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2022-03-30方少杰
方少杰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重点是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进行培训,教师应该综合整合相关知识,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在學习与计算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再局限于数学知识点的传授,数学教师更应注重小学生数学能力、数学兴趣以及数学方法的培养,指导小学生如何正确学习。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述了解题方法后,一般会采用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练习,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大量的计算练习,这会对学习兴趣造成冲击,影响学生的计算积极性。所以数学教师要积极创新计算教学方法,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数学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巩固学生数学基础,为知识迁移作准备
数学基础学习是根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为小学生知识迁移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让小学生学好基础,才能让他们的知识迁移更加顺利。任何知识的拓展和提升都需要基础知识的支撑,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夯实计算基础,使其把握计算体系的脉络,这样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时,学生才能轻松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对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规律和计算法则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以教学一年级上册“加与减(二)”一节为例,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高效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该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或者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在教学之初便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短片:端午节快要到了,张明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进行划龙舟比赛,我们一起来为他们加油好吗?屏幕中出现多种算术题:8+5=( ),7+9=( ),13+6=( ),5+6=( ),9+8=( )等,只有学生不断答对问题,张明才能获得能量,从而划动龙舟不断前行。这样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教学活动得以高效进行。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检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准确且高效地掌握该基础知识。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后,教师便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迁移应用。首先教师出示“7+5=( ),8+5=( ),9+5=( ),10+5=( ),11+5=( );7+7=( ),8+7=( ),9+7=(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规律,在学生掌握规律后教师可以继续对问题进行拓展和迁移,让学生结合所总结的规律推测其他运算规则,并要求学生将其牢牢掌握。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运算技巧,他们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当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牢固,他们在解题中所灵活运用和提取的知识才能越丰富。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数学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好准备。知识基础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知识基础的培养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需要关注和重视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以基础夯实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不断穿插基础知识的教育,只有学生的基础打牢,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的速度才更快,学习知识就好比盖一座大楼,如果地基不稳那么后续学习学生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学生的成长上限也会相对较低,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相应的计算法则和概念知识进行细致而又深入的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明确并且学会利用基础知识来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延展、拓宽,进而有效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和质量。
二、以旧知引新知,使知识的迁移更轻松
小学阶段的数学所教学的知识都是非常基础的,但是即便是基础的数学知识也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总是感觉到抽象且难度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教师可以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以旧知引新知,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方式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小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以一年级下册的“加与减(一)”为例,该部分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借位减法。教师在教学该部分知识时如果直接告知学生“从十位上借一位”,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即便有的学生可以理解,在解题过程中他们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关联新旧知识,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切入点,帮助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使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出示7+8=( ),6+9=( ),3+7=( ),9+9=( )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之前学过并多次练习过的,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已学的进位加法知识引出新知借位减法。在板书后教师可以提问:7+8=15有什么含义呢?那15-8=( )呢?这两个算式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加法和减法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加法是两个加数相加得出和,而减法则是和减去一个加数得出另外一个加数。当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新知相关联后,他们会感觉新知原来并不难,这种情况下教师不需要讲解20以内的借位减法,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因此,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摆在小学生面前最大的一个困境就是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将知识点单独地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记忆压力相对较大,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相对较低,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散乱的、无序的知识点形成体系,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高,而掌握底层逻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不仅对数学学习可以起到较好的帮助,学生在其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大受裨益。3F2ABD0E-9105-491A-B38E-B3AC18A4E94F
三、创新课堂、分层练习,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联系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果数学教师仅仅结合数学教材中的理论展开教学,那么学生很容易对计算失去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對计算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可以被所学内容所吸引,通过科学且充满创新的课堂练习锻炼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有规律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计算题,使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问题与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4=( ),2+4+6=( ),2+4+6+8=( ),2+4+6+……+20=( ),学生在分析和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进行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出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有所提升。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数学教师需要为他们出示较为基础的数学计算题,帮助他们掌握不同的计算法则和计算规律,夯实数学基础;对数学能力一般的学生,数学教师需要为其出示较为基础却又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在扎实基础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对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布置较难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动手中,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对实践的指引。通过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也能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基础,更多的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充分投入学习。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数学学习的开始就进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有效整合知识,为未来发展提供基础。
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生活中的数”学习的时候,通过生活中所接触的物品,让学生掌握数字。教师可以拿一些小玩具,如小鸭子、小母鸡、小飞机等,把这些小玩具摆放整齐后,让学生数一数,辨别其中有几架小飞机?几个小鸭子?学生通过看到的物品,进行触摸,边玩边数,很快得出结果,等学生数完以后,再让学生记录到本上,通过反复的实践动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一些测量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自己手或者其他工具来做参考,感受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每个学生手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完全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处理,在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工具,最后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通过实践动手测量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也可以更换相关的物品,对黑板、窗户进行测量,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也能巩固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完成知识迁移。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知识迁移
情感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注意知识点的有效传输,更需要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为学生而终身学习奠定好基础和保障,小学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自信养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此时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教师在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时候,要多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正确的鼓励和引导,让小学生在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从而喜欢上数学。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思考找到问题所在,再将实践运用到生活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的能动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和学生形成合作关系,让学生主动喜欢任课老师,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对数学更感兴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和鼓励,就能实现快乐成长的目标,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在计算教学的时候,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好玩”这堂课的时候,要找到好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快乐玩耍,也学习到相关数学知识。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绳子、毽子、足球等运动玩具,然后可以把小学生带到操场上玩耍,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租,先让其中一组学生自由玩耍。此时教师可以让剩余的小学生分组做统计,有多少人在跳绳?有多少人在踢足球?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做好统计以后,再换另一组进行统计。教师通过营造情境,让小学生主动融入,并在快乐玩耍中学习到数学知识。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活动结束以后,教师也要让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次活动和统计,自己对自己的表现打分,打分的形式可以多样生动,如绘制一些笑脸或者哭脸图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立体的数学知识体系,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最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注:本文为2020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迁移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20147)的研究成果。
(吴淑媛)3F2ABD0E-9105-491A-B38E-B3AC18A4E9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