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俗文化之外宣路径

2022-03-30赵琼

炎黄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译民俗文化译文

赵琼

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民俗文化资源——起居饮食、戏曲文化、手工艺美术作品,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整合发现,陕西在致力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中,其外宣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提出相关外宣路径,旨在将陕西民俗文化进行国际化传播,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业界积极践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与生俱来的平民化特性使它在对外传播系统中独具价值。陕西民俗文化以繁盛的周、秦、汉和唐朝时期文化为根基,充分展现了陕西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文章在前人对民俗文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除语言民俗之外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具体分居住风俗、生产生活、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以相关民俗资源景区及博物馆的标识语为主要对象,结合主流网站相关英译文本,探索陕西民俗文化的英译外宣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外宣路径,借此契机,进一步扩大提升陕西国际形象提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外宣现状

起居饮食:主要选取陕西民俗博物馆以及西安回坊美食文化街区,西安市内袁家村生态民俗村这几个区域进行样本选取,主要表现陕西的居住风俗、生产生活和特色美食的外宣情况。

居住风俗:介绍关中民俗博物馆的研究结果,此馆关于起居民俗的展示有两种形式,主要为从原址(陕西大荔县、白水纵目乡纵目村等)整体搬迁而来的包括门楼、牌匾、庭院、正房、侧房以及小的装饰等都按照原貌展示,这部分的外宣主要以庭院门口的标识牌来实现。其余是陕西各地包括村民手里收集而来的建筑构件,在专门的展厅进行展示,其外宣主要以各展台的标识语来体现。

整体院落的展示包括清代赵家门楼、元代梨园、清代阎敬铭宅院、清代崔家槐院、清代孙福堂宅院、清代雷致福宅院、清代樊继准宅院七处宅院,这里的译文因在博物院主干道位置,又是核心展示,翻译迎合目的语接受者的理解,多采用异化及意译策略。从清代赵家门楼的译文可看出(见图1),作为公共场所的标识语,此段译文在于生成适于目的语接受者理解的文本,源语言中“靖国军混成旅”“赵家门楼原址位于陕西白水纵目乡纵目村……为赵树勋父辈私人庄园的入口门楼”,这两处作为宅主人及门楼介绍的背景知识,在目标语中没有出现,笔者以为这种“零翻译”的异化策略是为避免英语受众者因对此段历史及背景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理解受限;译文考虑到目的语民众的接受习惯,特将“米”这一长度单位,在保持原文的基础上译为“meters”,同时以注释的形式又添加了换算成英尺(foot)的长度,更加符合英语受众者的语言习惯。为了使得目的语民众易于理解,文段对“品”字翻译时进行了增译,特加上了“a Chinese character ‘品’”。外宣翻译时,为了使目的语接受者更加易于理解,可采用异化策略及意译法。

关中民俗博物院有关陕西房屋建筑构件有专门的展厅进行展示,展厅大篇幅文字介绍民间居所构件的讲究,并展示了包括“镂雕凤戏牡丹纹雀替”“双夔龙祥云纹柁墩”在内的14样构件,但其翻译应该引起重视,此处物件名称以及所属朝代等翻译均为大写的汉语拼音,其中有一处关于雀替的拼音还少了个“I”,将“镂雕凤戏牡丹纹雀替 民国”译为“LOUDIAOFENXIMUDANWENQUETMINGUO”,此处拼音少了个“I”,并且所有字母写在一起,没有空格。

