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一曲“天下读书种子”的慷慨悲歌
2022-03-30刘立祥
刘立祥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故称“缑城先生”,又因蜀王朱椿赐名其读书庐舍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人。历任汉中府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职。方孝孺是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因为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残忍磔杀,诛灭十族。方孝孺“以一身抗万乘之威,虽九死而不悔”的懔懔气概,备受后世景仰,鲁迅先生赞之为“台州式的硬气”。
一、警敏好学,“读书种子”
誉满天下
方孝孺出身于一个世代业儒之家,父亲方克勤为明太祖朱元璋朝济宁知府,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因“空印案”遭人诬告被冤杀。据《明史·方孝孺列传》,方孝孺自幼聪慧超群,六岁能诗,好学成癖,饱读儒家经典,“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韩愈)”。15岁随父到山东济宁生活,历游齐鲁故墟,览孔子庙宅,求七十子遗迹,揣度当年儒宗学门之盈虚,风俗之盛衰,儒家典制学说深深融入其血液。
方孝孺成年后,尊父命拜在明初大儒宋濂门下读书求学。
宋濂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曾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其门下弟子高士如云,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方孝孺,连前辈弟子身为翰林院编修的胡翰、苏伯衡(苏辙九世孙),读了方孝孺的诗文都盛赞不已,自叹弗如。
方孝孺有《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等著作传世,文名满天下,其政论、史论、散文、诗歌俱佳,《明史·方孝孺列传》赞之为:“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文章“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苏轼)、龙川(陈亮)之间。”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选录标准极其苛刻,共收入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明朝仅入选18篇,其中方孝孺独占两篇,一篇是《深虑论》,一篇是《豫让论》。
方孝孺的声名随着其诗文的传播不胫而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东阁大学士吴沉等向朱元璋举荐方孝孺。朱元璋召见后,对其表现出的满腹才学和端庄脱俗的举止谈吐甚为满意,赐宴之时,朱元璋特意命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毫不马虎,认认真真“正之而后坐”。朱元璋看后心中暗喜,在心灵深处更增添了几许对方孝孺的喜爱和器重。
朱元璋极为欣赏方孝孺的才学和风范,却并没有把他留下来在朝中为官,赐宴之后,以厚礼将方孝孺送回家乡。这个老謀深算的政治家有自己的盘算,他是想将这个非凡经纬之才储存下来,让他将来辅佐自己的子孙。朱元璋深情地对皇太子朱标说:“方孝孺是一个品行端庄的难得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黑衣宰相”姚广孝深为方孝孺的秉性和才学所折服,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北平率军出发时,姚广孝将方孝孺托付给朱棣,对他说:“城下之日,彼(方孝孺)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1]朱棣点头应诺。
二、辅佐惠帝,勠力开创
“建文新政”
方孝孺回到家乡,埋首苦读十个春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有大臣向朝廷举荐,方孝孺再一次被召入宫廷。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1]
朱元璋第11子朱椿时为蜀王,久闻方孝孺的贤名,得知方孝孺被派往汉中府任教授,喜出望外。近水楼台先得月,朱椿遂聘请方孝孺为世子的老师,并时常请方孝孺到成都讲学传道,兴教倡学。朱椿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方孝孺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时人称之为“正学先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归来后染风寒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史称明惠帝,作为朱元璋储备人才的方孝孺排上了用场,被征召为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擢升为侍讲学士。
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是个天资仁厚的理想主义者,早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就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73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民望。继位后增强文官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对其祖父朱元璋时期的一些弊政多有改变,史称“建文新政”。凡国家重大政事、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朱允炆时常向方孝孺询问。
惠帝对方孝孺非常倚重信赖。朝廷举行朝议,有时遇有重大问题,众说纷纭难以作出决断,惠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组织编纂《太祖实录》《类要》等书籍,惠帝都命方孝孺担任总裁。
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辅佐下,惠帝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为指导,大力推行改革,君臣勠力开创“建文新政”。其改革举措主要包括:更定官制,淘汰冗员,选贤任能;宽政减刑,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洪武以来的严刑峻法;宽免赋税,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削藩,解决藩王拥兵等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可惜这一切随着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变而付之东流。
三、佐帝平叛,兵败城破
身陷囹圄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发起靖难之役,方孝孺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力劝惠帝发兵伐燕,坚决予以镇压。惠帝发布诏书讨伐朱棣,诏令和檄文悉出自于方孝孺之手。
燕兵一路南侵,建文三年(1401年),攻占了大名府。燕王朱棣上奏惠帝,请求命令在前线与燕兵作战的盛庸、吴杰、平安等将领停止军事行动。方孝孺向惠帝献计,建议派出使者前往燕营给朱棣送答书,利用书信往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将燕兵困在大名,同时急令辽东诸将迅速进入山海关,越过永平、真定,直捣北平,端朱棣的老巢,促使朱棣撤兵回救。我方则乘燕兵回撤之机,挥师穷追,南北夹击,则燕王可擒。
惠帝朱允炆完全赞同方孝孺提出的方略。于是,惠帝命方孝孺草拟诏书,立即派大理寺少卿薛岩飞马驰送燕营,诏书中称,完全赦免燕王的反叛之罪,要求他立马收兵回归藩地。同时,又给薛岩一个附加使命,交付给他数千言的皇上宣谕,命他带到燕王的军队中,秘密散发给燕兵将士,宣谕皇上鸿德,瓦解燕兵斗志。
没曾想,薛岩的出使,使惠帝大失所望。燕王拥兵自重,不遵奉诏命;薛岩胆小如鼠,到了燕营,暗中携带的宣谕根本不敢拿出来示人,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燕兵南侵的步伐不断加快。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诸将率军骚扰燕兵粮道,燕王朱棣派遣麾下将领武胜上书惠帝,再次请求前线军队停止进攻。“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帝乃诛胜以绝燕。”[1]
面对燕兵南侵的凌厉攻势,方孝孺忧心忡忡。他昼夜冥思苦想,又向惠帝进献一条离间之计。燕王世子朱高炽仁慈宽厚,次子朱高煦狡诈跋扈,燕王因次子“类我”而特别宠爱,朱高煦本性狂野,觊觎世子之位已久,燕王的宠爱更加助长了他的野心,兄弟之间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方孝孺便想巧施离间之计,挑起他们的内乱。
于是,方孝孺向惠帝禀明计划,遣锦衣卫千户张安带着盖有皇帝印章的书信,敕封燕世子朱高炽。没想到朱高炽拿到信函,为求避祸自保,并不拆封,连同张安一起送到了燕王朱棣的军帐中。
离间之计遂告失败。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兵打到了长江北岸,惠帝下诏调集全国各地军队勤王。方孝孺又献缓兵之计,上奏惠帝说说:“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1]于是,惠帝派庆成郡主(朱棣的堂姐)前往燕军中游说燕王。此时,燕王已觉胜券在握,哪里还有闲功夫听庆成郡主逞口舌之辩呢!
