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状况及优化策略
2022-03-30陈琳
陈琳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侧重点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要求教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历史思维及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一实际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学习课本教材中的史实内容,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实际需求。而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史料教学资源引入日常教学课堂不仅可以丰富传统教学资源,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新课程教学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根据实际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引入丰富的史料资源,丰富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为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史料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从提高史料教学目的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以及发展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改进策略进行探究,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以期能对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教学资源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史料资源不同于平常所用的教学材料,它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特征。就当前历史课堂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史料教学资源的引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其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史料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史料教学资源根本目的在于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服务日常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带领学生借读史料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学会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及个人思维品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引入史料教学的内容只是为了浅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对史料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更谈不上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这种缺乏目的性的教学活动,与史料教学的初衷相背而驰。
(二)史料教学过程定位不够明确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史料教学资源的引入作为呈现课本教材知识点的一种论证,提高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是史料教学运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误区。对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史料教学的角色只是附属于课内教学基础下的一种教学资源,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内容而服务的。而实际教学情况则是教师过度地注重史料教学资源的融入,忽略了课本教学资源的有效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了解学习史料资源,本末倒置的情况突出。这种情况的存在,无疑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并没有凸显史料教学资源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及价值。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投入历史学科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其学习效率也自然会有明显提升。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广泛,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口头讲解、授课,不仅会影响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局限于教材上,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产生的影响、事件的历史意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影响教学效率。而史料教学的开展则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多的历史资料,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构建更完善的历史思维结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发展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促使学生真正能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有用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其成长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些结论。然而,高中历史教材受内容及篇幅的限制,在进行教材编制时对很多历史观点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如果只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史料教学的开展则可以通过丰富的史料资料弥补这一不足,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应用史料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学术观点、探索历史问题,从而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一)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史料教学资源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灵活选择史料教学资源,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地选择史料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对史料资源的选择上,应选择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共同知识要素和思维关联的史料资源,便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课堂学习主题,理解核心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这部分相关知识时,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相应的史料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政治智慧以及贞观之治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則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中的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智慧,为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民众基础。再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对孙中山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来搜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影像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资料、事迹进行阐述,同时教师在课前也应积极收集更多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影像资料,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方式对自己收集的影像资料进行播放、展示,以直观的视听资料增加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这些史料资料,结合课本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地了解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价值、发挥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的是,史料教学开展的前提必须是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史料教学,通过史料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了解,并引导学生将史料资源和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梳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史料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借助史料教学,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史料教学活动的应用主要是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及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课堂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史料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将有限的史料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揣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需要,提升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对学生学习发展而言,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为此,教师可以围绕史料资源的引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活化学生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为学生收集相关的史料资源,以丰富的史料资源充实历史课堂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对史料资源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影响等内容的了解,促使学生能充分了解该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并在分析和讨论相关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思维结构。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并且要注意做到历史和现实的有效结合,如在学习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当下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分析五四运动在当时有怎样的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等,以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真切地感知进步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再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史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如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以及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方面相关的史料,包括社会条件、物质基础、阶级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科技条件等,促使学生对百家争鸣产生全局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就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及当时的文化思想方面的史料进行拓展,以丰富的史料资料提升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入了解,促使学生能更全面地辨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情况、具体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立足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要求教师在完成日常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为此,在史料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相关史实对学生历史思辨能力进行引导和教学,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般情况下,史料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历史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需要学生自主地深入阅读和探究发现的。只有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教学知识点,才能进一步地结合史料教学的内容,准确地辨析历史问题与历史事件,得出客观的结论和观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在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问题分析和思辨能力后,在解决相应的历史问题时就能围绕问题深入全面地分析,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例如,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阶段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历史资料,然后对达·伽玛、哥伦布以及麦哲伦的相关史料进行探究學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的分析方式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而利用史料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空间,对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再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关于“洋务运动”相关材料的学者观点,为其论证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与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促使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鼓励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及理解对相关的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并在相互发言、讨论中验证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促使学生在了解、分析和讨论史料材料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本质及其对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识面,同时还能在无形中锻炼学生对史料资料的分析、整理、提炼能力,对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可实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效果。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教学方式的引入不仅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是促进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以往课堂教学经验,对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尝试从提高史料教学目的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以及发展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等途径对史料教学的方式和策略进行优化,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