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

2022-03-30张玉

天津教育·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法治创设道德

张玉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遵循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的创设原则,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民主教学,创设游戏化情境;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正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形成的重要学科。学生具备了道德与法治意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情境创设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活动情境的创设能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认知,从而将道德与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在道德实践中外化于行,为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类型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直观到深入、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长期探索中,发现情境教学法特别适应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方式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情境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创设以实际生活场景为情境,或以类似于生活场景再现的模拟性情境,以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充满亲切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载体,探究知识的深层次逻辑关系,是一种由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参与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中心词是“情境”,因而许多学者对情境教学方法的概念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述,但是概念的界定都是大同小异,即情境教学是结合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进入情境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逻辑关系以具体的生活事物呈现出来,促进学生学习趣味性的提高。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围绕知识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展开,而不能游离了目标与学习重点外,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情境的类型

情境教学没有固定的环节,可以运用于导课环节也可以运用于课中环节。但是情境教学通常是在新课导入环节被广泛运用。因为一节新课,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将抽象的逻辑关系通过情境教学展示出来,以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情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是为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创设,在情境中学生可以具像化地理解知识,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接与过渡。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不只运用一种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几种教学情境展开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内化与巩固。

1.语表情境。语表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精练的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的语言需要简练到位而精确,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教师要对语言的语调、感情色彩等进行设计与优化,使语言的表述易于被学生接受与理解。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时,教师要对语言进行锤炼,适宜于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描述。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可以进入优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语表情境以情感真挚取胜,易于吸引学生,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语表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结合教学重点与目标,使语言表述简练而通俗易懂,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实体情境。实体情境就是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场景为基础而创设,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山川花木,也可以是生活用品等。比如,在教学“大自然,谢谢您”一课,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到田野、矿山、公园、湿地等,观赏大自然的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再如,学习“我的环保小搭档”时,可以将日常打扫卫生的用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用哪些工具清理卫生,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课内容。

3.模拟情境。模拟情境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因为学科教学是以课堂为渠道,因而实体情境在教学中很少应用,而更多是通过真实的模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拟情境就是模仿生活及社会中的实体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可以对情境进行截取相关片段进行模拟性创设,模拟情境具有生活化氛围与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情境调动自身体验,以更好地建构知识网络。

4.想象情境。想象情境是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基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及学习中的表象进行联想,进行表象的组合及想象创设情境。想象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及文史类学科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是借助实体情境的一种情境方式。比如,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生活事实进行推理与联想,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想象情境的介入而更加深入与透彻。想象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也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把握事物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相关事实验证与观察,使情境更真实,更具说服力與感染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主动性

对处于抽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讲解灌输,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目前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除了讲解外,就是让学生一味地背诵,记忆问题的关键词,记全题目要点,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成为问题的背诵课。造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主体作用,没有认识到学生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辅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忽视了学生对道德认识与法治观念的内化,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教学方式单调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学生更喜欢在新颖有趣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但是目前教师讲解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陷入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师枯燥的讲解对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有限小学生来说,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同时教师不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知识的形象性与直观化,学生陷入理论说教过程中,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学形式单调一方面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断降低,另外一方面也会导致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价值塑造和价值引导的作用,脱离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素质的本质与初衷,大大降低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所能带来的影响和帮助。

(三)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输知识概念,并且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实践机会则显得十分必要。只有通过外在的行动和实践,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才会发生变化,进而对知识和概念有全新的理解和认知。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情境可以给学生产生更深切的体验,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落实,不利于对知识的巩固与内化,不能对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活动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因此,活动情境的创设要富有趣味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加深,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此外,现阶段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就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旨在通过教育的展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好基础和保障。兴趣是每一门学科在实践教学展开过程中都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同样如此,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生活性原则

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十分熟悉,教师要结合生活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动力。同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深化认知。以生活为跳板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会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内容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综合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涉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要通过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德育等的整合,对学生施加综合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在教育展开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内涵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不断延伸和拓展,可以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率,加大道德与法治教学所能带来的影响和帮助,促进学生更加综合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活情境

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性教学转化为直观教学,促使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生活相联系,这也是促进学生认知体验加深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结合生活将教材对生活化内容进行挖掘与整理,鼓励学生多加思考与探索,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学生“讲文明、树正气”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但是教师重理论说教、轻生活体验,使学生很难产生心灵共鸣,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本校某名学生每天上学都向保安叔叔问好这一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对这位同学问好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做到了吗?通过这种生活化情境,学生很易于产生亲切感,也会联想到自身在学校的表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知道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有效提升。

(二)实现民主教学,创设游戏化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并在教学情境中体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比如,在教学“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创设角色扮演游戏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警察、马路上的学生等。学生通过音乐进入情境。在扮演活动中,学生懂得了交通规则,以及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等,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再如,学习“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平日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展开辩论比赛,正方观点是:保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反方观点是:在离垃圾箱距离远的时候可以扔垃圾。学生在辩论中都很投入,并且结合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活动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教师要對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活动情境进行调控,使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开展活动,强化体验。

(三)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互动情境

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与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活动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性条件。比如,一些抽象的理论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更直观具体的场景,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分解与直观展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学习“天气虽冷有温暖”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小朋友们在冬天里堆雪人、打雪仗等情景,使学生真真切切地融入冬季的天气,即便学生所处的季节是夏天或别的季节,也能感受到冬天的氛围。这样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才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加大理解深度。再如,在学习“欢欢喜喜庆国庆”时,教师播放国庆节到来之际全国上下庆祝节日的热烈场面,学生从这种场面中可以受到感染与影响,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学习,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讲解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热情地参与,深入理解,积极探究,从而在活动情境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体验,增强道德与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法治创设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