缓兵之计又告失败。
惠帝只剩下最后一条路:硬着头皮押上全部老本,破釜沉舟,与燕王赌最后一把。
于是,惠帝诏命右军都督佥事陈瑄统领全部水师,布防长江沿线,企图依托长江天险,将燕兵阻挡在长江以北。惠帝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位寄予他全部希望的江防总指挥,竟然一矢不发便高高举起双手投降了燕王。六月三日,燕兵兵不血刃,大摇大摆地渡过长江,对南京形成合围之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惠帝忧惧异常,但依然心存幻想,遣曹国公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营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再次遭到燕王拒绝。大臣们纷纷劝谏惠帝迅速移宫他处,暂避锋芒,凭藉尚存的半壁江山,来日再图复兴大业。方孝孺坚决反对“逃跑主义”,力请惠帝坚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使失败,也要义无反顾,为社稷而亡。
六月十三日,发生了“金川门之变”,负责防守京城金川门的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登城远远望见燕王的麾盖,立即打开金川门城门,京师遂陷落。燕军蜂拥入城,惠帝朱允炆自焚而死。燕王入城后,建文朝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等拒绝归顺,被缉捕投进监狱。
四、拒草诏书,身遭磔杀
诛灭十族
燕王朱棣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血雨腥风,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以胜利者的姿态端坐皇宫。他急于通过法定程序,践祚帝位,昭告天下,名正言順地做皇帝,起草即位诏书便成了当务之急。请谁来撰写即位诏书呢?麾下的文臣武将异口同声:方孝孺。
朱棣命令将方孝孺带上殿来。
据《明史·方孝孺列传》《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方孝孺一身斩衰重孝服入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嚎啕大哭,涕泪横流,声震大殿内外。朱棣见状,赶忙起身走到方孝孺身边,连声抚慰——
“先生何苦这样作践自己,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成王在哪里?”
“他已自焚而死。”
“何不立成王的儿子?”
“老百姓信赖年长的君王。”
“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此乃朕的家事。”说到这里,朱棣命左右把纸笔拿给方孝孺,“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的诏书不可!”
朱棣万万没有想到,方孝孺拊膺切齿,圆睁怒目,掷笔于地,且哭且骂,厉声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原本就是强压怒火,倘无姚广孝“读书种子”之语相托,以他的秉性,无论如何也忍耐不到此时。见方孝孺如此决绝,朱棣胸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向方孝孺咆哮道:“你能痛痛快快地立马就死吗?即使你不怕死,难道就不顾及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愈发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便是十族又有何惧!”
朱棣气急败坏,恨方孝孺嘴硬,命人以利刃将他的嘴角豁开,撕至耳根,再次投入监狱关押。随后,朱棣派人四处搜捕方孝孺的亲属、族人、门生,凑足十族,押解至京师,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杀戮,企图动摇方孝孺的意志。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自尽,哥哥方孝闻早于孝儒而死,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赴刑场遭戮,先后873人殉难,遭株连被捕入狱和充军流放者有数千之众,可谓空前绝后,惨绝人寰。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被押至聚宝门外残忍磔杀,时年46岁。方孝孺慷慨赴死,临刑作《绝命词》曰——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朱棣磔杀方孝孺后,将其著作列为禁书,整个永乐年间,凡私藏方孝孺著作者皆为死罪。但仍有人冒死藏之,使得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其外亲戍边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处,其余皆释放还乡。”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月,神宗朱翊钧降诏释放因方孝孺案获罪而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等地,共有1300多人得以释归。
五、品评
胸怀天下志如铁,
文章道德昭日月。
太祖惜才良弓藏,
惠帝倚御北风烈。
掷笔拒诏叱叛酋,
引颈受磔十族灭。
江河悲咽天垂泪,
天下读书种子绝。
朱元璋谓之:“此庄士,当老其才。”
姚广孝谓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胡适谓之:“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明史·方孝孺列传[Z].
(作者系原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教授,全军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