生产生活:该部分收集整理了来自关中民俗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人民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类物品,包括度量衡文物、镇纸、笔筒、烟灯、算盘、水烟袋、风箱、食盒等67件藏品。相关译文基本通俗易懂,在直译的基础上,为方便理解,也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同时,所有标识语对于朝代的翻译,都增加了关于年代跨度的表述,如“清代”都译为“QING DYNASTY”并加上了“AD 1840-1911”这样的说明,避免接受者因为不明白中国朝代而产生时间年代的混乱。在所有标识语译文中,多数译文采用直译和归化策略,译文基本保持原文的意思, 比如“八仙过海”译为“EIGHT SAINTS CROSS THE SEE”“双龙戏珠”译为“DRAGON IN PURSUIT OF PEARLS”。“木斗”“长算盘”“象牙鼻烟壶”中的“木”“长”“象牙”在翻译时进行了减译,分别译为“A MEASURE FOR GRAIN”“葵花口铜香炉”“正方形食盒 五福捧寿” 的“葵花”“五福捧寿”也是减译,分别译为“COPPER CENSER; SQUARE FOOD BOX” “花鸟纹梳妆盒”的翻译直接为“WOOD BOX”,显然不仅进行了减译,又采用了意译,甚至译文已经表达不出原文“梳妆盒”的意思,更不能表现梳妆盒的精美图案,所以,这种减译失去了原文很多的意象美。意译最为典型的便是“一口香”,本指烟民吸食鸦片的烟斗,汉语中用“一品香”表现出烟民用它抽烟时的享受状态,这是一种很口语化的借代的表达手法,但是译文采用了异化的策略,直接译为“鸦片烟斗”。而“烟灯”则进行了增译,译为“LAMP FOR ROASTING OPIUM”,译出了灯的作用是为了“烤鸦片”。奇怪的是,“宣统木斗”译为“HSUAN-T’UNG YANGKE”,笔者能力所查阅资料发现该词根本不是英文单词,此处的翻译应该有误。婚俗在民间任何时候都是受重视的,有关婚嫁迎娶的物件,包括陜西特色的箱子、头饰等有一个专门区域展示,但所有器物均没有英语译文(见图2)。

特色美食:此部分以西安回坊美食文化街区(又名回民街)和袁家村小吃体验村为研究基地,回民街作为陕西民俗手工艺及美食的集中地,是游客来陕的必经打卡之地,有着最有陕西乃至中国特色的各类小吃,主要招牌门店包括老西安甑碗、桥梓口贾永信、老孙家泡馍、秦家老铺肉夹馍。主要特色美食包括肉夹馍、黄桂柿子饼、biangbiang面等,广告招牌如西北土特产、陕西特产直营;回民街街口有一处西安文化展馆,展出包括西安方言、秦腔、美食及其他特色如鼻烟、唐三彩、凤翔泥塑、勋等。所有诸多标志语中,几乎全部是汉字,没有英语的译文。偌大一条回民街,举目望去,没有一则英文广告或介绍标识语,唯独一家全家福姓氏馆,免费参观字样有英语译文,为“the surname pavilion, free to visit”。

陕西西安小寨赛格七楼的袁家村小吃体验村处于西安比较繁华的小寨地段,人流量非常大,但本地人居多,该处民俗体验村实则是小吃城,以每个摊位为小单位,每个单位有一个招牌,写着饭(菜品)名称(见图3),此地凡是有文字标识的地方,都有英文释义,比如门口的宣传墙印有“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译为“ecosystem life experience”“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译为“create a farmer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等。每个摊位有相关食物的汉英名称,这里的英语译文,异化处理较多,如“牛肉饼”译为“Chinese beef pie”,也有归化处理现象,如“饸络”译为“Hele”,基本属于音译。 笔者以为具有陕西特色的菜品可采用直译加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如“锅贴”,可直接使用拼音“Guo Tie”,首先,“Guo Tie”的音译,在保持最真实的语言文字层面语音的真实的基础上,这样的音译更加简洁,易于朗读、流传,更易于陕西文化的传承;此外,“菜疙瘩”是将面粉和蔬菜和在一起制作而成,如果译为“steamed vegetable”则只表现了“蒸”,那么和在一起的“面粉”去了哪里?将“捞凉粉”译为“jelly fish”, 英文意思是“海蜇,软弱的人”,这样的意象在西方游客心中的印象自然不是很好,同时,如果“捞凉粉”是“jelly fish”,那么“凉鱼”又该是什么鱼呢?有关陕西美食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但此处这些英译版本的出现,至少体现了设计者在对民俗小吃进行对外传承的国际眼光和决心。

