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服饰图腾崇拜之百鸟衣

2022-03-30袁萦

炎黄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百鸟图腾苗族

袁萦

世间万物从哪里来,是每个民族都会思考的问题。扎根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认为,世间万物由云雾而来,因为祖先生活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一直以来跟水打交道,并且会根据云雾的多少、高低、有无来判断天气的变化。苗族人认为有了云雾就有了枫木,枫木于苗族人而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枫树树心诞生出了“蝴蝶妈妈”,而其又产下十二个蛋,并继而孵化出苗族人的祖先——姜央,自然而然“蝴蝶妈妈”也就成为了苗族的祖先。

苗族迁徙

苗族从古至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远古社会时期,蚩尤率领东蒙的风夷一部,进入中原地带并形成九黎;与此同时,炎黄部落也先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带,三大部落鏖战中原,蚩尤在涿鹿大战中战败而亡,九黎向南撤退,从此,苗族祖先便开始了历史性的南迁。

尧、舜、禹时期,三苗国和荆蛮集团由九黎先后在中南地区建立而成,楚国也由此诞生;

在禹攻占三苗地域之后,有一些苗族人来到了今天的甘肃敦煌地区,并随后翻过青藏高原,来到今天的四川等地。再继续辗转来到今天的云贵等地,更有甚者到了美洲、东南亚等地区。

他们辗转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在经历过吴越战争、秦灭楚国等战役后沿着河流而上,到了黔东南和广西北部一带。

楚国灭亡后隐居于武陵山区,后来溯江而上,进入贵州、重庆、湖北等地。直到唐宋时期,大迁徙才逐渐完成。

明清发展时期,改土归流、屯兵镇压等一系列行为引起南方少数民族对朝廷的强烈不满,由此先后爆发了三次苗民大起义,大量苗民再次迁徙进入云贵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秘密战争”失败后,大批苗族人由老挝迁徙至泰国;除了跟随王宝将军前往美国的十多万苗族人外,其余则通过联合国的帮助迁徙至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如今,苗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苗族分支

以黔东南苗族为例,生活在丹寨的苗族以“嘎闹”为主衍生出了八个支系,八个支系服装差别甚小,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他们的图腾物——鸟纹,能在刺绣或蜡染技艺上充分展现。也基于苗族人对于图腾的敬畏,方才充分展现出苗族服饰所拥有的深刻灵魂,不但向外界表现出各类支系语言民俗和族员信息,也酿造出苗族人民对生活、对万物始终如一的热爱。同时,百鸟衣、锦鸡服饰、蜡染等传统手工艺已经成为了苗族人民对鸟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成为了该民族各种民俗文化和图腾物等传统艺术的经典。

黔东南苗族服饰特点

在中国的南方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这其中服饰最多姿多彩的就属苗族了。苗族有众多的支系,每个支系都有自己专属的服饰,且类型样式各不相同。这其中就有一支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丹寨和雷山,短裙是这支苗族姑娘一年四季的必备,由于她们常常穿着短裙,所以也被称为“短裙苗”。据传,从前苗族人迁徙时只携带水牛、古种、芦笙这三样东西。在确定居住点后,他们就开垦荒地、采摘野果及野菜、打猎、捕捞鱼虾来艰难度日。在这样的日子里,突然有一位老人在打猎途中收获了一只锦鸡,他把鸡清理干净后顺手把内脏包扔在了草棚前面的灰堆旁边,哪想到这些内脏包竟然在这里长出了谷子。第二年,老人将这些谷子用作种子来拓荒土地,于是荒地上便长满了谷子。苗族人靠吃这些谷子免除了饥荒的困扰,为了感谢锦鸡,他们便创造了锦鸡舞,以示对祖先锦鸡的感恩,因此也被称为“锦鸡苗族”。

头戴银饰,服饰的上半部分是宽袖对襟敝领衣,衣服的面料则是用五颜六色的精美花线编织而成的彩锦,衣服的花纹十分精巧,并且呈现出几何状的传统条纹,在色彩方面天然、优雅、端庄、和谐。服饰的下半部分是青布褶短裙,最短裙子的尺寸仅仅有五寸到六寸,裙子的两层面料相互叠加。在裙子的前段会系上一块长方形的绣片,后腰部分则是有10~20条垂吊下来的织锦彩带构成,每个彩带的宽度大约为6~7公分,彩带的花纹同样由几何纹路构成,色泽丰富,条理分明。高高垫起的臀部则模仿锦鸡的尾羽。

盛装用银链珠和银片缠绕发簪,簪顶戴银链,簪后插有螺旋锥状的银梳。并用方格布缠包头,头围一圈,用长理布襟折成5厘米宽的带子,再用方格巾帕外围放圈,戴叶状耳环,配银项圈,项圈为绞型,首饰有戒指,戒指为细如钉锥边而成。

在結婚或各种喜庆场合穿着盛装,不是便装包头巾,而是将银梳、银簪、银雀花、银丝链等银饰品作为装饰物插于发髻上,并佩戴几只造型不一的银项圈、银手圈、银戒指,将银链束于后腰,脚穿缎制靴状袜和船型刺绣贴花布靴。

盛装在脑后插满银花,佩戴银梳,额头顶插银角,戴叶型耳环,衣间里襟边用红底折纹绣或挑花装饰,衣背上段靠近袖口处用蓝白橘黄红等彩色蜡染螺旋圆形,“窝妥”是苗族鸟图腾古老的标志,这种服装又叫“祭祖”,只在祭祖或隆重节日上才穿。

