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高地”绘好“美丽江苏”淮安画卷

2022-03-30江山谢善智梁同景程福康

唯实 2022年2期
关键词:淮安绿色生态

江山 谢善智 梁同景 程福康

党中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明确提出“3060”战略目标。江苏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碳排放提前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今后的目标任务之一是美丽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美丽中国示范省,江苏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淮安是通济江淮的生态文旅水城,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也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正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绘好“美丽江苏”淮安画卷,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淮安力量。近期,我们在深刻把握淮安自然禀赋特点和绿色生态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赴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以及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等地学习考察,就加快打造“绿色高地”作出系统谋划与思考。

对标先行地区,明晰“绿色高地”战略方向

淮安市立足市情实际,选择在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水平等方面相近相似的绿色发展先行地区学习对标,深刻领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绿色发展的戰略要义,准确把握打造“绿色高地”的战略方向。

思想行动上自觉践行“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湖州市安吉余村是“两山”理念发源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访余村,指出:“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当时确立的路子是正确的,还应该坚定走下去。”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全国多地考察,对践行“两山”理念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特别是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保护视为“国之大者”,保护好生态高地。淮安市将切实增强践行“两山”理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致力于生态提标提质提效,做出更多具有淮安标识度的“绿色示范”,率先担当起“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的时代重任。

价值追求上坚持GDP与GEP协同增长。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引领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分追求GDP也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以GDP论英雄”显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浙江省丽水市以建设“中国生态第一市”为目标,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考核“指挥棒”体系,填补“生态账”的空白,探索建立GEP和GDP双运行、双核算、双提升的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样,淮安市打造“绿色高地”,不是只讲“绿色”不要“发展”,而是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原则,追求既要“含绿量”又要“含新量”“含金量”的更高质量发展,实现GDP、GEP“两个较快增长”。

发展路径上坚持厚植生态最大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省丽水市,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等地区生态建设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和肯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生态资源作为发展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在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发展上形成特色、做出成效、打出品牌,比如丽水市坚定不移地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宁德市聚力海域环保综合整治,南平市提出实施“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建设战略。淮安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中,绿色注定也是最夺目的主色,要把生态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加以保护利用,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加以培育厚植,拉长生态经济“长板”,以“绿起来”带动“强起来”。

体制机制上充分激活生态资源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该市在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市场交易及生态信用等方面探索实践,破解“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以及可增值、可转化问题。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搭建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运营平台,打通生态资源与绿色产业的对接通道。淮安市将进一步放大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推进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等经验效应,围绕建立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财政、税收、价格、土地、投融资等政策,以及推进节能、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更多红利。

坚持特色之路,明确“绿色高地”目标内涵

淮安市打造“绿色高地”的关键在于“高”字,这不只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系统性要求,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化追求。

生态环境基底“高颜值”。淮安市地处江苏美丽中轴核心板块,是大运河和淮河沿线的枢纽城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和水源地,拥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独特的禀赋优势,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水域面积占淮安市国土面积近1/4,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9.2%,森林覆盖率18.2%、高于全省7.6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淮安将坚决守好绿色生态资源,传承“绿、水、文、城”相融的江淮水乡特色底蕴,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保障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生态格局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打造绿地林地湿地共融共生的生态系统,做出更多具有淮安辨识度的“绿色标杆”,打响全国闻名的“江淮绿心”特色品牌。

生态空间格局“高魅力”。“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发挥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优势,从市域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入手,在江苏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科学划定11类56个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将白马湖、洪泽湖“纳湖入城”,充分彰显“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城市生态布局特质。“十四五”期间将以生态空间为引领,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特色,着力塑造以水为脉、以绿为带、蓝绿交织的特色区域空间,促进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形成自然灵动、水韵旖旎、人景和谐、各现其美的全域魅力空间格局。

生态绿色产业“高质量”。“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含綠量高的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创成国家级淮安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实现三次产业占比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十四五”期间淮安将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做好生态与产业、文化融合文章,推进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改造,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资源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资源,走出“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创新之路,成为在江苏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区。

生态服务供给“高品质”。“十三五”以来,淮安市严守环境保护底线,全面落实“点位长”制度,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PM2.5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25%,优良天数比率由2015年的72%提升至2020年的80.3%,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省定考核要求、优III比例首次达到90%,全部消除劣V类,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5.4%、位居全省第二。“十四五”期间淮安将把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度、舒适度、满意度作为衡量绿色高地建设的首要标准,积极倡导节俭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生活政策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服务优质产品供给,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生活,真正让淮安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最养人”的绿色福地。

生态治理体系“高效能”。“十三五”以来,淮安市注重绿色制度设计,积极构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制定出台《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古淮河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列入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在江苏全省率先出台环境保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程序,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3.5%以上。“十四五”时期将实行严格的生态要素系统性保护,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运行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构建形成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生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等全方位可持续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加快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专项行动,确立“绿色高地”关键路径