民间艺术:陕西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秦腔、华阴老腔、皮影、西安鼓乐、木偶戏、皮影戏、农民画、社火等无不反映着浓浓的陕西特色。以秦腔为例,选取西安大雁塔广场的陕西戏曲大观园为研究基地,探究此地关于陕西戏曲文化的英译情况,因为此区域于2020年进行了整改,原先秦腔经典剧目展示的戏曲大观园改为停车场,笔者以为去掉经典秦腔曲目彩雕展示实为遗憾,彩雕配有中英文文字说明,对陕西戏曲文化的宣传活灵活现(见图4)。现就此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英译现状分析,此区域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陕西特色戏曲形式,具体为:乾县、礼泉弦板腔皮影戏,杖头木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合阳提线木偶《周仁回府》及秦腔艺术表演家雕塑,此处翻译多为情况介绍及故事讲解,因此译文质量较高,难点为核心术语,“牛车简易舞台和皮影弦板腔”译为“simple cow-cart stage and the background of performing a Xianban tune shadow play”, “Xianban tune”的译文采用了归化,可以表达传统陕西剧种的最真实的发音,但是有可能会造成西方接受者理解困难,故可适当进行补充说明;“杖头木偶”译为“Rod Puppet Show”;提线木偶译为“Marioneete Show”比较准确地道。雕塑区展示主要秦腔表演人物,没有相关文字说明。

其他民間艺术的翻译是笔者在网上查阅发现的相关译文,“凤翔木板年画”为“Fengxiang Nianhua (New Year prints)”,括号内补充可以介绍年画的作用,又做 “The Folk Woodcut in Fengxiang County;”“户县农民画”为“peasant painting of Huxian county”“陕北安塞剪纸”为“paper-cut of Ansai, Northern Shaanxi”,此处补充了“陕北”“宝鸡凤翔泥塑”译为“clay sculpture in Baoji”;宝鸡马勺脸谱没有找到相关的译文。

陕西戏曲文化的传承中,谭维维的一首《华阴老腔》将陕西文化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表达,也是陕西戏曲走向世界的一次最好的例证,网上很多视频展示了西方人对此曲的热爱,他们纷纷模仿学习传唱。地道的陕西腔,地道的中国话,却也传承的如此成功。

外宣路径

陕西近几年比较关注民俗文化的宣传,但是宣传多为内向型,外宣意识薄弱,英译外宣标志语存在错误,译文有表述不当,宣传媒介较为单一。鉴于此,笔者以为民俗资源的外宣中,首先政府应加强宣传意识,切实注重资源建设时的外宣工作,如一味为实现经济利益,不注重陕西民俗文化的宣传,或者将建好的民俗文化资源随意丢弃,都是不可取的。应确保外宣文本的准确性,为了实现外宣目的,陕西民俗文化资源英译在采用直译的基础上多采用异化及意译的策略,同时也有归化的策略。归化可以更好地保持陕西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音律美,但异化更易于西方接受者理解,因此,陕西民俗文化的外宣译文,可尝试归化和异化的结合,在考虑接受者易于理解的基础上,传承陕西民俗文化最本真的美,也应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媒介,通过流行的自媒体如抖音、小红书等进行自我宣传,也可建立专门的网站进行对外宣传。选取多模态的宣传模式,除建立标识语进行宣传之外,可采取视频录制、现场直播、展板展览、可供国内外游客参与的民俗体验活动等,同时《华阴老腔》传播的成功案例表明加强声乐艺术层面民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陕西民俗文化的外宣也不失为很奏效的宣传模式。

笔者在前人对民俗文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民俗资源景区及博物馆的标识语为主要对象,结合主流网站相关英译文本,研究陕西民俗文化的英译外宣现状,并探索陕西民俗资源的外宣路径。

样本选取多为民俗旅游景点及博物馆的标识语,取样区域主要在西安市及周边,因此选取区域范围都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下一步可选取除标识语以外的其他外宣资料,将范围可扩大到陕北等民俗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同时,应进一步梳理如视频、宣传册、网站等其他传播模态的民俗资源的外宣媒介。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2021年度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视域下陕西民俗文化资源外宣英译现状及路径研究,立项号:2021ND0086。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译民俗文化译文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