岔河型苗族服饰是苗服中银饰最多的服饰之一。盛装少不了银质角,银质凤,银质耳环,银梳子等银质的头饰;项饰的种类则分为麻花纹和平纹两种纹路的项圈;胸饰上必不可少的是压领和银链子;衣饰上配有银片、银栓和银坠;首饰自然少不了银镯子。这种服饰的制作特色为锁绣和辫绣。上装又有短袖刺绣花衣;银领向后倾,衣袖、衣襟、衣领、肩部为绣花装饰,部分下装为凹凸交错的多褶裙,后裙外系长至脚踝用银片和银铃装饰的飘带裙。

八大支系之一——雅灰支系,这一支系在学术上又被称之为是平永支系,其主要分布在当今的榕江县与丹寨县等地区,其所使用的语言主要以苗族语言中的中部地区方言——南部土语为主。服饰为月亮山型平永式。

穿盛装时插上一根银梳子,用银带压饰将额前的碎发压起来,将银带的两端在脑后相系,再将垂落在背上的银质飘带拴于其上。发鬓的前端插入一套银链子,银梳子插在发鬓的顶端,并配上3~7围的银质项圈。盛装的面料以紫缎为主,衣袖部分装饰以彩色的自染丝片贴花及马尾绣;衣服的肩、背部分则用银片做装饰,盛装的银饰还配以手镯和压领等。丝片贴花、马尾绣为主要工艺特色。

雅灰型百鸟衣D4B4F91D-123D-48EB-8206-9BBC992BFC04

盛装的苗族服饰往往会插着银梳、银质花和银质角,银质角以山字形的方式展现,形状类似古时候的战钗,银梳挂着五条银链子一同垂在胸后,只配带一个正方形的银牌子和有着3~5条麻花纹路的颈圈,便装时便戴银耳铛或银耳环,银手圈。

百鸟衣图腾

苗族的服饰纹样大多源自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记录。他们将对美好事物的寄托、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寄托于一针一线缝制出的服装中,铸就出属于苗族人独特的工匠精神。而百鸟衣就是体现苗族传统刺绣高水平方式之一,精湛的刺绣技艺与苗族人所敬仰的鸟、鱼、蝴蝶、龙等图腾融为一体并体现在衣服上,是对苗族祖先——蝴蝶和鹘宇鸟的极高崇拜。

百鸟衣制作工艺

将图腾物用彩色的丝线绣制成各种形状,其工艺复杂。一件件精美的百鸟衣是由红、橙、蓝、白四种颜色为主、由苗族土布制作加工而成,百衣服有长有短,首先是将腰围和袖口以及领口的长度量出来,再用纯手工以缝制衣服的方式将土布缝制好,然后把动物的羽毛和土布缝制在一起,长款将装饰有羽毛的绣片与上衣通过一定的手段進行联合,而短款则将各类羽毛以及绣片作为基础来与上衣进行合并,作为衣服的重要装饰进行联合。对于裙子而言,其下摆的长度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在最后的衣角处装饰有相应的羽毛,然而最为奇特的是,苗女们让蚕在门板上吐丝成片,再用开水烫后的小刀割下来,贴在布上,染上颜色后再进行刺绣,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这样从每位苗女手中诞生。

苗女从小就要跟着长辈们拈针拿线,她们的一生都与这些穿针引线息息相关,小到荷包,大到节日盛装,都要一针一线亲手制作,而一件百鸟衣通常需要5~6年的纯手工沉淀才能做出来,它寄托着苗族人民对于万物有灵的信念、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祖先灵魂的尊敬和爱戴,展现了苗族人瑰丽炫彩的艺术审美世界。

在最淳朴的土地上,苗族妇女带着神圣虔诚的心态倾尽一生心血去刺绣一件无比华丽的衣服,只有在重大祭祀仪式或者男女婚配时,才会身穿百鸟服盛装。

百鸟衣的意义

百鸟衣被称作“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这不仅仅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服饰博物馆的瑰宝。它色彩艳丽,工艺精湛,各种抽象的纹路图案等来自于几千年之前的装饰在当今得以呈现,展现出了一个奇妙壮阔的远古世界。苗族没有文字,百鸟衣是苗族人长期的生活与劳作的写实,他们把历史、民族崇拜、图腾信仰等通过刺绣的方式镌刻在衣服上,衣服上的图案不仅有图腾传说,还记录着苗族的迁徙史,在那繁密的刺绣背后,是一股穿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那里有历史、血泪、哭喊、挣扎和对这个世界始终如一的热爱,人们穿着百鸟衣、吹着芦笙、唱着迁徙歌,参加十三年一遇的祭祖大典——鼓藏节,现在过苗年节庆的时候也会穿上百鸟衣,用能承担起的华丽去辞旧迎新。对于苗族人而言,其对于百鸟衣有着极为浓烈的敬畏与敬仰之情,往往在其之中寄托着自身的各类情感,并向外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和平共处的生活理念与文化价值。即使在今天,这种“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自然哲学仍然值得学习和珍惜。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D4B4F91D-123D-48EB-8206-9BBC992BFC04

猜你喜欢

百鸟图腾苗族
图腾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补妆
百鸟城迷踪
人小鬼大狄仁杰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百鸟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