紧盯“3060”碳达峰、碳中和两大节点,倒逼全面绿色转型。发挥市场功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法,壮大绿色主导产业做强生态经济支撑,打造水韵淮安彰显千年运河城市特质。

一是实施绿色主导产业突破行动,挺起生态经济脊梁。聚力打造绿色地标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生态文旅两大千亿级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酒及饮料等产业集群,同步提升农产品价值和农业生产碳汇能力。按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旅水城,将淮安打造成“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的最佳目的地。聚力发展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重点突出生态康养产业以及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性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聚力打造知名生态产品品牌,坚持“全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各县区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价值的地方产品,打造以“淮味千年”为引领的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

二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探路行动,抢占绿色发展风口。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汇碳能力,坚决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扮靓淮安生态基底,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大力推进实施系统治理,加大对大运河、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河湖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效发挥湿地、河湖、土壤的固碳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聚焦提高碳经济效率,制定碳汇产业标准,探索碳捕集、封存技术,重点培育碳汇产业链相关的低碳技术、数字能源服务、绿色建筑等产业,加快建立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争创中国“碳中和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先行先试,有效承接中央和省高端资源。

三是实施水韵淮安展现行动,打造近悦远来的幸福宜居城市。围绕建设“水韵江苏”示范区,充分彰显江淮水乡特色,使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服务最终统一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让“绿色高地”成为汇聚人气、吸引人流的“绿色磁场”和美丽家园。重点将推动“一廊双圈多极点”绿心先导区、展示区建设。“一廊”: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轴线,系统推进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航运建设,在沿线片区串联建设一批江淮风情小镇、特色村落、风貌景观,打造“淮上美丽轴、运河如意洲”。“双圈”:在高铁、高架、高速进出口沿线精心打造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绿意盎然的城市道路景观,形成环绕城市的一条靓丽“绿腰带”;紧抓江淮生态经济区“区域绿心湖群”建设契机,加快淮河—洪泽湖等环湖主要水体涵养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以“美丽清纯”洪泽湖、“一见清心”白马湖为圆心的环湖绿色生态圈,成为绿色湖泊生态保护示范。“多极点”:以五河口、蒋坝等为绿心极点,串联起淮沭河、盐河、黄河故道等市域河流,形成多个区域性生态廊道,连接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板块,全力展现江淮水乡湿地风貌。

四是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展行动,畅通“两山”转化通道。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着力构建健全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资源整合,组织开展全面系统调查,建立全市山、水、林、田、湖、矿、湿地和集体用地等资源目录清单,形成数据库,同时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系统评估区域资源整体价值。积极培植生态资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市、县区两级生态资产运作平台公司,鼓励和支持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资源产权交易平台,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资本融资运作,在更广领域创新拓展金融资本运作模式,通过创新融资担保、推动龙头企业上市、建立绿色产业基金、组建生态银行以及引入保险、债券等多元金融工具,推动资本要素进入农村地域和生态资源保护开发领域,增强筹措资金、服务实体的能力。

回顾总结淮安绿色发展实践,学习研究先行地区创新探索做法,当前淮安推进绿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一是建议建立绿色生态治理区域性统筹联动机制。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淮安而言,水域面积大、河湖资源多,环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以及大运河、淮河沿线,涉及多个市域乃至省域,仅靠一地一域一段的治理,不能从根本上系统性解决问题,目前各地域之间也没有建立紧密型的联动协同治理机制,资源整合、力量统筹不够到位,需要在更高层面制度设计、高位推进、全域统筹。建议对于跨区域、跨地区的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加快建立省级统筹、市级联动、区域互动的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定期统筹调度,对重大的生态环保问题及时协调协商,着力构建绿色生态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

二是建议开展重点板块生态价值实现转化试点。2021年上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倡導各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从先行地区探索实践看,浙江省丽水市GEP核算、福建省南平市“生态银行”等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引领性,其探索实践过程中敢于突破一些现行政策和制度,也得到了省级乃至中央层面的支持。建议江苏省级层面能够利用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的政策契机,在淮安等具备一定条件的设区市,在里下河等绿色生态禀赋较好的重点板块,出台专项引导支持政策,先行开展一些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率先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政策试点,着力形成多样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成功经验,为推动全省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建议完善生态文明政策制度落地推进机制。各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在上级政策制度框架下探索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但上级有些政策制度设计比较原则化,在制度执行方面没有作出细化规定,对生态治理领域违法行为的执法机制不够健全、执行标准不够明晰,政策制度的震慑作用发挥不够。建议对省级层面生态治理领域的相关政策制度进行系统梳理,重点突出推动江苏《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落地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细分行业、类别推进机制,尤其要重视在自然资源产权与责任归属、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探索创新,切实发挥和利用好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威慑力,强化制度的刚性落实,全面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江山、梁同景、程福康: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谢善智:中共淮安市委研究室)

猜你喜欢

淮安绿色生态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博里农民画——老淮安的文化艺术名片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