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2022-03-30储东涛

唯实 2022年2期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

储东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两个确立”是重中之重: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同时,经济建设成就引人注目——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江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经济大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经济实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为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新时代我国包括江苏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人们以很多启示,其中最深刻的是:“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终于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并迈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经济地位空前提升。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逐步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和供应体系,即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持续保持并得以巩固;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在全国地区GDP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业国家;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达1.37万亿斤,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得到有力保障,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大关,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导致经济增长十分困难的局面,我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众志成城、奋勇抗击,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国内GDP从2012年的519322亿元跃升至1015986万亿元,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殊为不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测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7.4%。2021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经初步核 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驱动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高于世界人均GPD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2012年的10.1∶45.3∶44.6,演变为2020年的7.7∶37.8∶54.5,服务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数字经济核心产能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61077.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952.8亿元;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乡村振兴使农村面貌不断刷新,截至2020年底,全国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开通了硬化路,行政村通4G移动网络的比例超过98%,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对外开放空前扩大。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民族的自觉追求,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在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国产大飞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国际上影响日趋扩大。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平台蓬勃发展,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极大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企业4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局面。目前,我国已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86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0489亿美元,在极其困难的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仍达到4646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906亿美元。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9.1万亿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4%,月度增速屡超预期。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告别绝对贫困。十八大的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经过全党的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8354元(合6100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72447元(合10500美元),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4565元,增长到2020年的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917元,增长到2020年的17131元,并且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人数达4亿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分别由2012年的36.2%和39.3%,下降到2020年的29.2%和32.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千百年来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能力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有效防范和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外部冲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總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新时代江苏经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指示,尤其牢记总书记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紧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总量一直排在全国第二位,地区GDP连续跨越5个万亿元台阶,即6万亿元、7万亿元、8万亿元、9万亿元并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亦即从2012年的53701.9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718.98亿元,年均增长7.3%。2021年,全省GDP迈上11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163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1%。江苏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质量得以显著提升。2020年,江苏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实现地区GDP达到958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67.6%。江苏人均GDP2012年为66533元,到2020年增加至121231元,年均增长6.6%,连续12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按当年汇率计算,2012年江苏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到2014年首次迈入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门槛后,2020年又达到1.76万美元。而且,江苏财政收入持续增加,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2—202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增长1.82倍,年均增长7.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级台阶,从5860.69亿元增加到9058.99亿元。2021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首次突破1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8171.3亿元,增长10.2%,税占比达81.6%。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牢靠,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江苏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制造业见长,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产值一般占全国的12%、全球的3%,居全国第一位。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结构、发展质效取得显著提升,增长动力加速转换。围绕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江苏大力推进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从而推动“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江苏创造”品牌已成全省共识。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万家,比2012年增长5.4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7.5%提升至48.1%,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9.8%,比2014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6.2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1.1%,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2.6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1.7%,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特别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江苏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奖,数量居全国第一;2021年,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7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两年平均增长3%。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全省全年粮食总产749.2亿斤,居全国第8位。比上年增产3.41亿斤,连续5年实现增产,连续8年总产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从2012年到2020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从5480.93亿美元增长至6427.75亿美元,最近4年已连续稳定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2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9.6%。其中,出口32532.3亿元,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9.3%;进口19598.3亿元,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10.1%。净出口由2020年的10363亿元扩大至12934亿元。

创新引领发展能力趋强,“新经济赛道”蓄势飞扬。十八大之前,江苏在全国就率先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给江苏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江苏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做出“聚力创新”部署,省委十三届三次会议又要求全力推进“三个转变”,因而科技创新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20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93%,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1%,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江苏围绕“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目标,持续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20.78万元∕人,比2012年增加了9.5万元。2020年,江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39.2件,居各省、自治区之首;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由2012年的532亿元增长至2335.8亿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这条“新经济赛道”上集聚了大量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其中,独角兽企业的集聚程度,正逐渐成为衡量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指标和“硬科技”发展的风向标,而瞪羚企业则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2021年,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江苏独角兽企业暨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全省共遴选出独角兽企业2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26家、高新区瞪羚企业614家,高成长性“硬科技”企业总数合计862家,较上一年度的640家增加超220家。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发展效率持续改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调整,到2012年,江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为6.0∶50.6∶43.4,随着十八大以来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最为引人注目。2012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为23309.8亿元,2015年服务业在全省GDP中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占比突破50%,超过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21年江苏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4.0∶44.5∶51.5。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1.45万家,增加至2019年的1.7万家。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至59866.4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6%,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江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与全省GDP年均增速(7.3%)基本相当,保持稳定健康发展态势,尤其是江苏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成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从2012年到2020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9%,比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7365.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江苏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也十分可观,年均增长达10.6%,比全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2020年,江苏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达1348.6亿元,比2012年增长80.8%,年均增长7.7%。

经济发展奠定富民基础,高品质生活成为新追求。十八大以来,江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着力缓解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注关心的民生压力,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将“聚焦富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会后制定并实施“富民增收33条”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12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32元,到2021年达到4749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70元;分城乡看,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08元,2021年达到577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133元增加到267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下降至2.16;2020年,江苏255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均达到6000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3.2%,苏北30多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施城乡危房改造13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00多个、惠及居民240多万户;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持续增强。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8946.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2702.6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新时代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深刻启示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终于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新时代我国包括江苏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做出的“两个确立”,是人民的期盼、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呼唤。坚定拥护和维护“两个确立”,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战略谋划。改革开放以来,党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领导人民埋头苦干、团结拼搏,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进入新时代之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

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党中央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有效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力,保护广大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

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经济必将更加增强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领航定向、赋能驱动。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从经济发展阶段和任务变化的角度出发,从容应对国内外一系列严峻挑战,科学判断经济发展态势,在视察调研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在深刻思考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对发展理念和思路做出及时调整,提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创新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方向,从而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論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新常态”概念,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总书记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他还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科学阐释: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些都指引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

党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大国发展规律、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挑战,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对我国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客观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更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立足自身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总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框架,而完整准确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全面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决拥护和维护“两个确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特别重视、亲切关怀,先后四次亲临江苏视察指导。第一次,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第二次,2014年年底,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第三次,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以后,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苏时就“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问题提出明确要求;第四次,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之后,总书记到地方视察调研,第一站就选择了江苏,对江苏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鼓舞江苏人民意气风发地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关注关怀,为全省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增强了动力。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又赋予三大光荣使命,江苏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江苏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坚决彻底地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加快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江苏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争当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当好全国发展的排头兵和重要“压舱石”。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江苏必须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本质特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江苏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有责任有条件在全国发挥重要支撑、引领、示范作用。要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在服务全国中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更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起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立足江苏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让全体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党的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爱戴。江苏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江苏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珍惜宝贵经验,厚植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猜你喜欢

江苏经济发展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区域发展篇
图说江苏制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