探究能被那种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陶醉,通过深入探究,也会进一步领悟到老一辈的革命家们以忘我的精神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人民的献身精神。在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就经受了一次彻底的心灵之旅,明确了今后自己也应该把这种革命精神传递下去,将这种奉献精神发扬光大。通过自己探索分析发现的方式,学生在理解和认知上更加深刻,同时,只有学生自己内心真正地认可,并且推崇这种观念和态度,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才更愿意践行。革命传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育,更是意识和主观上的教育。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和分析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革命传统教育照亮现实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研读教材,固然能更好地品味文章,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偏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以获得乐趣和满足。如果提不起兴趣,那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减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桥梁,使革命传统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生活化教学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生活化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为跳板,强化对革命传统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其次,以生活为基础学习革命传统教育,也可以更好地内化于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展开的过程中受到引导和教育。最后,生活化教育在实践教学引入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和日常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此为基础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以点带面,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熏陶
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都是由鲜活的事例和人物凝聚而成的,教师可依托革命主题,选取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由此做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革命的熏陶。例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以及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都是饱含爱国深情的篇目,课堂教学中品读文本、品味语言、欣赏人物、探究主题,一个个无私无畏的英雄人物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之后布置延伸作业:同时期还有哪些仁人志士做了哪些应该为后人铭记的事?鲁迅先生、东北作家群、李公仆等那些为了社会敢于呐喊的勇士再现笔尖,为学生分享着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些由教材的一个点延伸到教学的整个面,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精神的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实现精神上的一次熏陶。
(二)拓展延伸,让革命教育从课堂走到课外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多的篇目都是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能产生亲切的感觉,更容易他们接受理解。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逐步拓展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的紧密结合会让学生学习起来压力更小,思维更顺畅。教材中的一些课文都是在引导学生了解革命传统思想,接受革命传统思想。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品味、理解、接受这些优秀文化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格、气质、素质。比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屈原》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戏剧的基础上拓展到课外,搜集屈原的背景资料、代表作品等,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能深入理解爱国诗人屈原伟大的思想境界,感受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脊梁是绝对不能弯下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要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屈原的全貌,更能理解他的伟大奉献精神,从而让学生接受更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再如,学习了《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后,开展“知心朋友”的活动,布置课外作业:①为朋友“三送”(送问候、送关怀、送真心)的活动;②写日记,书写和朋友之间最真挚的友谊。③后期和家长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变化,感受到那份纯真。这些由教材到课外生活的延伸,都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三、以创新教法为关键,加深传统思想体验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该顺应部编本教材的改编思路,加强革命思想教育,在课堂讲解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革命教育。因此,及时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是迫在眉睫的。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穿越历史洪流创设情境
如今的多媒体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各种教学需要的视频资料、音像资料,在网络上比较容易获得,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入语文课堂,创设情境,增加主观感受。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再是局限于文字,更多的是历史资料的再现,原来难以理解的革命传统思想,也会伴随情境再现而变得通俗易懂。学生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理解,由理解到接受,由接受到改变。例如,在学习《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时,教师可以放弃直接阅读的学习方式,转而以看电视的方式,先入为主地走进延安时期,领略老一辈革命家质朴无私的人格魅力,了解那段不为人熟悉的历史往事,感受“长征”“西安事变”的跌宕起伏。学生未读书已知书中大意,带着主要的兴趣去阅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种教学方法能丰富语文课堂,加深学生学习体验,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提供沟通舞台,加深理解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信息共享。交流中,互相分享之间的信息,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比如,教学陈毅的《梅岭三章》时,三首小诗是陈毅“绝笔所做”,虽最后顺利脱身,但是回想当时真是置之死地,因此,这三首诗是陈毅最真实的内心写照。笔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将搜集的内容展示,引导学生学习陈毅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执着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屈,并且延伸到陈毅元帅其他的革命事迹,一起深入品味这些革命者一颗头颅顶天立地的革命风采。不只是陈毅元帅,周恩来总理、朱德司令,都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他们身上的精神永垂不朽,理应在后辈的血液里流淌延续。
四、丰富实践活动,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革命精神
教师要有意识地举行各种课内外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一)营造氛围,开展经典文学诵读
部编本教材下,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涵传统革命精神的篇目,都可以称之为经典文学。除了课堂教学任务,积极进行经典文学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爱上传统文化。比如,《沁园春·雪》《孟子三章》《我爱这土地》《土地的誓言》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诵读经典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品味其中的精神,在诵读中将革命精神继承与发扬。
(二)主动参与,积极进行实践活动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第二单元为“家国情怀”单元,要求学生从语文作品中体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传承已久的家国精神及民族凝聚力。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学习时可以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观看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场所的录像资料,让去过现场的学生讲解实地参观过程,撰写参观感受,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周末参观,体验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回校后组织讨论会,各抒己见,将未参加的学生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增加他们的感悟。然后开展“我爱我的国”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写作、手抄报、演讲、相声等形式表演出来,增加学生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继承与传承红色优秀文化以及英雄人物的无私无畏爱国精神。
(三)挖掘核心,创新传统革命精神
革命传统作品由于时代久远,和现在学生生活差异较大,学生不甚了解作品背景。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思路,思考如何跨越时空的界域,在符合青少年心理和求知需求基础上完成教材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时,不局限于文本阅读,更要开展一场探寻红色记忆和革命之旅的活动,让學生成为红色宣讲员,将共同提炼的革命核心思想与当今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传统革命精神,更要明确现在怎么做,将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新时代接轨,并且探究如何做好继承与创新,最后罗列学生的具体做法,这样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教师也可以从同一体裁、同一时期、不同价值取向等角度聚合几篇文章,集中开展革命传统的主题教学,甚至跨越语文学科整合革命传统课程资源,在教学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革命传统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演变,让学生学懂文章,理解精神,更知道做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内涵的重要举措。将这种民族精神在课堂上由教师带给学生,由学生带到社会,更加发扬光大,让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